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8

K.W.

HO\高考\地理\農業景觀\地理\自然景觀\地形系統\板塊構造

板塊構造
大陸漂移學說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指全球所有的大陸在二至三億年前是聯結成一塊超級大陸,稱為「泛
古陸」,經過長時間漂移之後,才移到現在的位置。
論據:
論據:
1. 地形線索:陸地地形互相吻合,例如南美洲東岸和非洲西岸
2. 地質線索:岩石的年齡相近,結構相似
3. 氣候線索:古氣候相似
4. 生物線索:具有相同的生物化石

海洋擴張學說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大陸地殼開始出現裂縫,造成火山噴發活動,岩漿噴出,形成新的地
殼層。
當兩側的大陸地殼層越漂越遠時,海水開始入滲,漸變成大洋地殼,
大洋盆地因海洋地殼不斷擴張而變得越來越大。
論據:
論據 :
1. 地質證據:海洋地殼的年齡及沉積物隨遠離大洋中脊而遞增
2. 地球物理證據:古地磁的對稱模式

板塊構造學說
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 :指地球表面岩石圈分裂成一系列可以相互移動的板塊,而每個板塊都
在軟流圈上運動。地球上的構造活動和火山活動可以用主要板塊的相
對運動來說明。地幔裡的對流則是驅使板塊運動的機制。
論據:
論據 :
1. 地震位置的分佈
2. 褶曲山脈﹑海溝和大洋中脊的位置分佈
3. 岩石的年齡

板塊移動的機制:
板塊移動的機制:
一種地球內部加熱而外部冷卻的岩石對流運動展開,熾熱的岩石不斷向地表方向
上升,而地表的冷卻岩石則下沉至地球內部。
大洋中脊—推機制:岩漿在大洋中脊裂縫中噴出,推動和維持板塊移動。
海溝—拉機制:海洋板塊府衝,拖曳板塊的其蝕部分。

第 1 頁,共 8 頁
http://cyruzho.mysinablog.com/
K.W.HO\高考\地理\農業景觀\地理\自然景觀\地形系統\板塊構造

板塊邊界類型
建設性板塊邊界:
建設性板塊邊界:
- 地幔內對流上升
- 板塊之間輻散\分離\背離\背向移動
- 岩漿湧出
- 冷卻後形成新的地殼

形成有關地貌:大洋中脊﹑裂谷﹑轉換斷層﹑海底火山﹑火山島弧
例子:大西洋中脊﹑東太平洋中脊﹑非洲大裂谷

破壞性板塊邊界
大洋-
大洋 大陸輻合:
-大陸輻合:
- 薄而密度高的海洋板塊邊緣會俯衝至大陸板塊下
- 形成離岸海溝
- 在大陸邊緣褶曲的沉積物形成褶曲山脈
- 俯衝產生的裂隙及俯衝的板塊消融並在較上的地幔岩漿中加壓
- 形成火山,顯示那裡是噴出的火山活動
- 例子:安第斯山脈﹑日本島嶼﹑印度尼西亞﹑喀斯喀特火山

大陸-
大陸-大陸輻合:
大陸輻合:
- 輻合的大陸板塊,因為碟度大及地殼密度低而沒有俯衝
- 彎曲並隆起形成高的高原及褶曲山脈
- 例子: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

大洋-
大洋-大洋輻合:
大洋輻合:
- 輻合的海洋板塊,一塊俯衝的板塊形成海溝
- 海溝的沉積物會被擠壓﹑褶曲﹑抬升和上升的岩漿形成島弧
- 例子:馬里亞納群島﹑阿留申群島(火山島弧)

保守性/
保守性/穩定性板塊邊界
- 兩塊相鄰的板塊邊界相互水平方向移動,產生斷裂,稱為轉換斷層
- 沒有碰撞﹑地殼損毀輕微﹑亦稱為穩定帶
- 兩板塊板水平滑動,常產生地震
- 例子:美國加州的聖安德烈斯斷層

第 2 頁,共 8 頁
http://cyruzho.mysinablog.com/
K.W.HO\高考\地理\農業景觀\地理\自然景觀\地形系統\板塊構造

褶曲山脈
形成過程
A. 大洋板塊撞大陸板塊
- 當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時
- 密度較高的大洋板塊便俯衝到密度較低的大陸板塊之下
- 在俯衝帶上形成海溝
- 當大洋板塊向下俯衝時,使大陸板塊前緣受擠壓而褶曲上拱
- 沉積物被擠壓成「褶曲山脈」
eg. 胡德安富卡撞北美洲形成的洛磯山脈;納斯卡撞南美洲形成的安第斯山脈

B. 大陸板塊撞大陸板塊
- 當兩塊大陸板塊相撞
- 大洋盆地不斷消失
- 直至海洋兩岸的大陸連接起來
- 並互相擠壓
- 沉積物因受到強烈的擠壓作用而變形和褶曲
- 形成高聳的褶曲山脈
eg. 印澳撞歐亞形成的喜瑪拉雅山脈;非洲撞歐亞形成的阿爾卑斯山脈

C. 大洋板塊撞大洋板塊
- 當兩塊大洋板塊相撞
- 在俯衝帶上形成海溝
- 褶曲的年青沉積物和上升的岩漿形成島弧
eg. 阿留申群島

熱點或非板塊邊緣
熱點或非板塊邊緣
- 發現這地方沒有板塊碰撞和分離
- 特徵主要與熱點有關
- 獨立海底火山或火山島顯示板塊移動及它能提供板塊移動的不同方向和速

- 熱點是在地幔上部的岩漿柱,那裡溫度和壓力均高
- 當破裂的板塊移至熱點上,岩漿沿弱線上升,在海洋地殼上留下火山
- 隨著地殼其後的噴發產生連串火山,顯示了板塊移動的方向,移動的速度由
不同火山錐熔岩年齡顯示出來
- 例子:夏威夷群島
- 部份山脈並非坐落在活躍的板塊邊緣:舊褶曲山脈
- 例子:阿帕拉阡山﹑東澳大利亞高地

第 3 頁,共 8 頁
http://cyruzho.mysinablog.com/
K.W.HO\高考\地理\農業景觀\地理\自然景觀\地形系統\板塊構造

構造性災害
火山爆發
火山爆發的原因
- 火山爆發由板塊運動引發 =>造成強烈震盪/地震
- 板塊俯衝至地幔下
- 由於高溫及高壓
- 板塊的邊緣熔解,形成岩漿
- 地震時令板塊產生裂縫
- 岩漿沿弱線向上湧
- 板塊中的裂縫釋放地幔內岩漿的壓力時
- 噴出地面造成火山爆發

火山爆發對人類的影響
正面:
正面 :
- 火山灰為農業提供肥沃的土壤
- 溫泉和間歇泉等火山地貌是上佳的旅遊地點
- 地熱能可用作發電之用,如新西蘭
- 火山活動產生價值高的金屬(如金﹑銀)﹑礦物(如硫磺)和建築物料(如浮石)

負面:
負面:
- 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 引起地震
- 引起山泥傾瀉和雪崩
- 火山灰阻擋陽光和影響降水
- 火山灰令能見度降低,影響交通
- 火山灰令人呼吸困難
- 火山灰覆蓋農地,摧毀農作物,受饑荒威脅
- 熔岩流途經之處,所有東西都會被燒毀,更可能釀成火災

火山爆發對環境的影響
- 硫磺氣體能造成酸雨,令植被死亡
- 釋放到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會加劇溫室效應,引致全球增溫

第 4 頁,共 8 頁
http://cyruzho.mysinablog.com/
K.W.HO\高考\地理\農業景觀\地理\自然景觀\地形系統\板塊構造

人類對火山爆發作出的反應
a. 預報火山爆發
- 分析過去記錄,以釐定甚麼及何處風險最高
- 觀察自然現象,例如硫磺氣味及蒸氣的排放
- 改良火山爆發警報系統,例如使用人造衛星

b. 設法減少損失
- 在熔岩流上灑上海水以降溫
- 用炸藥使熔岩改道
- 用人造屏障及隧道來防禦熔岩及泥流
- 改良建築物的設計(如屋頂)以減少損失(如屋頂崩塌)
- 實行土地利用分區,避免在高危地區進行發展
- 設立疏散區
- 發展保險計劃
- 在研究及救援方面進行國際性合作

人們仍然居住在火山區的原因
(為什麼人們仍居住在災害頻生的地區?他們的選擇是否明智?)
- 由於整個國家處於火山區,所以人們沒有選擇,例如日本
- 發展歷史悠久
- 家庭聯繫
- 因財政困難而難於搬遷
- 降雨量充沛,例如在火山島弧
- 風化後的基性熔岩為農業提供肥沃的土壤
- 含豐富溶解礦物的熱水具有高度的醫療價值,所以溫泉可發展成療傷場地
- 美麗的火山形貌吸引遊客,增加國家收入
- 豐富的礦物資源,如銅﹑鐵及寶石
- 蒸氣及超熱水可產生地熱能
- 可作為建築材料,如浮石和熔灰岩
- 在較發達國家,有些人認為先進的預測及預防措施可保他們平安。

第 5 頁,共 8 頁
http://cyruzho.mysinablog.com/
K.W.HO\高考\地理\農業景觀\地理\自然景觀\地形系統\板塊構造

地震
地震的成因
板塊構造運動
- 板塊移動時,板塊邊界互相摩擦,岩層承受的壓力大增,能量積聚
- 壓力超越岩層所能承受的極限時,岩石便會斷裂
- 岩石斷裂時會釋放積累的能量,造成地震波
- 地震波向四方八面擴散,令地面震動,引致地震
人類活動
- 在不穩定地興建水庫
- 地下核彈試爆
- 大型地下水礦坑倒塌
- 油井注水

主要地震帶:
主要地震帶:環太平洋帶﹑阿爾卑斯—斯馬拉亞山帶﹑海嶺地震帶

地震的影響
- 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 建築物﹑高速公路和基建設施倒塌
- 破壞運輸和通訊網絡
- 引起山泥傾瀉和雪崩
- 水壩倒塌引致氾濫
- 煤氣管破裂引致火災
- 在發展中國家引起疾病和饑荒
- 引發海嘯,摧毀沿岸建設

人類對地震作出的反應
a. 預測地震
- 分析過去的記錄,以估計地震再發生的時間
- 觀察自然現象,如地下水位的轉變及動物行為
- 以敏感的儀器來測試岩石中的拉力
- 量度地面的傾斜度
- 量度地球磁場的改變情況
- 量度主要地震前的輕微地震的變化情況

b. 良好的警報系統

第 6 頁,共 8 頁
http://cyruzho.mysinablog.com/
K.W.HO\高考\地理\農業景觀\地理\自然景觀\地形系統\板塊構造

c. 改永建築物設計
- 如限制樓宇高度和規定使用較堅固的建築材料

d. 實行土地利用分區制
- 避免在地震活躍的地區進行發展,如興建樓宇﹑水壩或核電廠等

e. 誘發小規模地震
- 注水入有危險的斷層

f. 改善地震後救援工作
- 如發展救災的醫療服務

g. 教育
- 教育大眾地震發生時的求生知識

h. 國際合作
- 向外國政府或國際組織尋求協助

海嘯
海嘯的成因
- 海嘯由板塊運動引發 =>造成強烈震盪/地震/產生地震波
- 海床出現斷層/垂直位移/逆衝斷層
- 大量海水移位
- 引起大浪
- 大浪靠近沿岸,摩擦力增加,形成 10-30 米高的巨浪
- 形成海嘯
- 火山爆發﹑沿海山泥傾瀉或岩崩亦有機會引起海嘯

海嘯帶來的影響
- 淹沒沿海城市
- 人命傷亡和財物損失
- 巨浪能令樹木連根拔起﹑房屋倒塌﹑路軌折曲﹑高架天橋塌下
- 巨浪沖毀沙灘﹑捲起任何東西到內陸地區包括船隻
- 摧毀所到之處的所有建築物

第 7 頁,共 8 頁
http://cyruzho.mysinablog.com/
K.W.HO\高考\地理\農業景觀\地理\自然景觀\地形系統\板塊構造

減少海嘯造成破壞的措施
a. 監測海嘯
- 科學家利用海底巨浪監測儀和人造衛星探測海浪的高度和速度

b. 海嘯警報系統
- 很多受海嘯威脅的地區,都設有海嘯警報系統,例如大規模的太平洋海嘯警
報系統或小規模的區域海嘯警報中心

c. 救援工作
- 如發展救災的醫療服務

d. 教育
- 教育大眾海嘯發生時的求生知識

e. 國際合作
- 向外國政府或國際組織尋求協助

f. 其他措施
- 鼓勵居民從海邊遷往高地居住
- 把經濟活躍地遷移到高地
- 把沿海地區規劃成沙灘或林地保護區
- 在沿海地區興建防波堤﹑特別設計的樓宇和道路,有助居民快速疏散

人們仍然居住在地震和海嘯區的原因
- 由於整個國家處於地震及海嘯區,所以人們沒有選擇,例如日本
- 部分地震及海嘯區是沿海地區,例如環太平洋帶,所以吸引大量聚落
- 氣候怡人,例如美國的加州
- 很多人慣於應付地震及海嘯
- 大部分地震及海嘯區都是火山區,它能提供很多利益,例如肥沃的土壤及發
展旅遊業
- 有些是工業化程度高的地區,例如日本本州南部,有較佳的經濟機會
- 因財政困難,難於搬遷
- 家庭聯繫
- 發展歷史悠久
- 在較發達國家,有些人認為以先進的工程學設計的新建築物能抵禦地震及海

第 8 頁,共 8 頁
http://cyruzho.mysinablog.com/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