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5

大氣 4A 946001017 林書豪 2009/01/12

達達的宣示
《達達:藝術與反藝術》是「達達主義 II」的參考資料,而是談論到此書第二章的「紐
約-達達 1915~192」在看完之後,有種平易近人的感覺,作者(漢斯.利希特)以口語的
方式,敘述著當時的故事,此外作者用個人的方式回憶著,在達達主義下的友人們的
歷史,也借助出版品印証或比較,當時發生的日期或事件,讓我知道當時的歷史和演
變,以及三人當時的生活和思想。同時,加入一些思維和問句,讓我思考這個派別的更
多面向,它仍是一個派別嗎?還是一個過渡性的思想產物?或者,它是一個將過去的風
格派別作了評論和反思?意想不到的是,也生成往後的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成了前哨
站?在思索這些問題時,同時也在反思自己對藝術是如何定義和看待,因與當時達達主
義下的人們,也有著相同的疑惑和認同。
在了解「紐約達達」時,在文章裡不斷出現曼.雷、畢卡比亞和杜象他們三人自己的見
解,以及作者本身對他們的見解,作者認為畢卡比亞熱衷破壞,杜象是孤立的反動創
造者,曼.雷是永不倦怠的悲觀發明家,用圖片的表達和解釋,並敘述三人當時的生
活和行為,讓我更了解為何作者會如此看待三位。此外也借用哲學家和他人的話語,詮
釋想要表達的思想,例如:達達推祟「偶然」和「片刻」開啟「虛無之路」,透過笛卡爾、亨
利斯、卡繆和海洛德的見解來呈現,卡繆認為的自由是即興的生活,這是唯一且最後的
價值。肯定生活為無盡的即興,是那被窄化的精神所樂見的。
作者以開門見山法切入主軸,馬上表達和說明給讀者知道,較不清楚的字詞或名詞,
也會清楚定義和解釋,例如:「反藝術」和「非藝術」有什麼不同,杜象在「非藝術」上說
明自己對藝術的態度,它透過「看」呈現思想的結果,而不是感官的經驗。非藝術等於非
道德,不只是藝術被挖空,生命的心靈部份也被鏟除。最後,才走向「無」的境界。
從文章可以看見,作者想清楚表現三巨頭的個性和主張:
畢卡比亞---熱衷破壞者:不理會一切價值,沒有任何社會道德束縛,對一切人們稱之
為藝術的東西有破壞的慾望。
杜象---孤立的反動創造者:以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詮釋自己的思想,同時,又透過形
式,在不是偶然裡,在精確的認知下,在科學裡找尋美妙的東西。
曼.雷---永不倦怠的悲觀發明家:在繪畫、攝影、反藝術的物體,都有永不枯竭的創造
力,能把周遭有用的東西變成沒有用的。
可以看見達達不顧歷史的事實和說法,以非常激進的侵略性,不以成就為目的,强
調感覺的表現,抓取一切,只認定現在眼前有關的,最後在實驗下,不經意創造出獨
立體。它這樣反抗性的作法,或許是時代延續給它的機會,若沒有這樣的不可理喻,就
沒有給往後的藝術家,全新的出發點。
最後,達達不只影響到視覺上的作品,連音樂的表現方式,也有全新的作法,以噪
音的方式,喧洩他們內心的不滿,脫離舊有的思維,戲場的發展也跟著改變。反動份子
的起義,沒有所謂的無意義,在太多的約束下,偶爾地解放,也是另一種時代的開始,
才有機會向前進一步。
風格派的獨傲
《現代藝術理論》第二冊的「蒙德里安,<自然的真實和抽象的真實>,1919 年」和「范‧
多斯柏格,<風格>雜誌第二冊的引介,1919」這二篇文章讀完後,腦中一片混亂,沒有
「邏輯性」的一一說明詳明的發展狀況,沒有「時間性」的串連過去、當時和未來,沒有
「歷史性」的圖例和多項事件,風格派的整個演變,簡直完全沒有清楚地交代。
范‧多斯柏格和蒙德里安是風格派的主要成員,但在這二篇文章裡,我得不到風格
派的重點和想表達的理想,只是用許多「理論性」的言語,沒有「主軸性」的宣言,用抽
象和哲學的個人觀點,表達了眾多的意見。
蒙德里安在文章裡提到:
a. 新的造形意念應在形式和色彩的抽象概念中,也就是在直線和清楚界定的原色中,
找到表達的方式。
b. 新造形主義是純粹的繪畫:表達方式仍是造形和色彩,縱然這些完全內在化了;直
線和平面的色彩一直都是純繪畫的表達方式。
c. 抽象的造形主義的關係是所有關係之中最均衡的,因它在完美的和諧中表達出二種
極端的關係,而且也囊括了其他一切的關係。
d. 新的造形主義中,我們會發現聯繫心智和生命的結,並沒有斷掉。
e. 如果以一種精確而絕對的方式來看統一性,那麼注意力就會針對著普遍性,結果個
別性就會在在藝術裏消失。
f. 色彩和尺寸關係間的韻律,使絕對的東西顯示在相對的時空中。
(斜體字,我認為太過絕對和沒有清楚的定義,如:完全內在化、純繪畫、二種極端的關
係、其他一切、聯繫心智和生命的結、絕對的東西、相對的時空…都沒有充份加以解說,
失去讀者了解此風格的真正涵意。)
以上,我重新加強和補充,在色彩上,強調紅、黃、藍、白、黑的原色使用;在形式上,
運用垂直水平線條和色彩鮮明的大色塊(紅、黃、藍),不以對稱的方式呈現;「統
一性」是自然的混亂現象以一種規律幾何的方式還原成最簡單的一種數學造型;
「對立的和諧」是男和女、靜止和運動、直線和橫線,以繪畫將表現世界的基本秩
序。另外,我也修改了一些論點,新的造形主義是在普同性與個人性之間取得平
衡,而不是將個人性完全消失,那麼只是機械上不斷複製的產物。同時,文章也
需強調出風格派「極理性」和「棄自然」的二個思想,而不是只有讚仰和概略性地
說明,必須透過論証和圖例,提出中心的思想,推祟永恆的本質。
而范‧多斯柏格以「自然的目標就是人,人的目標是風格」的二句話開頭,但這二句的
真正意思卻沒有提出,卻認為藝術家有辦法抵制造形的個體性,如:自然的形式、色彩、
情 緖,這樣的武斷地讚美藝術家,太過於矯情,並不是所有的藝術家,根尋著單一時
代或單一流派延續著自己的主張,而是提出相關案例的藝術家,而不是一味地視一切
的發生理所當然。文章裡,范‧多斯柏格總是讚美新造形主義在當時的偉大,且認定他
們在完全改革的精神和物質的時期上,有了最新的造形。完全沒有以多面向地比較各時
代的主張和論點,也沒有許多的証據來証明他們當時的偉大,由於可能發展時期較短,
他們的思想也沒有擴大到各地,同時沒有眾多風格派的人物,來支持整個風格,連自
己最基本的主張也沒提出,很難讓人相信他所說的。范‧多斯柏格應將呈現自己的作品,
說明自己的想法,如:倡導藝術與生活的結合,開拓對角線構圖,擴大建築元素的運
用。

超現實的詭異
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小碎花不」展覽裡,我選擇張嘉穎的「ㄉㄨㄞㄉㄨㄞ與張葛
瑞的腹語術練習」,因為在作品裡,我看見「現實裡的存在的形象」和「看不見的
幻想世界」,「現實裡的存在的形象」是指小女孩、猩猩和森林,「看不見的幻想世
界」是指生物體內還存在另一個烏托邦的世界,在現實與幻想間遊走,不斷在作
者的安排下,在畫面各角落的空間上演一個故事。有趣的是,小女孩和猩猩手上
的玩偶正好互調,是一種以「鏡」的方式,呈現著人類與動物,彼此所認定的對
方,是如何的一個模樣,而同時玩偶肚內的世界,也是另一空間的世界。從畫面
中,認知到在世界上,其實我們所存在的世界中,其實另有世界同時也在發生
著故事,而我們自己以既定的時空看待自己的世界,說不定,微生物也在他們
的世界發生故事。
從張嘉穎的作品,我認為她有「超現實主義」的感覺,畫面如夢,彷彿是她潛意
識裡想呈現給大家的另一個世界,作品裡充滿著「不完全」真實的世界,如夢境
般的情景,因此我對她的作品有著「融合現實與夢幻」的想法,以「個人精神和靈
魂」述說著她想表達的故事。若我從超現實主義的主張來看,超現實主義所描繪
的是人類感覺的重要部分:對夢境與幻想世界的嚮往,且它屬非理性的範疇;
它依持的是靈感而非規則,看重的是個人幻想力的自由展現,而不是社會與歷
史理想觀念的結集。張嘉穎的「ㄉㄨㄞㄉㄨㄞ與張葛瑞的腹語術練習」則是強烈隱
含著個人幻想世界,她畫中的世界,如童話般,如劇場般,從「眼睛的跨大」、
「身體的圓融」、
「肢體不合正常比例和肌肉線條」、「虛造的背景」、
「失去雙腿」、
「人
物的比例不一」等,可以見到部份的「表現主義」加入其中,(如:表現主義之重
點是重個人內心思想,有意或不自覺地表達,以不同的手法或理論加強其創作
者的內在感受和感性。表現主義之作品的外在形態,可能產生、誇張、變化、抽象、
卡通化、扭曲甚至完全失去或改變。)連現今的「卡通式的語言」,也加入畫面的手
法,可愛又甜美的畫面又含有詭異的寧靜,透露著這是一個不可被打擾的世界,
營造出神秘的、夢幻的、吸引人的、詭異的情境。

菜園與藝術、現成物
在「2008 台北雙年展」的吳瑪悧作品,是我下一個要討論的作品,她試圖以
藝術家的角色,面對社會當時所發生的課題,進行「喚起」民眾們對「全球暖化」
和「氣候變遷」的關注,而在北美旁邀請民眾一同來種菜,但這樣行為藝術,即
無法成為永存的藝術作品,也無法真正地改變這個已變的環境,這樣的方式好
像無法得到雙贏的局面。或許,就如杜象的觀念一般,他以「現成物」的方式,
沒有強調所謂的美學,完全沒有好與壞,藉由「看」使它(現成物)成為藝術,以
觀念的方式,給予新的藝術體驗。
由吳瑪悧藝術家作為提倡者,以菜園的方式,帶領人們進入藝術嗎?我並不
是那樣的認同,是因有美術館的加持下,這個菜園好像被提昇到另一個地位價
值,而有權力地放話說明這是一件藝術(「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這主題的作品已
被列為展覽之一)也許這就是另一種「非藝術」吧!
種菜這個行為,透過每個人在自身家園進行,就會減少運輸、能源、廢氣排
放嗎?我想這樣的方式,只是夢想般的操作罷了,並不是解決當今氣候變遷的關
鍵,而是透過科學家和專門學科的了解,找出核心問題,進一步探討藝術是否
有介入的可能性。透過人人來種菜,打破社會系統的結構,難道回到過去人人是
農民的時代嗎,我想並不是的吧。這樣的行為藝術,我期待著延伸出地景藝術,
對當今的環保議題,有更進一步的推動。
菜園的菜,最後吃進肚內,是不是將藝術作品吃下去了?或者是真正將藝術
所帶出的課題內化了?而有真正的省思嗎?透過吳瑪悧這樣的作品,藝術的價值,
好像從達達主義的反藝術就一直持續不斷,我卻保持樂觀的態度,透過藝術面
對所發起的議題和思想,讓時間沉澱和發展。
我的另一個觀點是,以台啤塑膠籃、泥土、種子、水等現成物,走進美術館已
經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了,過去也曾經以現成物的作品在美術館展出,特別的是,
我將「種子」也列入現成物,而這個現成物卻是隨時間在成長,是一個生命體的
現成物,我重新面對現成物,也將現成物重新定義,如同生命演化般,這樣的
現成物,最後卻回到人類的肚內,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是另一種跳脫以往
即定的形象。

張嘉穎,ㄉㄨㄞㄉㄨㄞ與張葛瑞的腹語術練習
「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 2008」,吳瑪悧,2008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