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6

史學名著:史通

引言
唐代劉知幾所撰
中國第一部關於史學評論的專書,開創先例
共 20 卷,分內外篇,各10卷
內篇(全書的重心):
• 39篇(其中3篇亡佚)
• 史書體裁,體例,史料搜集,作史原則 <-評論史書體裁為主
外篇
• 13篇
• 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史家得失,對古代史事經典提出疑問,表現自己的史學見解

總結唐以前史學的問題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自有劉知幾,鄭樵,章學誠,然後中國始有史學矣〕
<-為中國史學開闢史學評論學問道路,在中國史學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引言 :
劉知幾,是中國第一位史學評論專家,更是唐代傑出的歷史學家。他曾任著作佐郎、左史等
職,曾參與編修《國史》,《起居注》及《實錄》等。
• 武則天長安三年,開始創作《史通》,到中宗景龍四年完成,共八年。
• 綜合了史事和史著兩類史評,作全面而有系統的評論,
  ==>啟發了後世的史家紛紛著史學評論專著等,如北宋司馬光《通鑒考異》,元代蘇
天爵《三史質 疑》,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趙翼《廿二史劄記》等。可見劉氏的史學
理論,為中國史學開闢了「史學評論」的專門學問道路。

動機 :
1 . 挑戰現存制度,發表史學主張
他 雖在史館二十多年,其卓越的歷史見解才能卻事事受制於監修大臣,諸如張昌宗、武三
思之流,劉知幾的主張往往與之不合而受貶抑,故反對眾家修史, 提倡一人自撰,並退而
私著《史通》以發揮自己的史學才能與識見。
另外,他認為在史館修史有許多弊病,例如
• 一來史館例設多員,以致觀望無成。
• 二來分工不明,很難及時完成任務。
• 三來史館材料缺乏,史臣聞見不廣。
• 四來權貴干涉修史,難以寫成良史。
• 五來監修大臣意見不一,史臣無所適從。
身為史官,他感到史館修史的限制, 以致不能滿足他對編撰史著的極高要求, 因此劉知幾
辭去官職,私撰《史通》
• 以闡述自己史學的主張
• 總結歷代史書得失

<史通‧自敘>「雖任當其職,而吾道不行..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見其志。」 <--
可見是他著作<史通>的重要動機
史學名著:史通

2.總結以往史學
史通未出現前,中國已出現大批史學著作
<隋書.經籍志>史部分13類,共著817部,13264卷
• 作者眾多,傳世久遠:編撰體例,寫作技巧,史料真偽,作者史觀等方面千差萬別
===>對中國史學作完整總結
• 對大量史著之優劣良莠加以批評,探討,評定

劉知幾<史通.自敍>:〔若<史通>之為書也,蓋傷當時載筆之士,其義不純,思辨其
指歸,殫其體統〕
===>糾正累積了數百年各種史著在史學方法及理論架構上的不純雜亂
    從而探求真正的史學著作理論

3.不滿前人著述
自幼酷愛史學,博覽群書,擔任著作郎,左史等史職20多年 <==有編撰史籍豐富經驗

深感前人著作頗多弊病 ,劉知幾<史通.自敍>:〔讀班、謝兩《漢》,便怪前書不應
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 〕

<==不滿前人著述,於是通過編修史學理論專著,闡述自己的觀點

4.上擬春秋
此書多譏往哲,喜述前非,獲罪於時,固其宜矣。猶冀知音君子,時有觀焉。尼父有云:罪
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斯之謂也!

= = > 由是觀之,史通之作,劉氏亦有上擬春秋之意

***由以上可見,史通的出現是因為歷史背景導致,劉知幾官場失意;以及
劉知幾對前人遺下史著的不滿,而作出批評並發揚自己獨特的歷史觀點。
史學名著:史通

<史通>內容特色(劉知幾的史學主張)
史書體例
<內篇.六家> 將唐以前史籍,歸納成六家
• 尚書家 記言史體
• 春秋家 記事史體
• 左傳家 編體史體
• 國語家 國別史體
• 史記家 通史體
• 漢書家 斷代史體

二體
• 紀傳體
• 編年體
以二體列為史家之正體,稱為(正史)

其他旁派(筆記,方志,家譜)稱為雜著
==>開創(正史),(雜著)二派之說

主張斷代史
在紀傳體中.推崇斷代史的編述方式,不贊同通貫古今的通史,認為編史者宜編斷代史而不
應修通史.
(通史)範圍過大,難以控制,容易流於蕪雜,以至徒勞無功
(斷代史)所記時代較短,容易尋討

由於極度推崇斷代史,因而亦嚴守斷代史書所述之朝代為斷限,認為不宜涉及前朝,以免重
複。故此,對<漢書>跨越時代記錄人物的<古今人表>深表不滿.

增刪〔志〕和〔表〕
學者編撰史書時,對史料必須〔博採〕和〔善擇〕
因而主張刪去天文,藝文,五行.
他認為史書的內容應詳近略遠
• 天文星象古今如一,不須每代都撰<天文志>,
• 災異興人事無關,史著不須兼備<五行志>
• <藝文志>只應著錄當代典籍,不必列舉前代

又主張增加<都邑>,<氏族>,<方物>志,以記載宮闕制度、氏族和方物的情況。
又認為〔表〕的內容多與〔紀〕〔列傳〕重複,應該刪除.

反對文人修史
劉知幾反對六朝以來文人修史的慣例,因文人修史易流於浮誇,言過其實「詞沒其義,繁華
而失實」<載文篇>,與史實不符,又見前史在同一本紀.列傳內,多載專論和辭賦,造成
文詞和史事夾雜,敘事難以明晰,認為史學與文學本是兩科專門學問,不應混淆重疊,故進
而主張史學應擺脫文學而獨立.
史學名著:史通

史書文字
劉知幾認為史書應以(尚簡),(用晦)。簡潔為主,反對煩冗,文字該婉曲 ,以求「意
在言外」。甚至認為好的史著必須能以簡約文字表達豐富內容.
同時他還主張「樸、真、今」三原則
• 樸而不華,浮詞宜刪
• 事必直敘,以求真實
• 不用古語,改用當代文字寫史,是為「今」
重視史家的修養
史家必須具備「三長」,即才、學、識三個條件,所寫的歷史才能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
• 史才 指史家的才幹;
• 史學 史家的知識學問
• 史識 主要是指史家的 史觀和筆法,也就是「善惡必書」的「直筆」,劉氏強調
「良史以實錄直書為貴」

直書(實錄史學)
提倡實錄史學,推崇<史記>的直書不隱,並對〔曲筆〕極為反感.認為〔直書〕是史家修
史的失決原則

在<史通>裹分析舊史記載失實的原因
• 受政治壓力影響       >不能振筆直書
• 主觀愛憎      >失去是非之心
• 受片面傳聞影響       >引致失實
• 有隱諱,有誇張,有虛美的習慣>難以保存事實的真相
==>編修出來的史書自然不盡不實

因此主張修史者應〔不隱惡,不虛美,不避強御,無所阿容〕,要摒除主觀.

倡私人修史
提倡私人修史,由於劉知幾出身史館,深明官方的修史制度架在嚴重問題,

• 一來史館例設多員,以致觀望無成。
• 二來分工不明,很難及時完成任務
• 三來史館材料缺乏,史臣聞見不廣。
• 四來權貴干涉修史,難以寫成良史。
• 五來監修大臣意見不一,史臣無所適從。

而私人修史可以避免史館產生的弊病.得以〔一家獨斷〕
劉知幾<忤時篇>〔古之國史,皆出自一家...咸能立言不朽,藏諸名山。未聞藉以眾
功,方云絕筆 〕
可見古代傑出史著,無一是官方編修.

***從以上可見,劉知幾史通內容極廣,無論是對史體的批評,史書的修撰,
治史的方法,修史的用字,都有詳盡的分析,並藉以提出佢的史學見解.
學者蔣祖怡:「我國史學界最負盛名的史學專著之一。」
史學名著:史通

<史通>的史學地位 (劉知幾對史學的貢獻)
開創史學評論的先河<--首居成位
<史通>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史學評論的專書
綜合了史事與史著兩類史評,作出全面而有系統的評論.
其後宋代<郡齋讀書志>把<史評>列為史部分類的一門,
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把<史通>列於史評類的首位
不少後人受劉知幾啟發,紛紛著作史學評著,如趙翼<廿二史劄記>,章學誠<文史通義>
==>可見劉知幾史通的史學理論,為中國史學開闢了〔史學評論〕的專門學問道路.

建立了有系統的史學理論,影響後世學者
有完整理論架構:史料範圍,探摘,鑑別,區分,次序,判斷,人物評論,文字修辭
對編纂史著提出不少獨立的見解和建議”
如要求增加〈都邑〉、〈氏族〉和〈方物〉志,指出〈藝文志〉只須記錄當代書籍等,都有
啟發后學的價值。劉氏對編纂史著提出的建議,深受唐代以后學者認同
後世如宋代《通志》便加入了〈氏族略〉和<都邑略>
<文獻通考> 又另立〈土貢考〉<==明顯是受到劉氏的主張影響
更重要的是,清代章學誠的史學理論,也深受劉知幾的啟發,如他提出史著有正史、雜史之
區分,應該兩者兼重,成為章學誠“六經皆史”主張的先聲。
劉氏論史家須具才、學、識三長,亦啟發了章氏別置史德一門,以強調史家心術。

確定史家的標準
綜合唐代以前傑出史家的表現,提出史家須具備〔史才〕〔史學〕〔史識〕三長條件,才能
寫出能反映社會的真實.
對後世史學家和史書著作,產生了指導作用.到了清代章學誠更發揚劉知幾〔三長〕的主張
上,加上〔史德〕,構成史家必備的四個標準,可見劉知幾識見的高超

總結唐代以前的史學成就
<史記>以後,學者不斷修史,著述繁多,卻未有總結前代史學得失和提出史學理論的作品,
直到劉知幾<史通>面世,中國史學才獲得較全面詳細的總結,此後中國不僅有史著,亦出
現了史學理論,歷史學因而更趨完備,正如
王維儉《史通訓故》:〔論文則《文心雕龍》,評史則《史通》,二書不可不觀,實有益
於後學。〕
史學名著:史通

開啟疑古惑經的風氣
主張對史學遺產探取〔批判繼承〕的態度,不盲從聖賢經典,在<疑古><惑經>兩篇,
批評孔子及傳統僵化的儒家觀念
==>拓展了學者的視野和思想
   喚醒史家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去尋求史實的真相
   開啟後世史家懷疑,辨偽及考證的風氣

<資治通鑑>,就別作<考異>,表明史料取捨的原則
近人顧頡剛領導的<古史辨>疑古學派,均受劉知幾的影響

***誠然劉知幾《史通》亦有其不足之處。《四庫全書總目》提出其缺點:
“既如〈六家〉篇譏〈尚書〉為例不純,〈載言〉譏〈左氏〉不遵古法……亦殊
謬矣”。 但縱觀《史通》一書,實瑕不掩瑜。而劉氏在史學之成就,實不容置
疑。其著作博大精深,理論完備。因此清代《四庫全書總目》也有對他稱讚,
謂其〔貫穿古今,洞悉利病,實非后人之所及〕劉知幾實不愧為歷史上空前的
史學評論家。並對於推動史學的發展,有至深且鉅的成就.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