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2

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在醫學上早有發現,並且在教育上也有證實。如:學生自認為愚笨(或經教師
評定),其學業成績將日漸低落;原因是自我預期將直接影響其動機,間接影
響其努力,結果將如同其預期。

假若教師對學生的態度,差別的態度將影響學生自尊自信,結果形成學生的自
驗預言。 教師對學生有意無意間會產生一些期望,這些期望的產生可能因教師
本身的經驗學識或偏見,而有好或壞的期望。管理上的運用在於對員工的正面
激勵價值。

『自我預言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

前行政院院長游錫堃,在立法院提出施政報告,強調信心是向前邁進的主要動
力,結語稱:「心理學上有一種稱為『自我預言實現』(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現象,而在教育學上則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一開始就認定自己會失敗,通常結果就真的會
失敗」云云。
第一個名詞片語(self-fulfilling prophecy)其實是指「自我實現的預言」,
其中預言可以是壞事,也可以是好事。例如:由於預測衛生紙行將出現短缺,
而發生搶購,以致果真出現短缺。又南韓在亞洲金融風暴中金融受到重創,不
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會告貸,而必須接受該基金會的苛刻條件。但南韓上下一
心,矢言短期內重振經濟,果然經全國的努力而達到目標,令世人刮目相看。
「比馬龍效應」:當我們對自己有所期望時,期望有一天就會成真,而這正是
保有愉快心情的妙方。
看完此篇文章
或許大家也可以套用在 20 年後對自己的期許。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