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13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若干意見

2006 年 01 月 12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2/content_4044535.htm

新華網北京 1 月 12 日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發出《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 相
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 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
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
戰略性的地位和 作用。必須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
度,從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高度,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
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 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
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化改革,加快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注入強
大動力。

《意見》強調,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
思 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
五中全會精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牢牢把握
先進 文化的前進方向,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調
動廣大文化工 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滿足人民群眾
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培育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紀律的社 會主義公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則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
思主義 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堅持勇於實踐、大膽
創新,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
經濟效益的統 一;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
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

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是: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
新為重 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
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
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
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1
《意見》要求,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要根據現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和功
能, 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明確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
調整資源配置,逐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鼓勵捐贈和贊助等各項
政策,拓 寬渠道,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業。加大農村文化
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解決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豐富農民
群眾精神文化生 活。完善城市社區文化設施,加強文物保護,扶持民族優秀傳
統文化。繼續支援中西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建設和改造文化服務網路。要改進和
完善國家扶持方式, 堅持和完善有關文化領域的重點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項
目投入為手段,以激發活力為目標,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
的輿論導向,始終確保黨和 人民喉舌的性質。要優化組織結構,整合內部資源
轉變經營方式。要深化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推進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
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開的原 則,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不得相互混崗。

《意見》要求,深化文化企業改革,要規範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轉制企業
要 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產權歸屬,做好資產評估和產權登記等工作
確認出資人身份,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要確保國有資產安全,
防止 國有資產流失。轉制企業自工商登記之日起,實行企業財政、稅收、社會保
障、勞動人事制度,重視職工權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內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
優惠政 策。要切實做好勞動人事、社會保障的政策銜接,妥善安排富餘人員。要
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
制改造,完善 法人治理結構。要著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
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和機制。實行政府推動和企業市場化運作相結合,
打造一批具有國際 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成為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主體。

《意見》指出,加快文化領域結構調整,要合理配置文化資源,盤活存量,優
化增 量,解決國有文化資產結構失衡、效益不高、閒置浪費問題,科學規劃和配
置公益性文化事業資源、報刊及廣播電視資源,促進文化資源配置向農村和中西
部地區傾 斜。要大力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準。培育和建設一批
出版、電子音像、影視和動漫製作、演藝、會展、文化產品分銷等產業基地。重點培
育發展 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支援和鼓勵大型國有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實行跨地區、跨行業兼併重組,鼓勵同
一地區的媒體 下屬經營性公司之間互相參股。支援中小型文化單位向“專、精、特、
新”方向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優勢產業群。要大力推進文化領域所有制結構調
整,堅持以公 有制為主體,鼓勵和支援非公有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政策許可的
文化產業領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大力推進文化產業 升級,用先進科學技術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2
《意見》指出,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加強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建設,打
破條 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
代文化市場體系,重點培育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等文化產品
市 場。加強資本、產權、人才、資訊、技術等文化生產要素市場建設,培育和規範
以網路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大力培育和開拓農村文化市場。要完善現代流通
體 制,深化國有發行企業改革,打破按行政級次、行政區劃分配文化產品的舊
體制,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形式。要建立健全市場仲介機構和行業組織,提高文化
產品和服 務的市場化程度。推行知識產權代理、市場開發、市場調查、資訊提供、
法律諮詢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建立依法經營、違法必究、
公平交 易、誠實守信的市場秩序,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意見》要求加強和改進文化領域宏觀管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文化行
政管 理部門職責,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係。健全
文化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加強文化立法,通過法定程式將黨的文化政策逐步
上升為法律法 規。繼續執行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制定和完善扶
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激勵文化創新等方面的政策。各地可根據改革
發展的需要,制定 適合本地實際的相關政策。

《意見》強調,要切實加強對改革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大
力 支援、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
文化體制改革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要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按照政治強、業
務精、作風正的要求,著力培養文化領域的領軍人物和專業人才、掌握現代傳媒
技術的專門人才、懂經營善管理的複合型人才。要積極穩妥地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把深化改 革與加快發展結合起來,把加強宏觀管理與增強微觀活力結合起來,
把加強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同時,要完善配套政策,使文化
體制改革與勞 動、人事、分配、社會保障、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相銜接。(完)

人民日報:充分認識文化體制改革重要緊迫性

2006 年 01 月 12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2/content_4045273.htm

人民日報評論員:充分認識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緊迫性 ——一論學習貫
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

新華網北京1月12日電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
見》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深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件。
《若干意見》的制 定,

3
是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一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
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大舉措。
《若干意見》的實施,對於加快發展我國 文
化 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促進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
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全面協調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若干意見》是按照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在總結文
化 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制定的,對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作了全面部署。文
化體制改革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件大事,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件大
事,是宣傳 思想戰線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一件大事。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到文
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若干意見》學習好,貫徹好。

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發展
水準與高度。在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
位和作 用越來越突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中,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建設
好,發展 好,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
也要 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文化賴
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化體制與人
民群眾日益 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不相適應,與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新形勢不相適應,與依法治
國、加快社會主義 法制建設的環境不相適應,與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迅猛發展
和廣泛應用的趨勢不相適應。這些情況說明,文化建設的任務極其繁重艱巨,只
有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 革,推動文化創新,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我
們才能繁榮和發展好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我國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新的形勢和任務要
求我 們,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深化文化
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是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在
要求,是提升 我國綜合國力的迫切需要,是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
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在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歷史條件下,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
是擺在 我們面前的重大戰略課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既是提高建設社會主義
先進文化能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只有充分認識文化體制改革
的重要性和緊 迫性,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解

4
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我們才能切實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大力
發展繁榮社會主義文 化,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為激勵人民奮勇前進提
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完)

社科院發 2006 文化藍皮書 把脈文化產業走勢

2006 年 01 月 11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11/content_4038108_2.htm

2006 年我國出版單位改制將取得實質性進展

經過兩年的試點,2006 年文化體制改革將在全國全面推開,體制改革的效應
將全面釋放,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將成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1月11日,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 的文化藍皮書《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對我
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

2005 年,中國出版集團改制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大
學出版社等也先後完成出版社的企業化改制工作。文化藍皮書指出,2006 年出
版單位改制將取得實質性進展並在全行業內推廣。

藍皮書認為,在 2004~2005 年,中國出版業整體形勢發展比較良好。在經濟發


展勢頭出現較熱狀態下,出版業的發展也呈現出活躍增長的勢頭。年初的首都圖
書訂貨會、年中舉行的全國書市和秋季舉行的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均取得了非
常好 的業績。此外,企業化改革試點工作繼續推進並取得實質性進展,民營書
業企業獲得較快發展。文化改革成為國家新一輪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政府管理
體制改革和 政企分開全面推進,出版單位企業化改制獲得實質性進展,發行集團
股份制改造全面推進,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試點工作將全面推開。

文化藍皮書還認為,2004~2005 年民營書業進入出版物總發行和二級批發的
數量大幅度增加。到 2004 年底,我國已有 14 家民營書業躋身總發企業之列。一
批民營企業經過發展,已經積累了一定資金,具有了一定規模。

同時,文化藍皮書還對數字出版進行了全面的研究,指出數字出版業的發展
喜人, 2004 年底數字出版的銷售收入達 35 億,年均增幅達 50%,帶動相關產
業增加產值約 250 億。截至 2005 年 4 月,我國電子書銷售總冊數達到 805 萬 冊,
出版總量達到 14.8 萬種,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5
同時,我們也要認清目前出版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版改革進程遠比預想困
難:比 如,出版單位分類標準不清,假書、偽書現象嚴重,圖書出版業的滯漲
傾向,引發的出版種數大幅增長,但印數下降、通貨增加、庫存暴漲、效益下降,
出版業面臨 滯漲局面,以及出版發行企業融資中的控股權問題突顯,改革成本
巨大,改革動力不足等等。展望前景,改革中存在問題與困難是正常和必然的,
通過試點,各方面 將對改革暴露出來的問題和困難,形成比較成熟的解決方案
預計十七大前後,在國家對事業單位改革的整體安排中,出版體制改革將得到
真正突破。

藍皮書建議將出版業作為優先發展產業。進一步加大體制改革力度,激發出版
企業活力,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大力投資出版產業,加快利用數字出版新技術,
加快對出版業的產業升級,加大打擊盜版和非法出版力度,大力發展公共出版
事業,為出版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環境。

《2006 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日前已由社科文獻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閆昕霞 蔡宣)

柳斌傑:文化產業已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2006 年 01 月 09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1/09/content_4026588.htm

新華網北京1月8日專電(記者劉暢 白瀛)最新調查顯示,最近5年中國居民
的文化購買力超速發展,文化產品消費增長超過物質產品消費增長16個百分
點,文化產業已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

有關方面的調查統計,2004年中國的出版業、報刊業、電影業、廣播電視業、
音像業、印刷複製業、廣告業、遊戲業、旅遊業、演藝業、網路傳播業等文化產業的
總產值已經達到了1.2萬億元,加上文化帶來的相關服務,總產值已經在2
萬億元以上,專家預測,5年內這個數字將達到4萬億人民幣。

“文化產業已經成了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柳斌傑7日
在第三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指出。

柳斌傑說,隨著中國開啟通向文化產業諸領域的政策通道,文化產業成了吸
引資本的一個高地,國家投資者、企業投資者、民間投資者、國際投資者都爭先恐

6
後地進入這個投資領域。文化產業方面的投資熱逐漸升溫,這使其成為中國經濟
新的、健康的增長點。

“發展文化產業是提升城市競爭軟實力的制高點,同時也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
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副所長向勇說。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產業在中國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但與歐美國家
相比,中國的文化產業尚存不小的差距。柳斌傑指出,2004年,美國的文化
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1%,日本為18.5%,而作為文化大國的中國這
個比例仍然偏低。

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所和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聯合主辦的“
第三屆中 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于2006年1月7日至8日在北京大學舉辦。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和諧社會與區域文化產業”。著名經濟學家、文化產業知名專
家學者、企 業代表、境外投資公司代表等逾百位代表分別在主論壇和6個分論壇
暢談了看法。(完)

時評:文化產業呼喚“中國創造”

2005 年 11 月 02 日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02/content_3716882.htm

11 月 1 日在成都舉辦的第四屆中韓日文化產業論壇透露,日本動畫產業已佔據
世界市場份額的 62%,與動漫有關的市場規模已超過 2 萬億日元,動漫產業成
為日本第三大產業。

20 年前,如果有人說跳舞、音樂、體育是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那似乎是天方夜
譚。但今天,以電影、電視、MTV、世界盃足球賽、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代表的娛樂
文化已毫無疑義地成為當今世界經濟中的支柱產業,文化產業的增長速度已遠
遠高於全球經濟的整體發展速度,被稱為 21 世紀的黃金產業。

在這個巨大產業面前,各個國家都在打造自己的文化產業平臺。美國創造了世界
最強大的文化產業,媒體娛樂業年出口 900 億美元,文化產業是與軍事工業並
駕齊 驅、主導美國經濟的支柱產業。英國現已成為動畫、遊戲、音樂、出版、廣播等
行業強國,文化產業佔 GDP 的 8.2%。

7
在亞洲,20 世紀末期,日本明確制定了振興文化產業的國家戰略,文化產業市
場規模迅猛發展,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文化產業強國。南韓政府也提出了“
文化立國”的戰略口號,文化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躍而成世界第五大文化
產業強國。

這是一場文化市場的競爭。目前世界文化市場可謂四分天下:美國佔有市場總額
的 42.6%,歐洲 33.9%,亞洲、南太平洋國家 19%,其他國家佔有剩餘的份
額。而在 19%的市場份額中,除去日本的 10%和南韓的 3.5%,留給中國的確
已“不多矣”。

與此同時,許多國家已經看到,中國將成為 21 世紀世界最大的文化消費市場。
美國、加拿大、歐盟國家紛紛搶灘登陸,在電影、電視等優勢項目上增加力度;日
本、南韓也看到中國巨大的文化市場空間,電影、電視、卡通,乃至遊戲機、玩具、
花道等等,都在伺機而動。

中國的文化產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遇與挑戰。雖然,我國文化產業以平
均 20%的年增長率遞增,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文化產業已成
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但與美國、日本等文化產業強國相比,中國
的文化產業整體上仍處於發展初期。

從產業結構來看,文化產業仍以傳統的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廣告業等為主體,
創意設計業、動漫產業、網路遊戲業等數字內容產業仍處於起步狀態;產業技術
的開發能力還很薄弱,在國際分工中仍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計劃體制下的條
塊分割使得文化市場存在著部門壁壘、行業壁壘、地域壁壘;文化企業普遍不熟
悉國際 市場的要求和規則,缺乏全球行銷渠道和能力。

在這樣的情勢下,發展我們的文化產業確實已不僅是一種現實的迫切要求,更
是一種重要的國家文化方略。

兩個星期以前,神舟六號在浩瀚的宇宙空間中寫下了雄壯的“中國創造”,向全
世界顯示了中國高新科技與自主研發的實力。今天,文化產業的崛起也期待著更
多的“中國創造”。(李舫)

巴曙松:中國電影業是未開採的“鑽石礦”

2005-09-15 來源:上海證券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9/15/content_3493686.htm

8
電影業在世界貿易組織中被劃分為第三產業,從世界範圍來看,電影業已經從
單一的媒體逐漸發展成一種新興的產業,其佔各國第三產業乃至 GDP 的比重也
越來越 大。那麼,中國的電影業能否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就此,記者
獨家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2005 年度中國電影產業投資
分析報告" 課題組組長兼課題主持人巴曙松研究員。

中國電影業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鑽石礦"

記者:2004 年,我國電影故事片已達到 212 部。我們是電影業強國嗎?

巴曙松:2004 年,中國的國內票房收入僅為 15 億元,整個電影產業 的收入僅


為 36 億元,與 1.6493 萬億美元的 GDP 相比,簡直可以忽略不計。而從另一個角
度來分析,假設中國人均每年花費 10 元消費在電影產業上,那麼 電影產業的
年收入就能達到 130 億。越來越多的國內外投資主體看中了中國電影業這一"鑽
石礦".

記者:電影目前已經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怎樣理解電影經濟早已超越票房經濟,
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電影產業?

巴曙松:電影產業鏈包括系統內產業鏈和系統外產業鏈,系統內產業鏈包 括電
影編劇、製作、發行、放映等一體化的流程,系統外產業鏈在前端包括電影投融資
(除自有資本外,主要有三種融資渠道——企業贊助和投資、政府專項基金、聯
合投資;境外還有商業銀行和電影基金),後端包括多元化的後電影產品:電
影音像製品、電影廣告、光碟、遊戲、在電影頻道和付費電視頻道播放等。

電影經濟早已超越票房經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電影產業。與此同時,電影還
是整個文化工業的創意核心,它為明星經濟、唱片產業、廣告業、演藝業、服務業、
遊戲娛樂業等提供內容資源和經濟動力。因此,電影業是大電影產業,電影經濟
是大電影經濟。

電影製片業資本重組和產業結構調整將成為發展必然趨勢

記者:有跡象顯示,目前,在中國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產業鏈上,資源呈現碎
片分佈的態勢,沒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巴曙松:根據統計,在 2004 年生產的 212 部國產故事片中,國有製片廠自投全


部資金出品的影片為 30 部,民營公司和社會性影視機構出品的影片 50 部,合
拍影片 37 部,各種類型資本共同參與生產的影片已經佔據 80%以上 .

9
在市場的競爭環境中,國營電影製作機構呈現兩極分化的局面:中國多數國營
電影製作機構,包括老牌的八一電影製片廠等,無論就其電影生產的數量,或
是 電影生產的投資規模,影響力有所下滑。在國營電影機構中,以電影頻道以
及特許經營進口電影發行的中國電影公司等為核心業務和受到國家各種政策資
源扶持的中 國電影集團以及產業整合相對完整的上海電影集團則成為國營電影
生產機構的中堅力量。

另一方面,社會/民營企業成為了製片產業領導者—— 2004 年,新畫面、保利華


億、華誼兄弟公司、世紀英雄等非電影行業的社會 /民營企業,已經成為中國電影
產業的重要力量。他們以獨立投資或合作投資的模式進入電影製作領域,刺激了
中國電影製作業的發展。許多好萊塢的知名製片公 司,例如哥倫比亞影片公司
也正在香港、北京等建立基地開始本地的電影製作。

民營企業逐漸形成強有力的影視製作品牌。可以說,2004 年佔據國產影片票房
前 10 名的影片,絕大多數都是由這些民營公司投資生產或者合資生產的。他們
可能並不佔據電影產品數量的絕對多數,但是卻佔據電影投資和收入的絕對多
數。

總體來說,目前,中國電影製片業的產業集中度較低,資本結構逐漸改善,正
在逐步形成國營和民營機構並存、多種資本互補、產品類型豐富的電影生產格局。

境外資本紛紛搶灘

記者:隨著我國政府放鬆了對外資進入放映環節的股許可權制,看好中國電影
放映市場巨大潛力和利潤空間的境外資本紛紛進入。他們主要感興趣的是什麼?

巴曙松:境外資本主要是搶灘登陸我國內地影院的建設、改造和經營。

CEPA 關於電影院服務產業允許港資控股內地影院的規定,極大鼓舞了香港企
業在內地投資或合資建設影院的熱情,嘉禾娛樂、寰宇國際 及東方魅力公司等
都已經或準備進軍內地市場;南韓好麗友集團、世界第三大院線的美國 LOEWS
公司與新影聯院線合資建立數家新的多功能影院,其中中方資本 佔 25%,好麗
友和 LOEWS 各佔 37.5%; 美國華納兄弟國際電影公司分別與上海電影集團、大
連萬達等國內企業採取各種合作形式,已經把具有華納特色的現代化多廳影城
開到了上海、天津、大連、武漢等 城市。

10
今後,外商投資影院的數量還將持續增加,市場份額會繼續擴大。外商投資多數
瞄準的是大城市的中高端影院,這些影院建成後的票房收入往往都是地區內的
佼佼者,這給投資者帶來了豐厚的投資回報。

政府積極推動我國電影業發展

記者:自 2003 年以來,廣電總局等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電影業發展的政


策法規,尤其是《關於加快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 出臺,極大地推動了我
國電影業的復蘇。從 2004 年電影市場的各項指標可見一斑,包括製片產量、品質
的提高,票房收入的增長、外來資本進入的數量和速度 等,都較往年有了較大
的進步。您認為還需要從哪些方面積極推進?

巴曙松:政府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提高中國電影競爭力,如何 為電影發
展創造良性市場環境,如何為電影製片與發行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上去。因此
需要強化以下職能:一是加強對擬進入電影行業的投資者的資訊服務和產業 指
導;二是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三是利用宏觀稅收、電影基
金等宏觀調控手段,鼓勵電影藝術的創新和宏揚時代主旋律的作品的創作(這
些是 市場無法完成又對整個行業非常重要的)。另外,還要加快電影行業的國
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當然,立法的加快,可為各類資本以各種方式進入電影行業創造條件。加快《電
影促進法》等的立法工作,為外部資本進入電影行業提供法律保障,這不僅包括
準入門檻的降低,而且包括兼併、收購等一系列遊戲規則的制定,為各類資本以
各種方式進入電影行業創造條件。

實際上,我國電影業的管理層已經清楚地看到了這一點,並在不斷制定各種政
策促進電影業的發展。2004 年 1 月 8 日出臺的《關於加快電影產業發展的若干意
見》(廣發影字[2004]41 號),更是指明瞭我國電影產業發展的方向。

未來發展呈現八大趨勢

記者:我國電影業正處於深化改革的轉型期。隨著以市場化、產業化為導向的改
革的不斷深入,中國電影業的產品供求狀況、供給結構、在 社會和國民經濟中的
地位,甚至商業模式都將發生深刻變化,並給擬進入電影業的投資者帶來投資
機會。請您對中國電影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判斷。

巴曙松:首先,電影消費將重新成為一種時尚,並成為溝通不同階層觀念、情感
的重要載體,大中城市居民將重新找回對電影的記憶。電影作為一種文化與娛樂

11
的載體,以真實社會中發生的事情為題材,將為不同階層人群的溝通、交流搭建
起一座無形的橋梁。

其次,未來電影行業的競爭,將主要體現為內容與終端的競爭,誰擁有的電影
版權資源越多,誰掌控的影院越多,誰就會在競爭中獲勝。未來中國電影產業鏈
將呈啞鈴狀。從產業上下游鏈的博弈來看,未來電影產業的博弈主要體現為製片
商與影院的博弈,而作為發行領域中的發行商更多地代表製片的利益,作為發
行領域 的院線公司更多地代表影院的利益。

第三,未來三年,影院投資,以膠片為載體的高 多廳影院和以數字為載體的
符合中國低端標準的數字影院將成為投資的亮點。我國電影 業平均 17.1 萬人才
有一塊銀幕。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援下,在未來三年必將成為電影業的投資亮點。
另一方面,由於以膠片為載體的影院對放映硬體的特定要 求,導致了其票價降
幅有限(投入成本決定供給),而以數字為載體的數字影院(符合中國低端標
準)通過對傳統影院成本結構的重構而使電影票價大幅降低成為可 能,並使影
院能夠走入社區、使電影產品真正成為大眾化的文化娛樂產品,其中蘊含的投資
機會不言而喻。

第四,未來三年,我國電影票房收入將大幅提高,電影票價體系多層化,定價
彈性化,並總體呈下降趨勢,吸引更為廣泛的觀眾群體。另外,隨著電影市場化
程度的不斷提高,職業經理人市場的出現,在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指導下,影
院的定價策略將越來越靈活,彈性越來越大。

第五,未來電影行業由民間資本主演的兼併、重組活動將愈演愈烈,尤其是電影
院線,將逐漸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院線瓜分市場的格局。

隨著電影業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電影業的進入門檻越來越低,尤其對於境
內民間資本。近年來,對於電影院線,目前以行政為主導的院線組建,在未來將
逐漸讓位於以市場為主導的,以資本為紐帶的院線的重組,由民間資本主演的
兼併、重組活動將愈演愈烈。

第六,電影製片的數量和品質將進一步提高,並成為支撐我國電影票房的主力
軍。目前,在中國電影市場,本土製片公司的競爭力已逐步培育起來,並將逐步
具備與國外電影分庭抗禮的實力,甚至成為國際電影市場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第七,成本大製作的本土片產量和市場份額將持續增加,且行銷費用佔總的電
影製作成本比例將上升。事實上,目前美國平均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已經達到
7000 萬美元,在電影藝術效果上追求極致。

12
第八,影業的盈利模式將發生變化,由對票房的絕對倚重到盈利模式多元化,
尤其是電影后產品的開發,對電影業的利潤貢獻將越來越大。在我國,電影院票
房每年約為 10-15 億元人民幣,佔中國電影業總收入的 50%左右,電影后產品
開發尚處於起步階段。

13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