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5

本卷阅读笔记是根据人民出版社 2004 年新版《资本论》第二卷来完成的。

在《序 言 》 ( 3—25)中恩格斯提到,马克思逝世前不久曾对其女儿爱琳
娜说,希望恩格斯根据这些材料“做出点什么”来。但恩格斯只是在最有限的范
围内接受了这种委托;即尽可能把他的工作限制在单纯选择各种文稿方面。既
然恩格斯没有完全接受马克思的委托,那么我们不仅应当根据《资本论》第二
和第三册的内容“做出点什么”,而且应当结合历史的新进展而做得更多,这是
我们的历史使命。
在《 第一章 货币资本的循环 》(31—74)中马克思指出,在工人出卖劳
动力之前,“劳动力是和生产资料,和它的活动的物的条件相分离的。在这种分
离状态中,它既不能直接用来为它的所有者生产使用价值,也不能用来生产商
品,使它的所有者能够依靠这种商品的出售而维持生活。但是,劳动力一经出
卖而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它就同生产资料一样,成了它的买者的生产资本的一
个组成部分。”因此,所谓社会主义,就应当是让劳动力能够自由地与生产资料
相结合,并在对生产资料保值和略加增值的基础,依靠劳动生产的商品的出售
而维持劳动者的生活,而不在于是搞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因为计划经济也
可能会破坏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自由结合。其实,今天中国国有企业工人没有
私毫地参与国有生产资料的管理和选择管理人的权力,只能眼看着官僚和经理
们将国有生产资料私有化,将他们与生产资料隔离起来,使得他们只有通过劳
动力的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马克思指出,“资本关系所以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只是因为这种关系在流
通行为中,在买者和卖者互相对立的不同的基本经济条件中,在他们的阶级关
系中本来就已经存在。不是由于货币的性质产生了这种关系;相反,正是由于
这种关系的存在,单纯的货币职能才能转化为资本职能。”例如,俄国所谓农民
解放后,地主们抱怨“即使有了货币,还是不能随时买到足够的可供支配的劳动
力,因为俄国的农业劳动者由于村社实行土地公有,还没有完全和他们的生产
资料相分离,从而还不是完全的‘自由雇佣工人’。”今天中国的农民工也还不是
完全的“自由雇佣工人”,因而这也可能是珠三角“民工荒”的一个原因。
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一旦依靠雇佣劳动进行的生产普遍化,商品生产就
必然成为生产的普遍形式。商品生产普遍化了,它又使社会的分工不断增进,
就是说,一个资本家作为商品生产的产品越来越专门化,互相补充的各个生产
过程越来越分裂为独立的生产过程。”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会看到外包服务越
来越多的一个原因。
在这里,马克思谈到,“货币资本作为一切循环始终包含的形式来完成这个
循环,正是为了生产剩余价值的那部分资本即可变资本。预付工资的正常形式
是支付货币;这个过程必须每隔一个较短的时间就进行一次,因为工人是挣一
文吃一文的。”如果说,“生产资料的购买或所生产商品的出售”可以“直接或间
接地互相抵账”,那么,“预付可变资本价值的 G 必须保持货币形式,以便以这
个形式花费。”因此,不仅拖欠工人工资是不能容忍,甚至按月发放工资的周期
也过长了,应当按周发放工资。
在《 第二章 生产资本的循环 》(75—100)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
产所生产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决于这种生产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需
要,而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待满足的需要的预定范围。在大量生产中,直接
购买者除了别的产业资本家外,只能是大商人。在一定的界限内,尽管再生产
过程生产出的商品还没有实际进入个人消费或生产消费,再生产过程还可以按
相同的或扩大的规模进行。商品的消费不进入这个商品从中出来的资本循环。
产品只要卖出,在资本主义生产者看来,一切就都正常。他所代表的资本价值
的循环就不会中断。如果这种过程扩大了,——这包括生产资料的生产消费的
扩大,——那么随着资本的这种再生产,工人的个人消费 (需求)也可能扩大,
因为这个过程是以生产消费为先导和中介的。这样,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资
本家的个人消费,可以增长起来,整个再生产过程可以处在非常繁荣的状态
中,但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进入消费,实际上是堆积在转卖者的手中没
有卖掉,事实上仍然留在市场上。这时,商品的潮流一浪一浪涌来,最后终于
发现,以前涌入的潮流只是表面上被消费吞没。商品资本在市场上互相争夺位
置。后涌入的商品,为了卖掉只好降低价格出售。以前涌入的商品还没有变成
现金,支付期限却已经到来。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无力支付,或者为了支付
不得不给价就卖。这种出售同需求的实际状况绝对无关。同它有关的,只是支
付的需求,只是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绝对必要。于是危机爆发了。它不是表现
在消费需求,即个人消费需求的直接缩减上,而是表现在资本对资本的交换,
即资本再生产过程的缩减上。”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商业危机的原
因。
在《 第 三 章 商 品 资 本 的 循 环 》 ( 101—115) 中马克思提到,“社会资本
=单个资本(包括股份资本;如果政府在采矿业、铁路等等上面使用生产的雇佣
劳动,起产业资本家的作用,那也包括国家资本)之和,社会资本的总运动=各
单个资本的运动的代数和,这一事实并不排除:这个运动,作为一个孤立的单
个资本的运动来看,和同一个运动,作为社会资本总运动的一部分来看,即和
社会资本的其他部分的运动联系起来看,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同时,这个运
动还会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考察一个单独的单个资本的循环时必须
事先已经解决,而不是要由这种考察去解决。”在这里,一方面谈到了什么是国
家资本,即考察国家资本主义的前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里将西方经济
学中提到的宏观和微观的概念联系起来了,并且表明在研究微观时必须以宏观
为前提,而不是相反。
在这里,马克思也再次强调,“提高了的生产率只能增加资本物质,而不增
大资本价值”;“但以此它也就为价值增殖形成追加的材料。”
在《 第四 章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 116—137) 中马克思指出,“资本
家以货币形式投入流通的价值,小于他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这是因为他以商
品形式投入流通的价值,大于他以商品形式从流通中取出的价值。既然他只是
作为资本的人格化,只是作为产业资本家执行职能,他供给的商品价值,总是
大于他对商品价值的需求。……资本家的供给和需求的差额越大,就是说,他
所供给的商品价值越是超出他所需求的商品价值,资本家的资本增殖率就越
大。他的目的,不在于使二者相抵,而是尽可能使它们不相抵,使他的供给超
出他的需求。就单个资本家来说是如此,就资本家阶级来说也是如此。”在这
里,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的是,不仅宏观方面与微观方面是一致的,而且说明了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供求不一致即有效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这不仅使得西
方经济学的均衡论显得荒唐可笑,而且表明这种不一致是不可能通过政府的支
出来平衡的,除非政府的支出直接来源于对资本家全部剩余价值的剥夺,而不
是 以 向资本 家融 资负债 的 形式来进行,但也就 意味着 “ 资本主义生产不存
在”,“资本主义就从根本上被废除了”。
在《 第六章 流通费用 》(146—170) 中马克思谈到商品储备费用对于商
品价值的影响时指出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加入商品价值”。而这些费用“只有在
商品储备是商品流通的条件,甚至是商品流通中必然产生的形式时,……才是
正常的。相反,一旦留在流通蓄水池内的商品,不让位给后面涌来的生产浪
潮,致使蓄水池泛滥起来,商品储备就会因流通停滞而扩大……这时,商品储
备已经不是不断出售的条件,而是商品卖不出去的结果。费用仍旧是一样的,
但是,因为它现在完全是由形式产生,也就是由于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而产
生,并且是由于这种形态变化发生困难而产生,所以它不加入商品价值,而成
为在价值实现时的扣除,即价值损失。”这表明,我们不能笼统地谈某个行业的
劳动是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劳动,要考察其劳动的正常条件及其性质才能
决定。这也表明,某些服务性行业存在生产性劳动,那里的雇佣工人也直接创
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在这里,马克思提出了一条规律: “ 一 切 只 是 由 商 品 的 形 式 转 化 而 产 生
的流通费用,都不会把价值追加到商品上。”
在《 第 十 章 关 于 固 定 资 本 和 流 动 资 本 的 理 论 。 重 农 学 派 和 亚 当 ·斯
密》(211—239)中马克思在谈到决不能得出结论说,不能移动的东西本身一
概都是固定资本时举例道,“例如住宅等等,可以属于消费基金,因而根本不属
于社会资本,虽然它们是社会财富——资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的要素。”这
说明当前中国国家统计部门在统计消费品价格指数时没有将住宅价格统计进
去,完全是基于错误的理论在进行统计,其统计指标存在误导国民经济工作的
问题。
在《 第 十 一 章 关 于 固 定 资 本 和 流 动 资 本 的 理 论 。 李 嘉 图 》 ( 240—
254) 中马克思谈到李嘉图曾指出,“维持劳动的资本和投在工具、机器和建筑
物上的资本可能结合的比例也是多种多样的。”正是这种多样性,使得柯布与道
格拉斯能够将这两者对产出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柯布 -道格
拉斯生产函数。倘若这种结合的比例只有一种可能,那么柯布和道格拉斯的回
归分析就会由于完全共线性而失败。值得注意的是,李嘉图显然认为劳动力与
固定资本之间是“比例”关系,而不是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替代”关系。这是李嘉
图比柯布和道格拉斯等后辈庸俗经济学家高明的地方。
在谈到李嘉图的问题时,马克思指出,“从流通过程来看,一方面是劳动资
料,即固定资本,另一方面是劳动材料和工资,即流动资本。但从劳动过程和
价值增殖过程来看,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即不变资本,另
一方面是劳动力即可变资本。……从一个观点看,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归在同
一范畴,而和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价值相对立。从另一个观点看,投在劳动力
上的那部分资本和投在劳动材料上的那部分资本归在一起,而和投在劳动资料
上的那部分资本相对立。因此,在李嘉图那里,投在劳动材料(原料和辅助材
料)上的那部分资本价值,不出现在任何一方。它完全消失了。这就是说,它不
适于放在固定资本方面,因为在流通方式上,它和投在劳动力上的那部分资本
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它也不应放在流动资本方面,因为这样一来,从亚·斯密
那里继承下来的、并不声不响地沿用着的那种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对立同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对立等同起来的做法,就会站不住脚。李嘉图凭丰富的
逻辑本能,不会不感觉到这一点,所以,这部分资本就在他那里消失得无影无
踪了。 ” 李嘉图的这个错误仍然延续到柯布和道格拉斯等后辈庸俗经济学家身
上。
在《 第十三章 生产 时间》(266—275)中马克思引用基尔霍夫关于正规
化林业的经营条件的分析后指出,“漫长的生产时间 (只包括比较短的劳动时
间),从而其漫长的周转期间,使造林不适合私人经营,因而也不适合资本主义
经营。资本主义经营本质上就是私人经营,即使由联合的资本家代替单个资本
家,也是如此。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
对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
微。”而在当今中国一些人犯了私有化强迫症,非要把国有林场私有化,说些林
定权,树定根之类的胡话,完全不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
之间的客观规律,从而尽管他们吹嘘效果如何之好,其后果也只能是毁坏中国
的正规化林业,毁坏中国的森林。
在《 第 十五 章 周转 时间 对 预 付 资 本 量 的 影 响 》( 285—325) 中马克思
指出,“对于周转这个机制根本一窍不通的经济学家,总是忽视这一要点:生产
要不间断地进行,产业资本就始终只能有一部分实际上加入生产过程。当一部
分处在生产期间的时候,另一部分必须总是处在流通期间。换句话说,资本的
一部分,只有在另一部分脱离真正的生产而处于商品资本或货币资本形式的条
件下,才能作为生产资本执行职能。忽视这一点,也就完全忽视了货币资本的
意义和作用。”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根本不考虑生产不间断地进行的问题,也从不
提及货币资本的意义和作用,他们只考虑如何用建立在虚构的生产函数上的数
学模型来求解一个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他们不在乎最大化的解,而只在乎最大
化的条件,比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之类)就十分满足了。在会计报表中如
果考察存货中产成品的周转(率)就不会使流通时间从记忆中消失了。其实,完
全应当根据《资本论》对现代财务会计报表制度和财务分析方法进行改革,以
便能够真正地把握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体现存在着的问题,促进生产经营活
动的改进。
在《 第十六章 可变资本的周转 》(326—353)中马克思提到,铁路建设
等部门“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较长时间内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提
供任何有用效果,但会从全年总生产中取走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一方面,货币市场受到压力……是因为在这里不断需要大规模地长期预付货币
资本。……另一方面,社会的可供支配的生产资本受到压力。因为生产资本的
要素不断地从市场上取走,而投入市场来代替它们的只是货币等价物,所以,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将会增加,而这种需求本身不会提供任何供给要素。因此,
生活资料和生产材料的价格都会上涨。此外,这个时候,通常是欺诈盛行,资
本会发生大规模转移。投机家、承包人、工程师、律师等一伙人,会发财致
富。他们引起市场上强烈的消费需求,同时工资也会提高。至于食品,那么,
农业当然也会因此受到刺激。但是,因为这些食品不能在一年内突然增多,所
以它们的输入,像一般外国食品(咖啡、砂糖、葡萄酒)和奢侈品的输入一样,
将会增加。因此,在进口业的这个部分,就会发生输入过剩和投机的现象。另
一方面,在那些生产可以急剧增长的产业部门(真正的制造业、采矿业等等),
由于价格的提高,会发生突然的扩大,随即发生崩溃。”铁路建设会造成这种情
况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
然会不断发生巨大的紊乱。 ” 相反地,在共产主义社会, “ 问题就简单地归结
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
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马克思在这里其实就涉及到重工业的发展与轻工
业的发展协调问题。重工业发展得太快、太集中会造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
紧张。而在世界经济危机从而世界性生产过剩时,苏联得以发展自己的重工
业,实现工业化,是因为有足够的商品可以供他们进口。他们抓住了机会。
在《 第 十 九 章 前 人 对 这 个 问 题 的 阐 述 》 ( 398—434) 中马克思提到亚
当·斯密对社会总产品的一些错误看法,如“形成每一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全
部年产品的全部价格或交换价值,必须分解为同样三个部分,在国内不同居民
之间进行分配,或是作为他们的劳动的工资,或是作为他们的资本的利润,或
是作为他们占有的土地的地租。”和“一个大国全体居民的总收入,包括他们的
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品;纯收入是在先扣除固定资本的维持费用,再扣除流
动资本的维持费用之后,余下供他们支配的部分,或者说,是他们可以列入消
费储备的部分,即用于生活必需品、舒适品和享乐品而不侵占资本的部分。”马
克思指出,“斯密的第一个错误,是把年产品价值和年价值产品等同起来。后者
只是过去一年劳动的产品;前者除此以外,还包含在生产年产品时消费掉的、
然而是前一年生产的、一部分甚至是前几年生产的一切价值要素 —— 生产资
料,它们的价值只是再现而已,就它们的价值来说,它们既不是过去一年间耗
费的劳动生产的,也不是它再生产的。斯密把这两种不同的东西混淆起来,从
而巧妙地赶走了年产品中的不变价值部分。”斯密的这些错误仍然体现在西方经
济学对于 GDP 的统计之中。在那里,GDP 一方面可以用所有人的收入来加总求
得,另一方面 GDP 又可以用产品法或支出法来求得,并且包含了折旧。从而
GDP 既不是年产品价值也不是年价值产品,不是一个反映一国经济产出的合理
的指标。
在《 第二十章 简单再生产 》(435—549)中马克思批评了当时一种流行
的直到今天也有人持有的看法,“对一个人是资本的东西,对另一个人就是收
入;反过来说也一样。”对此,马克思分析后指出,“因为可变资本总是以某种
形式保留在资本家手中,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说,它会转化为某人的收入。”
在这里,我们看到,即便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但危机——生产危机——
还是会发生。”这是因为,正如马克思在《 第二十 一章 积累 和扩大再生产 》
( 550—590) 中所指出的,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形式这个事实,
已经包含着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不仅起流通手段的作用,而且也起货币资本
的作用,同时又会产生这种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使交换从而也使再生产 (或者是
简单再生产,或者是扩大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的某些条件,而这些条件转变为
同样多的造成过程失常的条件,转变为同样多的危机的可能性;因为在这种生
产的自发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种偶然现象。”
在这一卷中,马克思给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宏观经济学模型。一是,在
简单再生产中,在不包括继续以实物形式执行职能的固定资本的情况下,生产
生产资料的第 I 部类的商品资本中的 v+m 价值额(也就是第 I 部类的总商品产品
中与此相应的比例部分),必须等于生产消费资料的第 II 部类的不变资本 c,也
就是第 II 部类的总商品产品中分出来的与此相应的部分;或者说,I(v+m)=IIc。
二是,在以资本的增加为基础的生产即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 I(v+m)必须=IIc
加上第 I 部类再并入资本的那部分剩余产品,加上第 II 部类扩大生产所必需的
不变资本的追加部分。三是,如果 I 是 Im 中第 I 部类资本家作为收入花掉的部
分 , 那 么 , I(v+) 就 可 以 等 于 、 大 于 或 小 于 IIc ; 但 是 , I(v+) 必 须 总 是 小 于
II(c+m),其差额就是第 II 部类的资本家阶级在 IIm 中无论如何必须由自己消费
的部分。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