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5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 卷 第 , 期 -./0123 .4 5/26786 9.23 :1;/<=0> ?82@A80< 9.338B8 C.3D #+ E.D ,


#""$ 年 ’ 月 ) FA63.<.GA> 21; H.@623 H@681@8< * I/BD #""$

!古文献学研究!

欧阳修的文献学旨趣
余敏辉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安徽 淮北 #!J""" )

摘 要:欧阳修心存天下,倡导学以致用,从事文献收藏、整理和研究,目的是 “求国家之治 ”。因此,为了复


兴儒学,他一方面痛斥 “千年佛老贼中国 ”,另一方面黜伪说,“志古明道 ”,并表现出大胆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和
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
关键词:欧阳修;文献学;旨趣
中图分类号:K#J$D & 文献标识码:I 文章编号:&""! % #&!, (#""$ )", % ""!" % "J

欧阳修 (&""+ % &"+# )既是北宋时期一位著 为治也。而儒者以记诵为专,多或不通于世务,但


名的政治家,又是一位集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 能传古之说,而不足施之于事。使愚者益固而不
以及文献学家于一身的大学者。作为政治家,他 明,而材者听之而怠,以为儒迂不足学。故教人之
心系天下,忧国爱民,立身处事,正直敢言;而作 法,必该于古今,以博其识,而成其业焉”L # M ) F&&’& * 。
为学者,他博学多能,力主创新,在诸多学科领域 因此,一方面,鉴于当时社会危机严重,“天文变于
卓有建树,道德和文章堪称一世楷模。由于欧阳 上,地理逆于下,人心怨于内,四夷攻于外”L # M ) F$J# * ,
修由科举入仕,曾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志在经 他心系国事,针砭时弊,积极参与范仲淹领导的
世报国,因而他一生力倡学以致用,积极关注社 庆历革新,以致 “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
会现实问题,即便是从事文献的收藏、整理和研 能 ”L # M ) F#J$ * ,“忧国心危百箭攻 ”L # M ) F##$ * ;另一方面,
究,也是立意高远,文献学旨趣非同一般,本文对 以道德文章为事业,立志向学,博览群书,主张
此作初步探讨。 “夫儒者所谓能通古今者,在知其意,达其理,而
酌时之宜尔 ”L # M ) F&$+, * ,提倡学以致用,解决社会现

实问题。他曾明确表达过自己的文献学旨趣之所
欧阳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忧国忧民,当时
在,“独好取古书文字,考寻前世以来圣贤君子之
人范镇就曾说他 “每夸政事,不夸文章 ”L & M (补 遗 )。他
所为,与古之车旗、服器、名色等数,以求国家之
一生积极入世,主张 “夫儒者通乎天地人之理,而
治 ”L # M ) F(’& * ,即通过对文献的收藏、整理和研究,把
兼明古今治乱之原”L # M ) F&&#’ *
,强调奋发有为,指出
历史人物、名物制度考据和 “求国家之治 ”紧密联

人之有君子也,其任亦重矣。万世之所治,万物之
系在一起,赋予了文献学家以重大的学术责任。
所利,故曰 ‘
自强不息’
,又曰 ‘
死而后已’者,其知所
宋朝建立后,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面
其可一日而息乎!”L # M ) F#$, * 认
任矣。然则君子之学也,
临着两大艰巨任务:一是如何扭转晚唐五代以来
为君子要建功立业,还须发愤学习,“夫学,所以
的分裂割据局面,另一个是如何应对佛老文化的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 "$ % &’
作者简介:余敏辉 (&($$ % ),男,安徽黄山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历史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
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史学史研究。

!"
挑战,重振伦常纲纪,以维护儒学的主体地位不 识形态领域的为害进行了全面的揭发和猛烈的抨
被动摇。到了欧阳修的生活时代,前者通过宋太 击。如他著有 《本论 》,专文排佛,指出 “佛法为中国
祖、太宗的一系列得力措施,已从制度层面上予 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
以了很好解决;而后者,则仍然成为当时许多政 已尝去矣,而复大集,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
治家、思想家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虽然 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 ”,究其原因在于 “未知其
于唐代中后期,由韩愈领导的儒学复兴运动取得 方 ”,因而他提出了 “修其本以胜之 ”的斗争策略,
了巨大的成就,但随着唐末五代分裂割据局面的 其实质就是 “礼义者,胜佛之本也 ”# $ % & ’$.. / $0- ) 。欧
出现,其影响力已经消弭殆尽,以致宋初大多数 阳修此论比韩愈提出的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
学者认为,儒学遭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冲击, 的粗暴而简单的作法要略胜一筹,宋人李涂在 《文
危机依然十分严重,如王禹 、孙复、石介等就大 章精义 》中就比较了他们之间的不同:“韩退之辟
声疾呼,排击佛老,倡立和弘扬道统,力图挽回颓 佛,是说吾道有来历,浮图无来历,不过辨邪正而
势,重振儒学,尤其石介更是 “大论叱佛老,高声 已;欧阳永叔辟佛,乃谓修其本以胜之,吾道既胜,
颂虞唐” # $ % & ’!( )
,“尤勇攻佛老,奋笔如挥戈 ” # $ % & ’*! )
, 浮图自息,此意高于退之百倍。 ”其结果是欧阳修
而欧阳修则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他们当 “此论一出,而 《原道 》之语几废 ”# ! % & 下 集 ・ 卷 * ) ,可见
中成就最大、影响最为深远者。 其影响之大。另外,排佛也成为欧阳修史书编撰的
曾巩十分推崇欧阳修行事,“不顾流俗之态, 一大特色,如日本学者镰田茂雄说:“在排佛论者
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 ”,并认为 “韩退之没,观 中,欧阳修是最主要的人物。欧阳修读韩退之 《原
圣人之道,固在执事之门矣 ” # $ % & ’$!$ )
。苏轼也评论 道 》后发生共鸣,……在编修 《新唐书 》、《新五代
说:“愈之后二百有余年而后得欧阳子,其学推韩 史 》时尽情发挥其排佛旨趣。”# * % & ’$+$ ) 此外,欧阳修
愈、孟子以达于孔子,著礼乐仁义之实,以合于大 还对道教和佛教的异同进行了辨析,他在 《御书阁
道。 ”# $ % & ’$+(, )
可见,欧阳修继续了韩愈的未竞事 记》一文中指出,佛、老之徒“常相訾病”,且“不相容
业,身体力行,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复兴儒学的重 于世”,其原因在于“死生性命所持之说”不同,因而
任。我们认为,欧阳修师法韩愈,一生不仅力排佛 出现 “代为兴衰,各系于时之好恶”的现象,不过相
老,而且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审视,对汉唐经 比较而言,佛教“动摇兴作,为力甚易”# $ % & ’(,+ / (,. ) ,因
学给予了严厉批评,同时发明经旨,破立结合,从 而欧阳修在辟佛上更为坚强有力。
而实现了经学变古,成为北宋时期儒学复兴运动 除了编修史书以及撰写专文之外,从文献收藏
的精神领袖,而他所从事的文献收藏、整理和研 和整理的角度来排击佛老,是欧阳修的一大特色。
究工作,就成为他的锐利思想和武器。 他编纂《集古录》一千卷,主要目的是与史书相参验
证,但并不是唯一目的。他还指出,“余家集录古文,

不独为传记正讹谬,亦可为朝廷决疑议也”# $ % & ’$$*, ) ,
欧阳修认为,复兴儒学的当务之急是必须抵
表明他撰写 《集古录跋尾》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在
御佛老文化的进攻。因为随着佛老势力的迅猛发
于经世致用,故选题多从现实社会和政治出发,以
展,社会普遍陷入信仰危机和价值困惑之中。庆
考古喻今世,“俾览者得以迹其盛衰治乱”# $ % & ’$$$( ) 。
历三年 ("-*! ),欧阳修曾作诗赠石介,指斥 “千年
如欧阳修在《唐司刑寺大脚印敕》说:
佛老贼中国,祸福依凭群党恶 ”,并佩服他 “拔根
佛为中国大患,非止中人以下,聪明
掘窟期必尽,有勇无前力何荦 ”# $ % & ’$( )
的斗争勇
之智一有惑焉,有不能解者矣。方武氏之
气。其实,欧阳修一生对佛老进行了最深刻的批
时,毒被天下,而刑狱惨烈,不可胜言,而
判,态度非常坚决,且在观点和方法上都有进一
彼佛者遂见光迹于其间,果何为哉?自古
步的创新和发展。
有臣事佛,未有如武氏之时盛也,视朝隐
针对当时佛老势力恶性膨胀,害政殃民,欧
等碑帖可见矣。然祸及生民,毒流王室,
阳修不仅在 《原弊 》一文中,指责浮图之民不事生
亦未有若斯之盛也。碑铭文辞不足录,录
产,却 “坐华屋享美食而无事 ”、“终身安佚而享丰
之者所以有警也。俾览者知无佛之世,诗
腴” # $ % & ’.+- / .+" )
,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
书雅颂之声,斯民蒙福者如彼;有佛之
活,而且撰写一系列论文,集中对佛老文化在意

!"
盛,其金石文章与其人之被祸者如此, 曰 《中景 》者,尤为繁杂,鄙俚之所传也。
可以少思焉。 % " & ’ ("")* +
余尝患世人不识其真,多以 《内景 》三十
指出集录此碑铭的目的,就在于 “录之者所以有 六章为本经,因取永和刻石一篇为之注
警 ”,并希望阅读者 “可以少思 ”,从历史教训中获 解。余非学异说者,哀世人之不惑于缪妄
得一些启示。通览欧阳修撰写的四百余篇的 “跋 尔。 % " & ’ ("!), +
尾 ”,不难发现其中除了大量的金石证史,以及书 表明他对 《黄庭经 》进行辨伪、校勘、注释等文献整
法赏析内容之外,还有几十篇有关揭露和批判佛 理工作,目的是 “哀世人之不惑于缪妄尔 ”。
老虚妄不实、误国害民的,由此也可见他维护儒 虽然欧阳修明知 “欲晓世以无仙而止人之学
学正统地位的决心之坚定;而从写作时间来看, 者,吾力固未能也”% " & ’ (,#) + ,但他还是收集不少有关
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自宋代以来,学术界对 佛老的碑刻,并通过撰写题跋的形式来排击佛老,
他晚年排佛立场是否已经动摇的怀疑,因为至少 其目的正是为复兴儒学扫清前进道路的障碍。
在 #$ 岁前还不曾有所松动。 !

《集古录跋尾 》中有很多抨击佛老的言词相
欧阳修认为,复兴儒学的关键所在是必须复
当激烈,如涉及唐玄宗迷信的 《华阳颂 》,欧阳修
兴经学,认为 “经通道自明,下笔如戈矛 ”% " & ’ ("/ +

指出,“玄宗尊号曰 ‘圣文神武皇帝 ’,可谓盛矣。
“始知仁义力,可以治膏肓 ”% " & ’ ("- + ,力主宗经明道,
而其自称曰 ‘上清弟子 ’者,何其陋哉!方其肆情
学以致用。因此,他从对儒家传世经典整理的角度
奢淫,以极富贵之乐,盖穷天下之力,不足以赡其
入手,以便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欲。使神仙道家之事为不无,亦非其所可冀,矧其
第一,要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审视,以恢复它
实无可得哉 ”,然后借题发挥说:
的本来面目。欧阳修认为,自孔子死后,经籍本身
甚矣,佛老之为祸也!佛之徒曰无
就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即使
生者,是畏死之论也;老之徒曰不死者,
《周易》也不例外,“说者言当秦焚书时 《易》以卜筮
是贪生之说也。彼其所以贪畏之意笃,
得独不焚。其后汉兴,他书虽出,皆多残缺,而 《易
则弃万事、绝人理而为之,然而终于无
经》以故独完。然如经解所引,考于今《易》亡之,岂
所得者,何哉?死生天地之常理,畏者不
今《易》亦有亡者邪,是亦不得为完书也”% " & ’ (,-0 + 。二
可以苟免,贪者不可以苟得也。 % " & ’ ("""$ +
是真伪相杂,难以取舍,“孔子既殁,异端之说复
其实, 《集古录跋尾 》 中排斥佛老的例子还有很
兴,周室亦益衰乱。接乎战国,秦遂焚书,先王之道
多,不再赘举。
中绝。汉兴久之,《诗 》、《书 》稍出而不完。当王道中
又如欧阳修撰写 《删正黄庭经・序 》,自号
“无仙子 ”,并以此 “警世人之学仙者也 ”,认为 “自 绝之际,奇书异说方充斥而盛行,其言往往反自托
于孔子之徒,以取信于时。学者既不备见 《诗 》、
古有道无仙,而后世之人知有道而不得其道,不
《书 》之详,而习传盛行之异说,世无圣人以为质,
知无仙而妄学仙,此我之所哀也 ”。为此,他多方
而不自知其取舍真伪”% " & ’ (#,/ . #," + 。
有的经书甚至可
收集传世版本和石本相比较, “乃为删正诸家之
以明显看出是后人附益之文,他在《易或问》中说:
异,一以永和石本为定,其难晓之言略为注解,庶
“今之所谓 《系辞 》者,果非圣人之书
几不为讹谬之说惑世以害生。是亦不为无益,若
乎?”曰:“是讲师之传,谓之《大传》,其源
大雅君子,则岂取于此!”% " & ’ (,-, . ,#) + 此外,欧阳修
盖出于孔子,而相传于易师也。其来也远,
在 《集古录跋尾 》中还对此进一步考证说:
《黄庭经 》者,魏、晋时道士养生之 其传也多,其间转失而增加者,不足怪
也。故有圣人之言焉,有非圣人之言焉。其
书也。今 《道藏 》别有三十六章者,名曰
《内景 》,而谓此一篇,为 《外景 》,又分为 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
有忧患乎?’其‘文王与纣之事欤?殷之末
上、中、下三部者,皆非也。盖 《内景 》者,
世周之盛德欤?’若此者,圣人之言也,由
乃此一篇之义疏尔。流俗又有一篇,名
——
— ——
— ——
— ——
— ——
— —
! 按:在 《集古录跋尾 》中,排斥佛老很有影响的 《唐华阳颂 》、《唐于 神道碑 》、《唐御史台精舍记 》,都写于治平元
年,时年欧阳修 #$ 岁。

!"
之可以见《易》者也。‘河出图,洛出书’, 信者是也。其道易知而可法,其言易明而
‘圣人幽赞神明而生蓍’,‘两仪生四象’, 可行。 " # $ % &)(’ *
若此者,非圣人之言,凡学之不通者,惑 主张把宗经明道落实到经世致用上来。如他认为
此者也。知此,然后知《易》矣。” " # $ % &’() *
“《易》著圣人之用。吉凶、得失、动静、进退,《易》之
指出 “知 《易 》”的前提是要区分开 “圣人之言 ”和 事也。其所以为之用者,刚与柔也。乾健坤顺,刚柔
“非圣人之言 ”。 之大用也。至于八卦之变,六爻之错,刚与柔迭居其
第二,要对儒家经典重新进行阐释,以恢复 位,而吉、亨、利、无咎、凶、厉、悔、吝之象生焉。盖刚
它的本来意义。欧阳修批评汉唐经师各自为说, 为阳、为德、为君子,柔为阴、为险、为小人。”" # $ % &,!! *
是非不同,“自圣人没,六经多失其传,一经之学 另一个 “用 ”是关乎治国理政,即 “六经者,先王之
分为数家,不胜其异说也 ”" # $ % &)++ * ;又说,“盖自孔 治具,而后世之取法也。《书 》载上古,《春秋 》纪事,
子殁,周益衰乱,先王之道不明,而人人异学,肆 《诗 》以微言感刺,《易 》道隐而深矣,其切于世者
其怪奇放荡之说。后之学者,不能卓然奋力而诛 《礼 》与 《乐 》也。 ”" # $ % &,(! * 还有一个 “用 ”,欧阳修认
绝之,反从而附益其说,以相结固 ”" # $ % &#,’ - #,) * 。因 为,六经载圣人之道,而道是切于民生日用的,在
而主张对汉唐经学进行扬弃,即打破繁琐僵化的 他看来,“孔子之后,惟孟轲最知道,然其言不过于
章句注疏之学,提倡以简易方法解经,注重讲明 教人树桑麻,畜鸡豚,以谓养生送死为王道之本。
圣人之道。 夫二 《典 》之文,岂不为文?孟轲之言道,岂不为
欧阳修 “笃于信道,不读非圣之书;忠于本 道?而其事乃世人之甚易知而近者,盖切于事实而
朝,履条当世之务” " . $ % 卷 /, *
,认为经书记载的都是 已 ”" # $ % &() * 。
圣人的言论,并且 “六经皆载圣人之道”" # $ % &,!! * ,具 总之,欧阳修疑古辨伪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解
体来说,“《易》、《书》、《礼》、《乐》、《春秋》,道所存 除后儒对经书的妄说臆解,恢复经书的原貌本义,
也。《诗》关此五者,而明圣人之用焉”" # $ % &’’! * 。因而 使学者尊重本来意义上的经;然后宗经明道,把六
主张 “如欲师其道,则有夫子之六经在,《诗 》可以 经当作致用之本,以经为师,“师经必先求其意,意
见夫子之心,《书 》可以知夫子之断,《礼 》可以明 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
夫子之法,《乐 》可以达夫子之德,《易 》可以察夫 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毅 ”" # $ % &/+/+ *
,并在
子之性,《春秋 》可以存夫子之志 ” " # $ % &/+#, *
。他还曾 此基础上,从六经中求道,配合政治,施于教化。正
感叹 “董生儒者,其论深极 《春秋 》之旨。然惑于改 如他自己所说:“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
正朔而云王者大一元者,牵于其师之说,不能高 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见
其论以明圣人之道,惜哉惜哉! ” " # $ % &/+./ *
欧阳修 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道,周公、孔子、孟轲
所说圣人之道,又称 “大中之道 ”,他在 《怪竹辩 》 之徒常履而行之者是也;其文章,则六经所载至今
中说:“故圣人治其可知者,置其不可知者,是之 而取信者是也。 ”" # $ % &)(’ * 因此,欧阳修主张后儒对
谓大中之道。 ”" # $ % &!/0 * 于经籍 “不徒诵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独学于古,必
第三,要对儒家经典进行重新宣扬,以恢复 能施于今 ”" # $ % &,(! * 。
它的本来作用。欧阳修特别强调经世致用,认为

“六经之所载,皆人事之切于世者 ”" # $ % &,’) *
,总结
欧阳修心忧天下,不仅富有对政治、社会的关
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
注热情,而且具有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正是由于
用为目的。这种 “用 ”一个是应以讲明圣道、求得
他以弘扬儒道、复兴儒学为己任,并主要从文献学
义理为旨归。欧阳修认为,应当从六经中求道,他
入手,因而他从事文献收藏、整理和研究工作,就
谆谆告诫说:
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君子之于学也务为道,为道必求知
一是大胆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试举欧阳修
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
怀疑 《易传 》的例子来说明,景 四年 (/+!( ),年仅
事,而又见于文章而发之,以信后世。其
!/ 岁的欧阳修就撰写了 《易童子问 》,提出 《系辞 》
道,周公、孔子、孟轲之徒常履而行之者
以下皆非圣人所作,竟然把 《易传 》中的大半加以
是也;其文章,则六经之所载至今而取
否定,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影响之大,可想而

!!
知。如韩琦对他的疑经就抱着冷漠态度,“欧公语 程却持续很长,前后大约经过了三十多年时间,直
《易 》,以谓 《文言 》、《大系 》皆非孔子所作,乃当时 到熙宁三年 (*,(, ),《诗本义 》才匆忙定稿成书。这
易师为之耳。魏公 (韩琦 )心知其非,然未尝与辩, 一年,欧阳修在给友人颜复的信中说:“某衰病如
但对欧公终身不言 《易 》”# $ % & 卷 上 ’ ;甚至自己的弟 昨,幸得闲暇偷安,但苦病目,不能看书,无以度
子门人如苏轼、曾巩也不能理解: 日。《诗 》义未能精究,第据所得,聊且成书。正恐眼
欧阳公以《河图》、《洛书》为怪妄。东 目有妨,不能卒业,盖前人如此者多也。今果目视昏
坡云:“著于 《易》,见于 《论语》,不可诬 花,
若不草草了之,
几成后悔。所以未敢多示人者,

也。”南丰(曾巩)云:“以非所习见,则果 欲与二三君讲评其可否尔。”# . % & )./*+ ’ 第二年秋天,欧
于以为不然,是以天地万物之变为可尽 阳修致书王益柔,讨论诗义说:“某承见谕 《诗 (本 )
于耳目之所及,亦可谓过矣。”苏、曾皆 义 》。晚年迫以多病,不能精意,苟欲成其素志,仅
欧阳公门人,而论议不苟同如此。 # ( % & )*+ ’
且了却,颇多疏谬。若得一经商榷,何幸如之。闲居
不过,欧阳修却十分自信,嘉 六年 (*,$* ), 少人力,俟录一二拜呈,但虑方居禁职,无暇及此
他作 《廖氏文集・序 》,说衡山廖 《朱陵篇 》,“其 也。 ”# . % & )."!0 ’
论 《洪范 》,以为九畴圣人之法尔,非有龟书出洛 其它如整理校勘韩愈文集,也是如此。欧阳修
之事也 ”,因而高兴地说:“余乃知不待千岁,而有 从天圣八年 (*,!,)举进士及第,充西京留守推官
与余同于今世者。始余之待于后世也,冀有因余 开始,“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
言而同者尔,若 者未尝闻余言,盖其意有所合 本而校定之”,持之以恒,“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
焉。然则举今之世,固有不相求而同者矣,亦何待 者,必求而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
于数千岁乎 - ”# . %
欧阳修到晚年,持之益坚,
& )$*/ ’
增其故也”# . % & )*,/$ 1 *,/( ’ 。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校订,欧
并以此为自豪:“予谓 《系辞 》非圣人之作,初若可 阳修所藏 《韩昌黎文集》终于成为 “时人共传,号为
骇,余为此论迨今二十五年矣,稍稍以余言为然 善本”# . % & )*,.! ’ 。欧阳修收集金石铭刻,同样也是耗尽
也。六经之传,天地之久,其为二十五年者将无穷 心血,编纂《集古录》长达十八年,其间虽屡遭贬谪,
而不可以数计也,予之言久当见信于人矣,何必 生活艰辛,却从“未尝一日忘也”# . % & )*,.. 1 *,.! ’ 。
汲汲较是非于一世哉!” # . % & )*0+/ ’ 而由后人对欧阳 总之,为了 “求国家之治 ”,欧阳修针对当时
修的激烈批评和反对,更可见他的难得可贵,如 “儒门淡薄,收束不住,皆归释氏 ”# ! % & 上集・卷 ! ’
的社
宋人叶涛在 《重修 (神宗 )实录 (欧阳修 )本传 》中
会现状,尊崇孔孟,极力排佛,提出 “莫若修其本以
说:“至 (欧阳 )修文一出,天下士皆响慕,为之唯
胜之 ”的思想主张;与此同时,宗经明道,提倡明体
恐不及,一时文字大变从古,庶几乎西汉之盛者,
达用之学,并且全力以赴,百折不挠。由此可见,欧
由修发之。然至论 《易 》,则以 《系辞 》非孔子之言,
阳修的文献学旨趣,就是为了复兴儒学,并在经世
论 《周礼 》,则疑非周公所作,是以君子之爱其文
济时的功业建树中,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
者,犹叹息于斯焉。 ”# . % & ).$(, ’ 朱翌认为不可思议,
“世之大儒,有其论不可晓者 ”# + % & 卷上 ’
;就连敬佩
参考文献:
欧阳修的朱熹也指出:“欧阳作 《易童子问 》,正王 # * % 范镇 2 东斋记事 # 3 % 2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2
弼之失数十事,然因 《图 》、《书 》之疑并 《系辞 》不 # . % 欧阳修 2 欧阳修全集 # 3 % 2 北京:中华书局,.,,*2
信,此是欧公无见处。 ”# 0 % & )*** ’ 元人胡一桂批评 # ! % 陈善 2 扪虱新话 2 《丛书集成初编 》本 2
道:“《易 》之不可无 《十翼 》,审矣。欧阳公乃致疑, # " % # 日 % 镰田茂雄 2 简明中国佛教史 # 3 % 2 上海:上海译文

于其书 《童子问 》中直以 《系辞 》与 《文言 》为非夫 出版社,*0+$2


# / % 胡宿 2 文恭集 # 3 % 2 《丛书集成初编 》本 2
子作,是何其无见于 《易 》一至此耶! ”# 0 % & )*** ’
# $ % 施德操 2 北窗炙 录 # 3 % 2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2
二是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欧阳修研读 《诗
# ( % 王应麟 2 困学纪闻 # 3 % 2 辽宁教育出版社,*00+2
经 》并撰写 《诗本义 》的时间很早,至迟在景 、宝
# + % 朱翌 2 猗觉寮杂记 # 3 % 2 文渊阁 《四库全书 》本 2
元年间就已经开始。宝元二年 (*,!0 ),梅尧臣诗 # 0 % 朱彝尊 2 经义考 # 3 % 2 北京:中华书局,*00+2
《代书寄欧阳永叔四十韵 》有云:“聊咨别后著,大 # *, % 朱东润校注 2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 # 3 % 2 上海:上海古
出箧中篇;问传轻何学,言诗诋郑笺,飘流信穷 籍出版社,*0+,2
厄,探讨愈精专。”# *, % & )*"! ’ 但整个研究和撰写的过 责任编校 文方

!"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