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8

民主理論與憲政發展

前言
民主是憲政的啟源。憲政是民主的表徵。沒有民主就沒有憲法,沒有憲法就沒有憲政,
但有憲法不一定行憲,也不保證憲政的決心,更不保證行憲的成功。
一個國家政權是否和平轉移,政府是否能發揮施政麥力,國家是否長治久安,端賴全
民對憲法的認同、呵護、與憲政的實踐。
民主乃是人類歷經生存智慧,改造社君生活,追求幸福的生計,乘續先賢遺命。認為
最具價值效益,最能體現平等自由,保障人權,確立人格尊嚴。在政治上,所建構的一種理
想的生活方式。
民主運動可追溯至古希臘亞典,啟蒙於文藝復興時期,如火如荼推展於十八、十九世
紀,二十世紀,在世界各地各角落全面施行。
一個國家之民主化,必須經由憲法認同憲政落實才能造就負責?政府實現社會公益,
奠定可長可久的政治根基,而後全民方能圖享福址。

壹、民主(Democracy)的涵義(第一題:民主的詮釋 )
(一)民主的字源字義
Democracy(民主)
Demos(平民)+Kratos(統治)
People Rule
(二)林肯總統的詮釋
of the people(民有)
by the people(民治)
for the people(民享)
(三)中山先生的闡釋
國家為人民所所共有,政治為人民所共管,利益為人民所共享。
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條:中華民國基於三民主義,為民有、民治、民享之民主共
合國
民權的作用是要使一般國民能蜩獲得美好的生存並達到進化的目的。
權的作(Power/Right/Human Right),簡單的說,就是要來維護人類生存的。
人類要能夠生,有兩件最大的事,第一是保(政治),第二是養(經濟)。保是自衛,養是
覓食。
德惟善政,政在養民,養生喪死而無憾。
(四)學者釋義
狹義–政治體制(A form of governmet):三權憲法、五權憲法、內閣制、總
統制、雙首長制(法國)、委員制(瑞士)、人民大會代表制(中國)。
廣義–生活方式(A way of Social life):自由平等、民主法治、溝通妥協、尊
重容忍、責任誠信、享權利盡義務、道德良知。
(五)結論:民主是一種集體共同參與(公益)決策的管理制度,或由人民透過直接
或間接管理眾人之事,藉以保障維護促進其基本權益的一種生活方式。

貳、民主發展史略
(一)希臘雅典時期:City States, 10 polis(第二題:希臘的民主發展,可以下面
表格表示 )
King(Emperor)
元老院,60 歲以上的貴族
(平民)法庭 500 人大會 公民大會
(The 500 council)
–由元老院產生 30 人的法官, –由十個城邦輪流舉辦 –在 Polis 中,為最高權利機關,
終生,獨立行實司法裁判權 –產生作戰總司釘,可不記名 由滿 20 歲以上男生來開會,
–公民大會抽出陪審團,參與 投票免職 每一禮拜開一次會,討論決
司法 –討論 States 對外事宜 定城邦公共事務
–產生行政官,提名和否決
–抽司法陪審人(團)
–抽籤,產生 50 人參加 500 人
大會,任期一年
–推舉作戰官,一邦一人,無
任期
結論:希臘之民主共合制,主權在民,符合平民統制的意義,據有直接民(主)
權的事實。希臘之公民大會之公民,廣泛地參與行政、立法、司法等事務,據有全民政治的
個體。希臘各城邦(polis),除了軍事外交由專職人員負責外,一般公民有決策權利,據有
公民主權效應。希臘的公民大會掌理地方行政,500 人參議院的大會,執行立法、審察法案。
平民法庭獨立行使裁判權。據有三權分立的雛型。
(二)、羅馬共合時期
制度(延續)學習希臘
天天打戰,帝國大
用法來管理
(1)王政時期
君主政體
元老院 市民會議
Emperor
(貴族,各族族長) (貴族會議)
推選終身職國王,可彈劾
派省長到殖民地
國王有向市民大會提案權
元老院有同意市民大會開不開會權

塔規紐斯進入共和時期。
(2)共和時期(第三題:羅馬共和時期,中央與地方的運作方式 )
中央
執政官
元老院 獨裁官 百人會議
(二個,有任期)
主持國政 Dictator 貴族,各族長老
貴族、出色政治家組 司令官 司法權
成 任期六個月
選二個執政官(百人 作戰用
會議產生,元老院同
意(

地方
省長 市民會議 護民官
中央派出,帶萬民法 推護民官 可到中央參加會議
可立法(市民法,Basic
Law)
司法裁判

(3)帝政時期:中央集權,政教合一
結論:開創共合體制,確立人民的權利義務觀念,建立三權分立的概念,以法
律保障人民自由平等權。
(三)中古時期
教父時期
士林時期
神祕時期
(四)英國的代議民主
以國會為主,兩個國會,貴族院(上議院)、平民院(下議院)。
(1)1215 年,John 國王,專制,賈族受不了,開會提出大憲章。(限
制王權,保障人權)
(2)1628 年,有錢平民效法貴族開會,權利請願書,查理一世。(得
到 Human Right)
(3)16401648 年,清教徒流血革命,國王貴族對峙。
(4)1679 年,人身保護法,人的身體要受到保護。
(5)1688 年,光榮革命,權利法典,增言論出版結社自由,有人民請
願權。
(五)美國自由民主
(1)1776 年,獨立戰爭,All man are equal,自由是上帝賦予的,提
出自然法(Natural Law),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
(六)法國的革命民主
(1)雙首長制
(七)近代的民主政治
(1)十八世紀之民主觀念,深受工業革命、民族革命、和社會革命之
影響。
1.自由經濟的影響–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理論與工業革命,確立
了自由市場的經濟體系,造就了資本主義,資本家為追求利潤,反對政府干預,干預最少,
政府最好,建立了有限政府,至使放任的民主思潮澎湃沸騰。
2.民族(國家)主義之影響– 十八、十九世紀初,西方民族主
義蓬勃發展,主張以民族群的意識型態建立國家,以至民族至上主義,和民主觀念結合,對
內強調民主改革,擴大政潔參與;對外尋求市場擴張經濟利益,終而演變為侵略的殖民帝國
主義。紛紛以經濟論民主,產生階級的民主義。
3.社會主義(平等共享之人道主義)的影響– 十九世紀鼓吹社
會人道、強調社會公平正義,擴大人權保障,反對自由放任經濟體制,階級性的民主受到嚴
厲批判。於是改採以全民為目標的民主政治,抗議社會不公,資本家壟斷。主張平等共享,
遂成為二十世紀民主思想的主流(全民政治)。

參、民主理論的啟蒙(第四題:洛克、孟德斯鳩、及盧梭的民主理論,可能分為三小
題)
(一)、英國 洛克(John Locke)
基於人性本善,人是理性的,能夠自律。
1690 發表政府論(The Government)二篇;第一篇批評「君權神授」,第二篇
討論國家與政府的理論。提出契約(contract)的概念。
(1)自然權利說Natural Right,所有的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與身據
來的。
(2)政府委托說基於主權在民的理念,政治社會乃是經由人民同意
的契約關係。
(3)二權分立說執法和立法分開。不管是幾權分立,都是以此為基
礎。
(4)混合政府說君主和民主混合、內閣閣員兼國會議員(府會合
一)。
(5)國會制衡說行政和立法。
(二)法國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三權分立
1748 年發表「法意」(The Spirit of Law)
歷史的經驗告訢人們,凡取得權力的人勢必濫權;若要權力不被濫用,捨實行
分權之外,別無他途。為了免於權力的被濫用,必有一個合理的安排(以權止權)。
(1)三權分立說1789 年,美國獨立建國,運用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
理論,創立了第一部成文憲法。
(2)以權止權說(互制平衡)為了防止政府各權的怠惰,篤職,濫
權,除了棌分別機關外,更採三權扺止制衡的手段,避免其中一權獨大。
(3)自由界定說所謂自由,就是一個人可依自己意志行動,但是政
治之自由並不是無限制之自由,而是在法制的社會中。所以自由就是可以做法律所允許之任
何事。
(4)司法正義說法律就是社會的正義關係;司法是正義的最後一道
防線。
(三)法國 盧梭(Rousseau)
延續洛克的主張
1762 年提出「社會契約說」(The Social Contract)人生而自由平等。
(1)天賦人權說人生而自由平等,任何人不能加以侵害剝奪;一個
人放棄自由,無異於放棄做人的資格,也放棄了做人的權利。
(2)社會契約說凡統治者,加諸於人的權威,皆因出於本人(被統
治者)的同意。經由社會契約產生的道德,表面上可能使個人生去自由,但實際上所得者乃
是人民的權益、社會的安全與正義。
(3)人民總意志(will)說人民主權乃至高無尚的共通意識,不得
轉讓、不容分割。也就是說,人民主權乃是基於多數決的民主原則,統治者的利益與意志因
以國民的利益與意志為依歸。
(4)文明的自由說(Civil Liberty)主張公民之理性、道德性,如尊
重容忍、溝通妥協、責任誠信、自由平等、道德良知之必然性及必要性。也就是在權利義務
的平衡機制下,行使公民權。
(四)英國 邊沁(Bentham)
功利主義
政治在謀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智識能力說。
(五)彌爾(Mill)
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範圍。
自由不能離開理性(自律)也不能離開法治(他律)。
肆、民主政治的特性(一題必考 )
基本精神在「理性」,建立在「人性本善」
英 艾克頓: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地腐化。
民主政治制度的設計是在防範人性的濫權
(一)民意政治:主權在民或公民主權的政治(人民總意志)
憲法第二條:中華民國主權屬國民全體。
政權由人民做主;
治權由人民委托;
政策由人民決責;
政治由人民參與。
(二)人權保障:重視人權的政治。
(三)責任政治:誠實而負責任的政治。因負政治、法律、道德責任。
(四)多數政治:少數服從多數,多數尊重少數(多數決統治)。
(五)代議政治:委托,間接民意的政治。
(六)法治政治:政府位法行政,司法獨立裁判。
(七)民治政治:政權管理治權的政治。
(八)專家政治:由專業能力的精英來管理政治。
(九)立憲政治:以憲政立國的政治。
(十)政黨政治:福國利民的政治。
(十一)權力分立:分權制衡或分工合作的政治。
(十二)輿論政治:發揮媒體監督功能的政治。

伍、民主政治的演變
(一)古典(規範)民主理論
十九世紀–十八世紀。
(1)背景: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君主專制、西方各國政治啟蒙
者提出民主政治架構和理想。
(2)特色:個人的人格尊嚴普受懇定(強調人的價值);真理知識的
托展,學術自由;人文意識的抬頭(以人之主題,重人的價值)。
(3)古典:早期啟蒙具有理想性據有規範性的民主理論。
古典民主的核心概念在強調人人積極參政的價值,對於公共事務,
熱心關注,具有廣博的政治知識,能理性的討論國事,容忍並尊重異己。
古典民主之基本假設,強調在民主國家中的公民,皆能理性的表
現政治行為,有濃厚的參政興趣,對國事有充分的知識和能力。
古典民主所揭櫫的道德目標,在公民的自我統治(自我期許與肯
定,如:充實人格、袪除自私、重視公益、協同合作、和諧自信、……)理念和情操。
古典民主所注視的重心,在人民主權之行使,及民主政治運作的
規範性目標,如不可侵犯的自然權力及多數統治的基本原則。
(4)評論:
人民不可能自我統治,無論就理性、道德性、民主的知識與興趣
能力,皆有所不逮。
所為公益、公善乃是直覺的迷思,對一般人民而言,非常抽象,
無從認知,難以落實。
所謂自然法(自然權利)有虛構或假設的模糊空間,並不確實存
在。
自古典民主實行以來,非理性的民主逆流,一但出現,咸(被)
認為民主政治並不是最好形式的政府,甚致於有傾向道德的無政府狀態,且隱涵自我毀滅的
不安因素。
(二)修正(菁英)民主理論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代議、政黨
(1)背景
因為古典民主的理想色彩太濃厚,人民的民主觀念和民主素養處
於萌芽的最初階段,政治制度、政治規範尚未全然確立。
此時處於農業社會,民智不彰;公民政治知識貧乏,理性能力不
足,不積極也不熱忠於政治參與 。
工業革命的衝擊、高度工業化、專門化、自由化的企業管理理念
與科技整合,在提高生產力、競爭力的訴求之下,對政治的專門化產生衝擊。
經驗主義、社會科學的影響,促使民主政治趨向於學術化,政黨
政治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現實運作中,取代了人民主權
(2)現象
在菁英民主之下,資本家與政治菁英結合,運用種種政治手段,
極力的擴張自己的利益,民主政治制度,僅在乎政治菁英如何取得政權之正當性、合法性的
設計,一般人民對於政治的冷漠,被視為一種常態。
在菁英民主之下,民主政治的意義,僅能在憲法的契約關係中,
採取消極的制衡舉措,無耐的,要求領導者在任期中履行其政治責任。
在菁英民主之下,民主政治演變為選舉政治,政治菁英藉個人的
媚力、政治誠諾、運用種種政治手段,爭取選票,獲得權力,實行其政治主張,或在野對執
政黨行使監督的任務。
在菁英民主之下,民主國家真正的決策者,幾乎完全被政治菁英
所取代,好像唯有他們才是民主政治的執行者與捍衛者。
(3)結論
菁英非理性的表演行為,層出不窮,掌控政局。
菁英的專業知識與道德能力不足,言行不一,愚弄百姓。
菁英運用意識形態,分化群眾,造就了許多投機政客。
菁英之壟斷決策,剝奪人民的參政的權力和機會。
政黨霸佔政治機治,爭奪利益,與民爭利,破壞了社會公平正義。
政黨的結盟,利益團體的介入,出現了龐大的官僚體系。
政治菁英享用特權,免責權,修法亂紀,遊走於法律邊緣,成為
社會亂源,形成社會新貴。

陸、憲政思想的演進
社會契約說<=>憲法
民主思想的啟蒙者,基於自然權力之難以認定,乃主張透過共同意志,簽定契
約,組織政府,成立國家。規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結構關係,且基於主權者的委託,授與
國家政府執行公權力,以維護雙方的權利義務關係。主張當統治者無法保障人民、滿足生活
之基本人權時,人民可以起來反抗,另行委托政府,此契約行事,及是憲法。

今日憲政思想的指標
一、憲法必須經由特定機關,一定的程序來修制。
二、憲法必須經由人民同意,人們永保制憲權和修憲權。
三、憲法之制憲權和立法權分離,議會機關不得侵犯。
四、憲法的位階效力,高於普通法律、法律命令不得有所抵觸。
五、憲法以基本人權為核心,並須充分保障人民權利。
六、憲政必須堅守權力分立原則,立行法治,督促責任政治。
七、憲政並須重視教育文化,致力於經濟發展,確保社會安全,創造社會福利。
八、憲政並須保護弱勢,公益優於個人權力,明定基本國策。
九、憲政並須重視生態環保,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合平。
十、憲政並須增列憲法裁判權(憲法法庭),以議定違憲、釋憲、解散政黨。
世界趨勢
一、個人權利保障趨向於社會公益保障。
二、政治上之權力趨向於經濟上的權力。
三、消極的福利趨向於積極的福利。
四、憲法內容趨向於國際化。

柒、憲法
憲法者,國家之根本大法也。
憲法乃是人民對抗君權專制統制,為限制統治權力,防止統治者的濫權,保障人民基
本權益之不被侵害,基於民主立憲的政治主張所制定之根本大法。
憲法乃是現代民主國家為保障人民之基本權益,規定政府體制,圖謀福國利民,奠定
國家長治久安,及其運作形式之根本大法。

捌、憲政之成長
前言:憲法與憲政乃是一體之兩面,具有體用關係也有主從關係,憲法的落實與憲政
的施行皆應在動態的適應過程中,隨時空環境社會變遷及國家發展需求予以調整,而有所成
長。
一部憲法是否能在國民的心目中,樹立權威性的尊嚴,是否能發揮實質的憲政效益,
端賴舉國上下對憲法之及時審慎的評估與增修,以及認真篤實的貫徹和執行,同時配合總總
主客觀條件的應對與呵護。
憲政成長的主觀條件:
一、憲法的認同忠誠維護憲法執行憲政,克守立憲精神,落實憲政指標。
二、經濟的發展從事高科技研發,提高生產力,強化兢爭力,開放自由市場,
致力公共投資。
三、教育的普及教育機會均等,弘揚固有文化,行塑公民的特質,實踐民主
化生活。
四、社會的安定注重公益公善,縮斷貧富差距,照顧弱勢族群,朝向福利國
家邁進。
憲法成長之客觀條件
一、法治的社會獨立運作的司法體係,素質良好的司法人員,落實公平主義
的社會期待。
二、憲政的慣例規撫西方憲政宏[方莫],因襲固有優良傳統,落實民主憲政
指標。
三、釋憲的判例遵重憲政法庭的決判,接受大法官釋憲之結果,維護憲法的
權威性尊嚴。
四、修憲的程序遵循修憲的程序正義,謹慎執行修憲步驟,達成適應過程之
社會期待。
修憲的基本原則:
一、尊循立憲主義六原則(民主共合、國民主權、人權保障、法制政治、權力
分立、福利國家)。
二、恪守立國精神。
三、履行民主正義程序。
四、權衡時空趨勢與社會變遷。
五、兼顧朝野政黨政治現實。
六、勿拘泥於憲法的文意。
七、勿迷戀政治人物之魅力與歷史的主觀。
八、不盲從模仿抄襲移植他國的憲法。
九、符合全民的需求與客觀的期待。
十、以國家長治久安、永續發展為目標。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