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26

《弟子规》的价值观讨论

目录

作者 页数
前言 3
1 (2009-02-06)《弟子规》不符合普适性原则 黄仿 4
2 (2009-02-06)《弟子规》有助实现优雅社会 陈经源 6
3 (2009-02-11)《弟子规》中的价值观适古不适今? 王永炳 8
4 (2009-02-11)《弟子规》的真义 沈裕生 10
5 (2009-02-11)《弟子规》的作用是先正其身 邹璐 11
6 (2009-02-11)《弟子规》核心价值观千古不变 沈裕尼 12
7 (2009-02-13)《弟子规》的普适性 不宜过份强调读经典 钱黎文 13
8 (2009-02-13)《弟子规》 有其普适性 吴启振 14
9 (2009-02-16)品格教育比强调孝顺重要 黄仿 16
10 (2009-02-16)《弟子规》并无多大经典意义 洪玉坤 19
11 (2009-02-18)背《弟子规》不如看《大长今》 吴韦材 21
12 (2009-02-20)《弟子规》有其存在价值 黄添崃 23
13 (2009-02-20)德育教学法应该活泼生动 沈文凤 24
14 (2009-03-03)如何看待经典的思考 王永炳 25

第 1 页共 26 页
前言

前言

2009 年 2 月 6 日,早报出现了两篇有关《弟子规》的文章,“《弟子规》不符合普适性原则”和
“《弟子规》有助实现优雅社会”。这两篇对《弟子规》这篇少儿启蒙经典有全然不同的观点的
文章刊登后引起了许多讨论,不少人纷纷投函到早报,这里收入了这两篇文章及其他笔者的讨论
文章,让大家能一次阅读所以有关《弟子规》的讨论。

注:所有的文章是从早报网下载,版权全属早报。

第 2 页共 26 页
《弟子规》不符合普适性原则

《弟子 规》不 符合普 适性原 则


(2009-02-06)

● 黄仿

  前几天读到有热心人士要在民众俱乐部里给孩子们教导《弟子规》,重振华族的传统道德。
重视德育热忱值得嘉许,可是对于所采用的教材,本人觉得有商榷的余地。

  大致上说,德育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近年来,为解决日益突出的青少年社会问题,
各国在经历了“价值中立”、“价值虚无”的思潮后,均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和价值观教
育。随着全球化愈演愈烈,家庭的作用日趋淡化,各国政府也更加注重学校教育的作用。其次,
随着宗教、种族、语言、文化的大融合,价值观渐趋多元,但在众多的价值观中,各国非常重视
若干共通的、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观”。最后,各国的青少年道德和价值观教育,均从本国具体
的社会历史实情出发,强调本民族的社会传统和国家认同。

重视普适性核心 价值观  

  本地的道德教育基本上也是遵循上面的趋势,由于地处东西方文化的十字路口,在价值观方
面的教育也是强调根据本国的社会历史实情出发,重视共通的、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观”,强调
国家认同感等。

  据以上的原则,试举几个例子来看看《弟子规》里所提倡的道德教育,是否符合全球化视野
里的共通的、普适性的“核心价值观”。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用现代文来说
就是:“为人子女,冬天要留意父母亲穿的是否温暖,居处是否暖和。夏天,要考虑父母是否感
到凉爽。每早起床,一定要看望父母亲,请问身体是否安好;傍晚回来了,也一定要向父母亲问
安。外出时,先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一定面见父母亲,让他们感到心安。日常生活
起居作息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所从事的事情,不随便改变 。”

  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探讨。第一,做父母亲的人是成年人,理应当有能力照顾自己的衣着,
为什么还要孩子来照顾他们的冷暖?如果孩子是未成年的幼儿,应当是父母亲照顾孩子的冷暖才
正确。第二,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很大,每个孩子不可能都能在父母亲身旁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
每天起床都去看望父母亲,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的。第三,现代社会的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
业风云变幻,改行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些是因为自己在工作中找到新的兴趣,或者是更好的发展
机会;有些是由于行业的不景气,即使自己不愿意,也要被迫改行。第四,日常生活起居保持不
变,谈何容易!为工作需要有些人得轮班,有些人要出国公干,或有急事要加班,这些都不是每
个人能控制的范围,除非父母亲有大笔财产,儿女不用做工养家,才可以办到。

第 3 页共 26 页
《弟子规》不符合普适性原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意思是说:“
如果长辈还站着,年幼的我们不应先坐下来,如果长辈坐着,允许我们坐下时才可以坐下。在长
辈面前讲话,声音要低,但是回答的声音,低到听不清楚,那也不适当,要和颜悦色,声音要柔
和清楚才好。进见长辈时走路要快点,动作表现得很礼节,等到告退时,要慢慢退出。长辈问话
时,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视长辈,不要左右移动。 ”

  现代社会中被大家普遍接受的价值观是“人人生而平等”。因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
儿女们要尊敬父母,父母也要尊重儿女。上述《弟子规》中的描写在实际的操作中,会有过分戏
剧化的效果,儿女在表达对父母亲的尊敬上面,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都很累赘和不自然,跟
现代社会的时间节奏和空间布局上,都有许多冲突的地方。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意思是说:“为人子,早上要尽量早起,晚上要晚
点睡觉,因为人生的岁月很有限,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们要珍惜
现在宝贵的时光。 ”

  珍惜时光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地方,但是只有为人子的要少睡就显得很不公平。从生理学的
角度来讲,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应该有更多的睡眠时间。因为睡眠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大脑在休
息,为了更好地工作。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足够的睡眠才会让大脑产生足够的生长素,促进身体
的发育。而长期的睡眠不足,让孩子的身心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影响孩子一生的生活质量。而对
睡眠时间长度的要求也因人而异,有些人会需要长一些,有些人需要短一些。如果有人天生需要
比较长时间的睡眠,就会终身活在不孝顺父母的大帽子下,痛苦地活着。

《弟子规》以父 母为中心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到,《弟子规》里的道德行为的出发点是父母亲中心,完全没有考虑儿
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能力。其着眼点在于制定一个外在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去遵守,而不顾及孩子
的心理基础、个体差异和天分,只考虑把孩子养成这个样子,让父母亲做起来最省心。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教育孩子的本意在于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成年人,让他 /她有一个成
功的人生。而现代社会的变迁速度快过任何一个年代,而一个没有应变能力的成年人,在未知的
将来的所面临的生存问题,将会给沉浸在旧时美梦的父母亲带来更大的梦魇。

  综上所述,《弟子规》里所提倡的所谓道德说教,跟现代社会的生活的实情已经相去甚远。
在现在的孩子们中间推行,以找回自己往日的好时光,其勇气可嘉,但是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并没
有太大的好处。因为这些的行为标准和道德规范,跟周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道德标准有一定的差
距,不符合共通的、普适性的原则。给孩子灌输这些有特殊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道德规范,这
会给孩子将来的社会适应带来很大的困扰。当然,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
认同感,也是当今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难题,值得有识之士来探讨。 

  作者是学前教育学的兼职讲师

第 4 页共 26 页
《弟子规》有助实现优雅社会

《弟子 规》有 助实现 优雅社 会


(2009-02-06)

● 陈经源

  1 月 30 日拜读了许斐立的《优雅社会不能没有孝心和爱心》,深表赞同。是的,要实现优雅
社会,全民(尤其是家长和老师)从小开始都要有孝心和爱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能实现吗?
以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领袖素质、教育水平及人才资源等等来看,条件是非常优越的,可
能性和可行性都是很大的,难度也相对最低。

  有什么实现的办法呢?当然条条大道通罗马,可以用的办法也一定有很多。在教育的道路上
摸索、寻找了 50 年,我深深地体会到,,若能全民落实《弟子规》,应该是最切实可行、最省时
省力、成效最快的办法。

  一、《弟子规》全书只 有 360 句,每句三个字,共 1080 字,扣除了重复使用的,生字只有


800 个左右。每句都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老少咸宜,没有人不能学好。

  全书精简地通过 113 件具体事项,把人一生中的行为规矩和轨范,作为是非善恶的明确标准,


精辟形象地阐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及学文这七种重要道德伦理的道理。这些优秀的传
统伦理道德,可以作为男女老少道德教育的基础读本和思想行为指导。

  《弟子规》具体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好人,包括在家如何对待父母兄弟姐妹,在外如何待人
接物,如何治学处事,如何完善自身的修养,如何培养高尚的情操,如何立志,如何爱天下所有
的人,生活起居言行举止如何才得体等。  

  二、《弟子规》虽然是儒家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精华,以仁爱与和谐为中心,礼仪为规范 的,
但它却是超越时空、宗教、种族、国家、性别、年龄和党派的,是普世的普遍的价值和规范。
《弟子规》现在已有中文简繁体字版本,还附有易解的白话文译文,甚至也有版本附加了历史上
的和现代生活实践中的诸多深动感人的德育故事、卡通漫画、有关讲座及教学心得分享等,并以
专书和光碟的不同形式出版。

  近年来《弟子规》也已翻译成英文和马来文。多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国代表也曾到设在
中国安徽庐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去参观过《弟子规》的教学和实践,我国的各宗教代表也曾受
邀前往实地考察过。所有参观过的人都深表赞叹,并一致公认《弟子规》的理念和教诲是各种族
各宗教各党派都可一致接受的。它是全世界人类共同拥有的智慧财产。

  三、近 10 年来,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及美国等地,已有越
来越多的仁人志士无私地以奉献精神投身到弘扬《弟子规》的事业中,已经培养出了一大批能以
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的《弟子规》师资,我国也开始有了一批先行者。他们已经从宝贵的实践

第 5 页共 26 页
《弟子规》有助实现优雅社会

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完善的教学法、教材、教具、丛书、光碟、网络教学资讯等,而且全属免费。
马来西亚已经有近千所学校,开始由庐江文化中心的培训老师,定期给他们的校长、老师、家长
培训。如果需要,我们也可以这么做。

  国人有很多陋习,如不礼貌,言谈不说“请”,用餐后不清理餐具,乱扔垃圾,贪小便宜,
插队,无公德心,在电梯里便尿,自私自利,盛气凌人,虐待下属女佣,当路霸,不礼让座位,
不孝顺父母,不尊长敬贤爱幼,不露笑容等等。如果从小熟读并落实《弟子规》,这些行为就根
本不会发生。如果能活学活用,360 句,句句都是现代人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的原动力和指路明
灯。

  不久前,早报报道:薄熙来出任重庆书记后,亲自领导全体干部高唱革命歌曲,3 个月内就一
改 20 多年来几千万市民爱唱流行歌曲的靡靡之音。

  我坚信,在取得共识之后,我国高瞻远嘱的领袖们如果也能引导全民共读《弟子规》,迎来
无与伦比的另一个第一,即国民品德、社会优雅和谐第一,一定是指日可待的。

  作者是退休校长

第 6 页共 26 页
《弟子规》中的价值观适古不适今?

《弟子 规》中 的价值 观适古 不适今 ?


(2009-02-11)

● 王永炳

  阅读黄仿《〈弟子规〉不符合普适性原则》与陈经源《〈弟子规〉有助实现优雅社会》论 点
相反的二文(《联合早报·言论》版,2009 年 2 月 6 日),觉得很有意义,值得探讨。

  我们必须承认,古今人的生活内容随着社会进展而复杂多样,道德价值观也就有相对性与绝
对性之别。

  比如古代能接受的“三纲五常”,今人丢弃与时代脱节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而传扬跨越时空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价值观。

  就以“五常”中的“礼”而言,古人打躬作揖行礼,今人握手为礼,形式不同,而所表现“
礼”的精神则一。所以,古今人都讲求“礼”,礼的价值观是绝对性的,在教学上应着重精神文
明方面的阐发。

不同地区一样有 关怀

  因此,《弟子规》等经典教学绝不能照本宣科,囫囵吞枣,更不能因噎废食,必须配合学生
的生活实际与学习能力加以诠释解读,运用替换法加以举例说明,使学生从中汲取道德价值观,
然后“一以贯之”地加以实践,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使一生受用无穷,己利利人。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的主旨是教导为人子女必须关怀父母。新加坡长年皆
夏,一雨成秋,所以冬温就谈不上了,但是,刮风下雨时拿把雨伞给父母,淋湿了递过毛巾为父
母抹干,关怀形式容或因地区气候有别,关怀之心意则同。

  从小训练孩子关怀父母长辈,长大后自然能知晓“父母之年”,从而体谅父母因年华老去所
造成的各种不便。至于早晚向父母道声早晚安,更是幼辈向长辈问安的一种普世礼貌,也是孩子
将来的处世待人之道。

  “出必告,反必面”正可补今天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不足。根据传统价值观的要求,让父母牵
肠挂肚是不孝行为。

日常行为规范有 其作用

第 7 页 共 26 页
《弟子规》中的价值观适古不适今?

  现代社会风气败坏令人心忧,孩子在外的行为如果父母一无所知,等到有事发生,往往已经
来不及。所以,从小训练孩子出门时不要忘记告诉父母,回来不要忘记通报一声,当然在外有事
耽搁迟回也应告知父母,以免父母担心不安。

  现代儿童心理研究学者对于儿童道德行为的调查问卷中有一题:你因留校参加活动而迟回家,
你会告诉父母。答案有三个,即一、你害怕父母责骂;二、你怕父母担心;三、同学们也告诉父
母。

  从答案中就可以判断学生的道德水平,答案一的学生是以自我为中心,属于道德的最低水平;
答案三的学生是跟从他人的行为而采取行动,道德水平比答案一的学生为高。

  这里,答案二的学生合乎道德规范。从而可知,不让父母担心是孝行,古今中外皆然。

  固然,父母亲是成年人,自然懂得照顾自己的冷暖与衣着,但是,孩子年少,还不通人情世
故,也不懂得关怀与生活上的规律与礼节,所以必须从小以父母为教学目标进行教导与练习,养
成良好习惯。

  正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之?”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恩(Bourne)
和埃克斯特兰特(Ekstrand)指出,怎样使我们的儿童把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
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是要靠父母“爱”的教育和“习惯”的练习。

  《弟子规》中可当成今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价值观的确不少,如“晨必盥,兼漱口;便
尿回,辄净手”、“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等有关个人卫生及读书方法,都是精确
可行的。

  当然,也有一些不合今日社会需要的规条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则可以
今日的习俗加以说明,不必照搬。传授经典,必须顾及选择性、适用性以及启发性,绝不能墨守
成规,食古不化,以免造成弊病。

  朱熹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这些经典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有效地
进行阅读与教学,很有可能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换言之,接受经典教育,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很多人发生气质变化,对社会而言,可以
转移风气,也就是陈经源所言,《弟子规》有助实现优雅社会。明乎此,《弟子规》等经典教学
还是需要的。

作者为资深教育工作者

第 8 页 共 26 页
《弟子规》的真义

《弟 子规》 的真义
(2009-02-11)

● 沈裕生

  《〈弟子规〉不符合普适性原则》作者所提出的问题,跟《弟子规》的教义是两码子的事。

  作者只把《弟子规》里所说的看成是一件一件要做的事,而没有好好的去体会每一件事背后
的做人的道理,犯了许多现代人只能做事,不能见“道”的毛病。

  我找了几段念给妻子听,而当我念到作者说“成年人应当有能力照顾自己的衣着,为什么还
要孩子来照顾他们的冷暖?”的时候,在旁边的十岁儿子马上抢着说:“可以啊,当他爱他的父
母的时候。”

  这就是人的性情。当他爱父母的时候,他就会很自然的去关怀父母。这不是一个父母有没有
照顾自己能力的问题,而是一个孩子有没有性情的问题。也因为孩子从小接受了性情教育的熏陶,
才会有此表现。

  行为不等于孝心。孔子在 2500 年前就已经说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


养;不敬,何以别乎。”

  你没空天天打电话给父母,不等于你是个不孝顺的孩子;你天天确保父母吃得饱饱,也不等
于你是个很孝顺的孩子。我们每天确保我们的宠物吃得饱饱,难道我们是在孝顺宠物吗?

  作者最严重的错误,是把《弟子规》里的道德行为的出发点理解成是以父母亲的利益为中心,
并且把教义看成是一个外在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去遵守。

  作者显然不了解人的性情,不知道人的内心真正要追求的是什么,不知道《弟子规》其实是
完全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中心,跟周围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道德标准并没什么差距,完全符合共通
的、普适性的原则。

作者是学校行政经理

第 9 页 共 26 页
《弟子规》的作用是先正其身

《弟子 规》的 作用是 先正其 身


(2009-02-11)

● 邹璐

  如果光以当代社会生活现实挑剔古文内容的不合时宜,结果只有一个:不见精华,只嫌过时,
过犹不及,全盘否定。

  读过《弟子规》的朋友都知道,这篇原名《训蒙文》的少儿启蒙经典,其内容采用《论语 ·学
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文分
五个部分,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在外、为人、处世、做事、学习等诸方面所应有的规范德
行。

  通读全篇,虽然仅 360 句,1080 字,可是,因为从日常起行坐卧的微小事项着手,把一个人


所应有的行为规范、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理念阐发得丝丝入扣,表述得匡正深邃,立刻,一个
斯文、端庄、内心和谐友善,外表谦逊有礼,博学、审慎、明辨、笃行的谦谦君子,已经跃然纸
面。

  《大学》里有言“知所先后”,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
此可见,做学问、做事之前,先要学会做人——先正其身。

  所以,我个人认为,黄仿的文章其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光只挑剔“冬则温,夏则清”的
可行性、必要性,没看到《弟子规》是对人们品格气质培养训练着眼。

  换言之,如果我们的教育可以教导我们的孩子孝顺有礼,能够和自己,和家人,和朋友和睦
共处,这是得还是失,是好还是坏呢?

  我更希望通过对《弟子规》的探讨,能促进经典的“化民成俗”,对推广德育教化有所助益。

作者是自由写作人

第 10 页 共 26 页
《弟子规》核心价值观千古不变

《弟 子规》 核心价 值观千 古不变


(2009-02-11)

● 沈裕尼

  《弟子规》中所说“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都是待人处世应有的礼仪。如果对方是站着,我们一直坐着和对方说话,是不礼貌的行为。
说话声音柔和清晰,才不会像是和人吵架或干扰到其他人。

  把尊敬长辈、敬重他人的礼仪和“人人生而平等”这样大的“帽子”挂钩,未免过了头。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是说光阴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转眼就是老年人了,
所以我们要珍惜宝贵的时光。把“晚点”睡觉上纲上线到长期的睡眠不足,影响孩子身心正常的
发展,实在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我们现今的社会“怪相”很多,非常需要像《弟子规》这样有伦理道德基础和思想行为指导
的古文来重塑人民品格的素质。

  现在的家长,因为工作的关系早出晚归,和孩子相处时间不多,交谈也流于公式化,并不时
以物质作为奖励学业的手段,因此与孩子的关系很糟糕。

  父母呼叫孩子,几乎叫破了喉咙,孩子装聋作哑或爱理不睬,或以“我不是你的佣人!”强
词夺理。《弟子规》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如果我们的孩子明白这个道 理,
肯定会让父母亲感到欣慰。

  《弟子规》是古代圣贤对年幼学子的训诲,虽然有些文义已“时过境迁”,但其思想核心价
值观却是千古不变。

作者在小型企业担任私人秘书

第 11 页 共 26 页
《弟子规》的普适性 不宜过份强调读经典

《弟子 规》的 普适性 不宜 过份强 调读经 典


(2009-02-13)

● 钱黎文

  笔者是在孔孟之道影响下长大,现在也让孩子背《三字经》。然而对过分恢复传统文化的 做
法却不敢苟同。

  中国文化的传统基本上是关于律法的,即做人处事的行为规范。它道出了人性的道德本性,
因此它是磨灭不了的。时间也好,文革也好,都不能消去它的影响。然而它却未达人性的根本,
只是训蒙的师傅。人性的根本在于爱。爱成全完备了律法。

  举例来说,律法要求人不要偷窃,爱却让人不断给予。律法要求人不要赌博,很多赌博上瘾
的人也知道并同意这点,但却戒不掉。爱能让人的心里被更好的东西所满足,而胜过了瘾症。律
法是镜子,只能照出脸上的脏物。肥皂才能洗掉它。

  律法主义者律己律人甚多。有爱的根基时完美主义是好事,追求止于至善。但没有爱的根基
时,律法主义者常有“我做得到,你为什么做不到”,或“我守律法,我是对的,你错了”的想
法,易导致怒气,批评,指责,纷争。

  笔者自小被教导要谦虚,在师长面前不要多言,以多听为是。这样固然养成了一些礼貌的习
惯,但却过于拘谨。更主要的是,它丝毫不能改变人本质上骄傲的内心,只是徒有外表而已。

  再举一例,论语一书中的不朽价值在于给出了社会人伦礼仪规范,然而却对一个人怎样爱自
己的家人着墨不多。事实上,孔老夫子有句名言,“惟女子与小人难养矣”。一个爱自己的人才
能更好地爱妻子,夫妻相爱是对孩子最宝贵的,爱的家庭才是和谐社区与社会的基础。确家庭若
弄不好,其它多是空谈。

  小孩子读《弟子规》等书有其价值,但却不宜过分强调。读经典著作是爱的教育的一部分,
但却不是全部,也不是根本的部分。最要紧的是爱。让孩子在爱中长大,有父母爱的言传身教,
他的生命才有根基。

  人有了爱的根基,就会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喜欢自己,肯定自己的特长,不因考试不突出
或别人负面的评价而自卑,能原谅自己的过犯,日新又新。这样的人与己和平,与人也和平,在
石头里能看见美的雕塑,在不完美的人身上能看见美好的希望。

  鲁迅,柏杨等人都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然而他们都发现其中的问题。所提酱缸文化
自有其因。中国几千年历史,多少朝代尊孔尊儒,又如何呢?当以新瓶装新酒,当人人有爱的时候,
经典儒学所描述的社会规范才会真正出现。

第 12 页 共 26 页
《弟子规》的普适性 不宜过份强调读经典

新加坡理工学院数理系讲师

第 13 页 共 26 页
《弟子规》 有其普适性

《弟 子规》 有其 普适性
(2009-02-13)

● 吴启振

  首先,我先声明以下的意见只是讨论《弟子规》符不符合普适性。

  《弟子规》是教诲少年儿童传统道德的文章,其内容是教导我们(包含现代社会的为人父母
者,也同时包括了为人子女者;不只是华人,也包含了异族同胞)处世做人的基本法则。例如在
古代法律中偷盗是犯法的,这仍适用于许多现代国家。另外如孝道,也不能说孝道是源于古农业
社会的,就不适合现代社会。

  现在我试以《弟子规》中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
无变。”来谈谈其广泛性。

  “冬则温,夏则凊”: 这句话不能只从文字表面的意义来体会。若只论表面意义而断定,新加
坡地处热带,这句话就显得不合时。但若引伸为对父母和长辈的时时刻刻的关怀,就能以这句话
作为青少年的行为指导原则,就可规劝他们做到:当父母工作回来,身心疲惫不堪时,为父母倒
一杯水,为父母准备好洗澡水,为父母端好饭菜。并进一步解释,对父母不关心的人,能要求他
关心身边的人吗? 此句的用意是指出关心父母是培养爱心,由对父母的关心而引伸到对一切人的
关怀。所谓一切男人皆我父,所谓一切女人皆我母,这是伟大的情操。父母会老,一旦起居不能
自主,做为子女的,是不是要照顾他们呢?如果平时不培养关怀的心,难道会在日后突生孝顺之
心吗?古人说:“子欲养亲不在”是人间一苦。

  “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 以现代情景来解释是:不论再怎么忙,早晨一声“早
安”、“爸妈我去上学(或去上班)”是应该能做到的。出门时对父母,老婆,儿女,对上司,
甚至对下属交代自己的去向,对一般人的待人处世是有百般好处的,而不仅仅是只对父母的礼貌
而已,这几句话包含了培养做人处世的学问。

  “居有常,业无变”: 此“居”不单指居住,是指生活起居,要有规律,何时读书,何时玩耍
游戏,何时休息都要有规律。没有生活规律的人,作事没有计划,没有效率,肯定不是一为好员
工,好老板。

  “业”也一样,不是单指事业工作。是要我们立好志向,专心工作,不怕困难,不轻易放弃
的坚定不移的信心,这是成功的一个条件。常改变方向无志向的人,是注定失败者。

  再以“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来看其普适性。长者是谁 ? 是父母、长官、上司、
老板、学校老师、校长,甚至洗厠所的工人,是所有的年长者。一个人能对别人起恭敬心,才能
有感恩心。主张“人人平等”,并不与劝人不可傲慢无礼有所抵触。一位没有恭敬心的人,能当

第 14 页 共 26 页
《弟子规》 有其普适性

社会栋梁吗? 若没有恭敬心,试想我们的社会将是什么样? 现在不让位,不顾他人在地铁上大声讲


电话的人已比比皆是,这类行为都是出自不尊重他人的自私心理。

  最后仅以《弟子规》中“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
戒之”的教诲,结束此文,以免浪费宝贵版位。

作者是退休商人,现当部分时间社工

第 15 页 共 26 页
品格教育比强调孝顺重要

品格 教育比 强调孝 顺重要


(2009-02-16)

● 黄仿

《弟子规》的普 适性

  2 月 6 日的拙作《<弟子规>不符合普适性原则》,引起言论版上的反应,从大的方向上来说,
是一件好事。因为一来可以看出大家对教育的重视,二来促使我们认真地思考,在当今的社会里
如何看待经典的现实教育价值。

  这些反应文章大部分的意见倾向于赞同《弟子规》里所提倡的道德行为,及其背后所重视的
孝道和和睦的传统价值。与此同时,大家也同意不能完全照搬所有的做法,因为毕竟时代不同了。

  原则上说,本人可以理解所有的言论。一个人的观点来自于自身的经验和成长背景,由于每
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因此,每个人对于同样一个经典却得出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也
无所谓谁对谁错的问题。

  开诚布公地畅谈各自对影响我们至深的传统经典的看法,不同意见在公平的气氛中相互之间
的沟通,有利于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以及更自觉地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然而,在继续这个话题之前,我想谈谈为什么我会对这个话题产生这么大的兴趣。

应根据实际情况 编制教材

  在投身幼儿教育之前,我是一个科学工作者。受过科学训练的人都知道,做科研不可以迷信
任何权威,任何的结论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出有说服力的结果,我们相信实际的观察和科学的实验。

  因此,无论在经典里有多么良好的愿望和多么美好的理想,我只会在实际的操作中观察所得
出的教学成果,面对现实,客观地陈述所看到的事实,根据实际教学所取得的效果,调整教学的
内容和方法。

  其二,由于我的信仰的关系,我相信人天生是带有他独特的天分和发展所有品格的种子。人
生的道路是发展他的天分,给社会贡献他自己独特的长处,发展他的品格,让他有一个和谐、美
满的人生。

第 16 页 共 26 页
品格教育比强调孝顺重要

  从以上两点出发,本人在幼儿园编写和推行品格教育,使用的是孩子们听得懂的例子,从他
们的日常冲突中找材料,用角色扮演和游戏的方式,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孩子自己去寻求最佳的
行为模式。

  一旦孩子出现好的品格行为,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地鼓励和肯定,以巩固孩子的好行为。孩子
行为的改善,是以实际的观察和记录作为评估的标准。

  诸位提到的适应现代社会的一些道德行为,大致上说,我也欣赏,只是在如何达到这个教育
的效果,在实际的操作中本人有不同的看法。

  前面提到,每个人的观点来自自身的经验和成长背景,现代的孩子的成长背景和从前很不一
样,尤其是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他们所接触的资讯,跟我们老一辈有天壤之别。

  他们会对人对事有自己的看法,如果强制灌输他们不能接受和不能理解的经典,恐怕是事与
愿违。所以,本人更加强调尊重孩子,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编制合适的品格教材。

鼓励孩子养成主 动的爱心

  对于大家一再强调的孝道,这里需要单独拿出来探讨。从本质上来看,到底人生来就是爱父
母亲的呢,还是孩子天生就是顽劣分子,一定要接受说教才会爱父母亲呢?

  本人认为人天生就从造物主而来带有爱父母亲的能力,只要教养得当,爱父母是最自然不过
的事情,根本不用说教。人们或许会问,怎样才叫教养得当?现在有很多为人父母的指导书,也
有人开课,想学习总是有地方的。

  因此关键在于,到底照顾父母亲这些行为是大人教了才会去做的,还是因为孩子因着心中有
爱,从心里爱自己的父母,对父母亲的养育有感恩之心,对家庭有责任感,而主动去做。如果第
二个答案是对的,那教育的方式就要改了。

  要让孩子从心里爱自己的父母亲,父母的教育的出发点将是发展亲子之间的感情,花更多的
时间去聆听孩子的心声。跟孩子一起去做大家都喜欢的事情,并不一定就皆大欢喜。

  要让孩子对父母亲的养育怀有感恩之心,那就从小让孩子对所有为他做事的人,和上天所赐
的所有东西,都表达感恩之情。一个对小事情都会感恩的人,却对他对养了自己十多年,给过自
己许多欢乐时光的父母亲不感恩,那是不大可能的。

  要让孩子对家庭有责任感,做父母亲的可以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地方,给孩子对家庭的事务负
责任。五岁的孩子负责清理垃圾,七岁的孩子负责收拾自己的书包,这样的责任不算过分吧。在
这些小事情上,孩子学会了负责任,一直到了他成年的时候,他会把父母亲抛下,不顾死活,一
走了之吗?

第 17 页 共 26 页
品格教育比强调孝顺重要

能应对所有状况 的健全品格

  做父母亲的可以认真地思考,摆在面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被迫来孝顺父母亲,因为不
这样做就会被羞辱;另一种是孩子因为心中有爱,有感恩之情,主动担负起照顾父母亲的责任,
照顾者和被照顾者的心里都充满了幸福的感情。我们所施的教育,也就须从这两者之中找寻方向。

  现代的父母面对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因为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飞速变化。不同的
教育观点无所谓对与错,只有不同的结果,这要看你注重的是什么价值。

  世界在未来几十年后会变成什么样,没有人可以预测。教育方法应该有充分的前瞻性,发展
孩子的天分,帮助孩子将来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舞台。

  培养孩子应对所有状况所需要的品格,至少在本人看来,其重要性比只强调孝顺父母来得更
加有意义。

作者是学前教育兼职讲师

第 18 页 共 26 页
《弟子规》并无多大经典意义

《弟子 规》并 无多大 经典意 义


(2009-02-16)

● 洪玉坤

《弟子规》的普 适性

  为文支持《弟子规》应该成为学童道德补助读物的人,可能是对现存的蒙学读本没有进行广
泛的收集和比较。就如《桃花源记》里的避秦男女,因为不晓得时间的推移、外头的情况,产生
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结果。

  明清以降,如果蒙学读物有个龙虎榜的话,那么前三名应该是所谓的“三、百、千”,即
《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而香港天地图书公司 在 2003 年出版的一套《传统蒙学丛
书》,全集共有十部,分别是百家姓、千字文、五字鉴、三字经、幼学琼林、千家诗、声律启蒙、
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和唐诗三百首。

  《弟子规》没有上榜的原因,大概就是诗词所形容的“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外加很多封
建糟粕。

  有人这样称赞《千字文》:“只用一千个字,基本上不重复,四字一句,每句成文,前后连
贯,还要押韵,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其内容包括天地、历史、人事、修身、读书、饮食、居住、
农艺、园林以及祭祀等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到今天也还有其积极意义。”

  而《弟子规》则恰恰相反,既不押韵也不讲求对仗,没有字斟句酌,是很粗糙的一些文字,
内容活脱脱就像一本“纪律指导手册”,读后不会有任何美学上的收获。

读本:不妨探讨 各种可能性

  不难看出,《弟子规》作者对于文字的拣择是很随便的,所以文中出现很多语义不明的地方。
如开首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没有人知道作者真正要说什么。“温”、“清
”、“省”、“定”,是指衣着、饮食、起居,还是要表明怎样的规范行为?

  根据我在网上的一番搜索,各种白话解释,其中除了“省”字是比较一致地表示“探望”之
外,其余都是靠猜。一般认为,这是“(要让父母)冬天穿得温暖,夏天穿得清凉。早起要探望
父母,晚上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到家,以免担心。”

  可是,早晚要告诉父母自己的动向,这又同后文“出必告,反必面”造成重复了,一个意思,
何必罗唆两次?
《弟子规》并无多大经典意义

  再看《弟子规》所规范的行为,到今天到底有没有现实意义。如果照里头的文字去做,那么
“弟子”就应该“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将
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打恭作揖、正冠纳履,做什么事都明哲保身。

  再如“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鞭打也不
吭声,不要说现今的弟子受不了,连师长也受不起!

  为了莘莘学子的读本,不妨多方探讨和研究各种可能性。如果针对一部过时的小册子来打圆
场,尽量往好处想,实在很乡愿。

作者是自由撰稿人
背《弟子规》不如看《大长今》

背《 弟子规 》不如 看《大 长今》


(2009-02-18)

● 吴韦材

  有人终于能以坦然及诚恳的态度出来对《弟子规》及类似启蒙读物的价值置评,这是
一件可喜的事,也表现出一份对新一代德育视角的清醒。

  当然这并不等于就此否定《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读物曾拥有 过
的历史价值。毕竟它们表征着某特定时代的启蒙方式,它们既是几百年前某类型社会的德
育风气反映,也记录着适用于当时的教育心态。

  但是,人的生活价值与心态需要,是在与社会的转型不断相互抗衡及不断相互适应中
而演变的。而任何社会的新一代人们,都会因为种种社会价值的逐渐改变而作出适应性调
整。

须让小孩在生活中作出判断

  世上没有绝对的价值。比如数千年前奴隶社会,恩泽天下的“仁政”或真有其积极性,
但今天也就难说,搞不好“仁政”只会养出一群惯性依赖、主见软弱、因循苟且的百姓。

  又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你的敌人”、“明哲保身”等等,这些在某时代某
社会里的思想教条,放在今天已不一样的社会里,不见得就真的具有现实意义。

  或许,当初有人重倡《弟子规》及类似的过往启蒙价值,是看到我们社会在逐渐物化
的风气中许多传统道德价值也随之失落了,情急之下,才会翻箱倒笼找出一条旧鞭子来。

  这份将忧患诉诸力挽狂澜的行动,本意是好的。但这做法,对这条旧鞭子如何就能有
力量去更改道德逐渐疲弱的现实欠缺考量,以为只要刷上传统重量,就能止住道德萎靡的
塌方,这却是不现实的。

  说白了,任何社会的道德与不道德,该社会对两者的鼓励及抑制,在实施上都有着与
时代关连价值的对应性。人类的社会与生活一直在改变,这个与时代关连价值的对应性,
也必须随着改变。

  小孩子背诵《弟子规》时或许得到一个道德认识,但放学后他面对的是另一套价值环
境,能不能对得上还是另回事,他如何能把学到的道德认识在自己生活种种里作出判断,
那才是问题。

道德模塑要靠有效沟通
背《弟子规》不如看《大长今》

  所幸是,无论哪类型社会或哪种人际关系生活,在人性里始终垫支着一份能辨别真善
美的良知。这是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类这个物种能超乎其它而组成社会以至国家的特有条
件。

  无论是哪个种族哪个文化,真正的人伦价值都会在其社会经过群体的适应、群体的相
处、群体的辨识中得到共识。

  虽然各个社会文化有别,其道德观念或行为呈现出来也有所分别,但从人类文明的宏
观角度上看,历史证实了倾向追求美好仍是世上处处人性道德的基本主题。

  除了不能避免道德价值在时空改易而须要经过一番相对应的适应、厘清、通融与沉淀
之外,另个问题还在于灌输的方式。

  究竟要通过何种适用于其本身社会现状的方式去进行道德模塑,绝非放诸四海能够一
刀切的事,也许还得像各处不同的流行感冒那样,不能用同一种抗生素来作治疗。

  而“沟通”的有效性,更是首要考虑到的。

  假如我是个孩子,要我去背诵一部《弟子规》,那倒不如让我看一部像《大长今》那
样饶有趣味又充满正面道德价值的电视剧更容易接受熏陶。

  要达到更有效的沟通,就是要在教育上找出哪种能更舒畅交流的对话方式。其中要关
切到的,还包括对内容的兴趣、传递的手段、参与的热情,鼓励的积极性,以及对平等及
友善的尊重。

  笔者认为这才是跟上时代的教育方式。

  人类的生活谓之“生活”,就因为生命是活的。活的意义更包括转变及不断去适应这
个转变,并且,各个文化及各个社会如何去适应这个转变,就是全人类不断向前发展的大
教育。

作者是本地写作人

编者按:2 月 16 日(星期一)本版刊登了有关《弟子规》的两篇讨论文章后,附上“编者
按”表示这个讨论暂告一段落,但一些作者和读者对此课题的兴趣未减,要求继续讨论,
因此我们今天又选刊了这篇文章。
《弟子规》有其存在价值

《弟 子规》 有其存 在价值


(2009-02-20)

● 黄添崃

  读了吴韦材的大作《背〈弟子规〉不如看〈大长今〉》 (2 月 18 日《联合早报·言
论》),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笔者无意卷入“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的口水战中,
只想尽量简短的分享自己学习《弟子规》的一点心得,供读者参考。

  2002 年,因为想要教好刚满 1 周岁的女儿,开始参加居士林“耕心园”儿童读经班义


务教学的工作,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才接触到《弟子规》。直到今年,刚好 满 7 年了。对
于这部经典,有些体会。

  首先,《弟子规》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去“做”,不是:信口开河的“说”。在“
耕心园”里,义工老师都时常提醒孩子们,怎样才算是会读《弟子规》:“做到了才算是
会读,没做到就是不会读”。

  所以,学习《弟子规》绝对不能停留在背诵的阶段。背诵之后,还要通过讲故事、角
色扮演、分享心得(也可以包括观赏《大长今》等传达良好价值观的好影片。)等多种方
式来帮助孩子们理解,然后师生们各自回到生活中去落实。

  《弟子规》内容共分为七个部分,前六个部分谈的都是“行”,只有最后一部分才谈
“知”。所以,凡是想要从《弟子规》中获得深奥道理的人,都注定是要失望的。凡是想
要落实《弟子规》的人,也都知道《弟子规》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的。

   明白了这点,我们就可以明白,《弟子规》并不只是用来教导年幼的孩子的,而是
父母、老师终身学习的教材,言传身教的“剧本”。就如演戏要有剧本,弹琴要有乐谱,
做人也要有“谱”。《弟子规》就是“人谱”。所谓:“教儿教女,先教自己”,父母 口
说一套,做的却是另外一套,孩子哪能信服,哪能学好《弟子规》?要知道,只有孝顺,
才能够教会孝顺;只有爱心,才能够教会爱心;只有信任,才能够教会信任。

  最后,想分享一点学习《弟子规》的真实感受。回想 2002 年,我和太太都三十多岁


了,才第一次接触到《弟子规》,弄明白了《弟子规》的内容后,我们不由得感叹说:如
果我们能够在小时候就学习 《弟子规》,就能够避免很多错误,少走很多冤枉路了。奉
劝反对《弟子规》的朋友们:先花三个月好好学习《弟子规》,才来发言。我想,这样的
要求应该不算过 分。

  作者是中学高级教师
德育教学法应该活泼生动

德育 教学法 应该活 泼生动


(2009-02-20)

● 沈文凤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灌输正确的价值观,教导正确的行为习惯。要培养优秀、杰出的
人,不可以忽略了德育这一项。

  学校的教科书有“好公民”、“道德教育”等,也有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不过,不少
学校在许多时候都没有认真地给学生上课,有的公民道德课被利用来补课;因此一些家长
会发现学生们的好公民课本就像是几乎从未翻阅似的,和新书没两样。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对于良好的行为习惯,都得花上好长一段时间才会培养成,
教导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说教方式令人厌烦,学生难免会有
“你很烦,很讨厌”的感觉。

  现在本地的小孩,已难以令他们用“背诵强记”的方法来学习道德准则。就算能令他
们把道德法规背诵得朗朗上口又如何?可能他们背诵的道德准则并不了解,那么德育的灌
输仍然形同虚设。

   要展开德育,言教身教缺一不可,相辅相成。通过实际的例子来教导会更实际有效。
在教学的过程中,配合了图片、影片、表演、讨论的方式、做组别计划报告 等,远比“
背记”方式有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也可以引进让学生们讨论、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如:有人乱丢垃圾被判牢改和罚款,再犯……,有人热心助人,有人在禁烟区内抽烟,有
子女抛弃年老的父母……

  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孩从小耳闻目睹的情境,许多行为习惯就这样自然
形成的。父母的言教身教可说是“入门”和“开锁”,试想想:你告诉孩子不可抽烟,而
自己又在他们面前抽,你说孩子怎不心中萌生疑问:为什么爸爸说不能抽烟,却自己又抽
烟呢?

  枯燥乏味的东西再以死板板的方式去传递,变成是强行记忆教条,孩子心中是否接受,
难以确知,也许还会产生反效果呢?

  有些小孩阅读的图书,内容是“好的习惯”,“好的行为”,“怎么做个好孩子”,
“怎么做个好学生”,“自己事,自己做”……甚至有独立主题的书,内容好,其中也穿
插色彩缤纷的图片、照片等。如能多采用这类教材,多让孩子阅读,或者看,或者说讲给
他们听,成效更大。
如何看待经典的思考

如何看 待经典 的思考


(2009-03-03)

● 王永炳

  言论版最近有谈论《弟子规》的一些文章,颇受启益,也引发了如何看待经典的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上下数千年,留下的经典不计其数,各有不同的价值意义。有些经典不在某出
版社的丛书中出现,却在另出版社的丛书中占有一席之地,那完全取决于不同编者与不同出版社
的不同选择因素,不能因一出版社的取舍而贬低某个经典的存在价值。

  有人认为,《弟子规》没有字斟句酌,是很粗糙的一些文字。其实,恰恰相反,《弟子规》
既通篇押韵也讲对仗。例如:“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低、宜押韵)“朝起早,
夜眠迟”(三字对),但不是通篇对仗。

  此外,经典文字本意必须查证清楚,不能仅就网络上的一些解释为根据。网络上的文字解释
随意性大,主观性强,很容易被误导。个人认为:尽信网不如无网。

  《弟子规》开首的句子“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昏定晨省”出自《礼记 ·曲
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即冬则温之以御其寒,夏则凉之以解其暑;
晚则整其床席使亲安定,晨则来视亲之安否如何。

  意思很清楚,“定”是使父母睡得安定。《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讲的是汉 朝
黄香温席的故事,便是“定”的例释。

  这不是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到家,像日韩影片常有孩子出门回家向父母通报的温馨镜头。所以
“昏定晨省”与后面的“出必告,反必面”是不同的情况,何来罗唆两次?

  尊重经典就是要去正确理解掌握经典的基本论点、原则与主要精神,而不是误读曲解经典,
甚至将经典甩成碎片,然后断章取义地发挥成为个人创新见解,让经典曲从于我意。这都不是研
究经典、尊重经典的正确做法。

  正确地看待经典,获益何止品格的成长方面而已,对文化的认识更为深广。因为各经典中的
用语多有来源出处,可以互注互释,读者多读一些经典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心领神会。

  譬如,“昏定晨省”已成为关怀孝敬父母的代名词,今人当然不若古人做法,他大可用今日
适当行为来照顾父母的日常起居。
如何看待经典的思考

  在文学创作中也常引用这典故作为关怀父母的修辞手法。唐代大诗人孟浩然感叹身在外,不
能侍奉父母,便在《送洗然弟进士举》中写下:“昏定须温席,寒多未授衣”,表示自己的遗憾。

  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诵读经典并非徒具形式,也非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善用经典中蕴涵的文
化和主要精神,来提高个人品质,为实现优雅社会做出贡献。

作者为本地资深教育工作者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