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4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

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熱交換器係能源轉換的一種裝置,舉凡石油化學工業、紡織纖維工業、製
藥、食品加工業、鋼鐵、金屬加工業、玻璃工業、造紙工業、冷凍空調業到PC
電腦散熱上,熱交換器可以說無所不在,因此合理的熱交換器設計不僅可以滿
足系統設計的需求,而且可以有效的節省投資與運轉成本;這在能源有百分之
九十二依存進口的台灣地區,如何有效設計、製造或使用這些熱交換設備以節
省能源、增加產能或提升設備使用率便益形重要。雖然熱交換器是如此的普
遍,但是過去國內鮮有相關中文書籍介紹熱交換器,僅有一兩本著重於機
械設計的書;而且這些資料都相當的老舊,更可惜的是對於最重要的熱流
設計幾乎完全沒有交代,大多數的熱交換器設計者多僅憑一些既有的經驗
來組裝設計熱交換 器,因此設計裕度常有過大的現象,不僅浪費材料成本,
連帶的也大幅增加運轉成本;因此本書的構想就是由熱流設計出發,提供
讀者合理的設計計算方法,儘量避免冗長的理論說明,並搭配一些實際的
深入淺出計算例,讓熱交換器的設計更為科學化。
本書作者王啟川博士多年來從事冷凍空調與熱交換的相關研究,對熱
傳增強技術、兩相流與熱交換器有相當深入而獨到的見解;作者於能資所
工作10來年中,曾於國外著名期刊與國際性研討會議中刊出百餘篇的研究
論文,為國內少有同時具備實務經驗與學術成就的研究者。作者目前並為
著名國際性期刊 Journal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之區域(東南亞)編輯及
Asian Journa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的編輯委員;本書為王博士嘔心瀝
血之作,值得相關領域的人參考研讀。

工業技術研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陳陵援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誌謝

經過將近三年的撰寫與中間數不清的修改與編排,筆者才發現,原來寫一
本書居然是這麼的累與辛苦;本書終於付梓,很難清楚地去感謝每一個對本書
有貢獻的人,但是筆者還是要盡力的對那些曾經為本書付出的同仁與朋友道
謝;首先感謝直屬長官徐瑞鐘博士與胡耀祖博士多年來的背後支持,筆者特別
感激筆者所屬的熱交換器研究小組的努力,本書有很多的研究都是來自於這個
小組的貢獻;這個研究小組包括張育瑞、韋宗楒、廖建順、劉敏生、林師培等
人與多年來許多曾在這個研究實驗室短期工作的研究生,另外對徐幸玉小姐、
黃淑娥小姐、陳慧慈小姐與黃永明同學協助部分圖表的繪製,表示萬分的謝
意;此外,有太多的同仁、朋友與我的學生參與本書的訂正與提供寶貴的
意見,筆者也要特別的謝謝這些人;例如一丞冷凍的尤郁淵先生、吳上炫
博士、楊秉純博士、成功大學機械系張錦裕教授及逢甲大學機械系張文政
教授,都對本書提供了寶貴的改善意見;五南出版公司的施宜庭小姐兩次
巨細靡遺的地毯式搜索,讓筆者吃足了苦頭,但也使本書在編排格式與錯
別字上的謬誤降到最低,五南圖書田惠敏小姐在本書再版時提供了相當細
心的校對,使得本書再版的內容錯誤降到最低;最後,筆者要謝謝我的家
人,包括太太、兒子與女兒,謝謝他們在這段時間對我的容忍與寬待。
本書內容雖經一再訂正,但是相信仍有一些值得商榷與需要更正的地
方,如果讀者有任何建議與指正,歡迎透過下面的聯絡管道告知(也讓筆者
有機會於後續版本中更正這些錯誤):
新竹縣竹東鎮中興路4段195號64館
Tel :886-3-5916294
Fax:886-3-5820250
e-mail:ccwang@itri.org.tw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作者簡歷

本書作者王啟川,1960年2月18生於台灣埔里,大學(1982)、碩士(1984)
與博士學位(1989)均於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機械系取得;1989年畢業後進入
新竹工業技術研究院與能源資源研究所熱流技術組工作,目前為空調機研
究室的正研究員,並負責先進空調機計劃的開發與執行;作者於能資所工
作十來年中,主要從事冷凍空調、熱交換與兩相流的相關研究工作,對現
有知識的追求與未知領域的探索,一直是作者最大的興趣;作者的願景
(Vision)是希望在退休前,能夠將研究所得化為至少三百篇的國際性論文與
五本以上的專書,作者迄今(2003)已於國外著名期刊發表近百篇的研究論文
而在國際性研討會議中刊出約六十篇的研究論文,本書「熱交換器設計 (I)」
是作者的第一本書,2001年出版,2003年修訂再版,「熱交換器設計 (II)」
預計於2003年底或2004年初出版。
作者曾獲得1996年的中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頒發的優秀青年工程師獎與
1997年工研院頒發的研究成就獎,1999年後,由於長期的研究成果獲得國
際肯定,獲邀擔任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與區域性學刊的編輯工作,包括:
Journal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之區域編輯(Regional editor),1999~迄

Asian Journal of Energy and Environment 的編輯委員(Editorial board),
2000~2002
ChiangMai Journal的編輯委員(Editorial board),2002~2004。
Heat Transfer Engineering之副編輯(Associate Editor),2003~2005。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書導讀

作者對本書規劃以回復式熱交換器為主;隨後出版的熱交換器設計(II)
將涵蓋熱交換製程技術(pinch technology)、再生式熱交換器、質量傳遞、多
成分流體之冷凝與蒸發現象、直接接觸式熱交換器、熱管、微細熱流介紹
與電子散熱熱管理等內容。本書(熱交換器設計 (I))的內容如下:
第零章: 符號說明
第一章: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第二章: 熱交換器設計導論
第三章: 密集式熱交換器
第四章: 基本兩相熱流特性簡介
第五章: 氣冷式熱交換器 (乾盤管)
第六章: 氣冷式熱交換器 (濕盤管)
第七章: 熱交換器之性能評價方法
第八章: 套管式熱交換器
第九章: 殼管式熱交換器
第十章: 板式熱交換器
第十一章: 污垢對熱流特性的影響
附錄: 一些常見的流體、金屬與非金屬的熱物性質

作者多年工作於產業界與學術界之間,深知產業界與學術界間的落
差,本書的構想在於純粹學理與應用間取得一個平衡點,讓經常接觸熱交
換器的工程師能夠合理的去評估一個熱交換器的熱流性能;筆者也同時希
望藉由本書的內容,讓修習這一門課的學生們能夠對熱交換器有初步的概
念,瞭解如何估算、評比不同熱交換器的性能。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對初學者而言,筆者建議最好循序漸進,從第一、二章中建立基本的
熱交換器設計背景資料,第四章為兩相流的基本熱傳與壓降計算的介紹,
由於兩相流遠較單相流複雜,因此建議初學者可以暫時不看,第三、五與
六章為氣冷式熱交換器,第八、九與十章為不同型式的液對液熱交換器,
這類熱交換器中,污垢的影響相當重要,故讀者研讀八、九與十章時,第
十一章將不可或缺。第七章為一些觀念的澄清,建議所有的讀者應該研讀。
已經有經驗的讀者,筆者建議可直接從第二章進入,複習一些基本原理觀
念後,再進入有興趣的章節,由於兩相流的應用相當的普遍,因此建議讀
者在熟習基本技巧後,還是要將第四章好好的看一遍,因為兩相流實在非
常重要,實際應用非常的多,若能具備兩相流的基本知識,將來在設計運
用上才不會有捉襟見肘的困擾。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錄

第1章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1
1-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3
1-2 壓降的計算 4
1-3 基本熱傳學簡介 19
1-4 結語 36

第2章 熱交換器設計導論 39
2-0 前言 41
2-1 熱交換器的分類 42
2-2 熱交換器表面特性 50
2-3 熱交換器熱傳設計方法 59
2-4 UA-LMTD-F法與ε-NTU法於熱交換器之設計流程 82
2-5 UA-LMTD-F法與ε-NTU法的比較 84
2-6 一個Rating計算實例 85
2-7 一個Sizing計算實例 87
2-8 結語 89

第3章 密集式熱交換器 91
3-0 前言 93
3-1 密集式熱交換器的一些定義 96
3-2 鰭片 99
3-3 壓降之計算與分析 112
3-4 熱交換器之熱流特性的表示型式 124
3-5 一個實例演算 127
3-6 結語 13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ii 熱交換器設計(І)

第4章 基本兩相熱流特性簡介 133


4-0 前言 135
4-1 一些兩相流的基本定義 136
4-2 常用兩相熱傳之經驗方程式—管外沸騰 145
4-3 常用兩相熱傳之經驗方程式—管內沸騰 151
4-4 常用兩相熱傳之經驗方程式—管外冷凝 160
4-5 常用兩相熱傳之經驗方程式—管內冷凝 167
4-6 常用的管內兩相壓降計算方程式 168
4-7 結語 175

第5章 氣冷式熱交換器—乾盤管 179


5-0 前言 181
5-1 裸管管陣 183
5-2 分離型圓形鰭片熱交換器 189
5-3 連續式鰭片熱交換器 191
5-4 一個設計實例 225
5-5 結語 237

第6章 氣冷式熱交換器—濕盤管 245


6-0 前言 247
6-1 空氣線圖 249
6-2 濕空氣之熱質傳驅動勢 257
6-3 McQuiston的濕盤管分析法 262
6-4 Threlkeld濕盤管分析法流程 263
6-5 各式鰭片的經驗方程式 284
6-6 蒸發器濕盤管熱傳分析實例演算 297
6-7 結語 31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目錄 iii

第7章 熱交換器之性能評價方法 323


7-0 前言 325
7-1 一些值得進一步商榷的觀念 326
7-2 熱交換器性能評價方法 332
7-3 通用熱交換器性能評價方法 340
7-4 其他常見的熱交換器評價方法 346
7-5 結語 351

第8章 套管式熱交換器 353


8-0 前言 355
8-1 套管式熱交換器的分類與優點 356
8-2 套管式熱交換器熱流性能計算分析 361
8-3 串、並多聯式套管式熱交換器分析方法 373
8-4 壓降的計算方法 385
8-5 結語 389

第9章 殼管式熱交換器 391


9-0 前言 393
9-1 殼管式熱交換器的特性 395
9-2 殼管式熱交換器的基本選取法則 400
9-3 殼管式熱交換器熱流設計流程 412
9-4 殼管式熱交換器熱流設計方法(Kern Method) 426
9-5 殼管式熱交換器熱流設計方法(Bell-Delaware Method) 430
9-6 殼管式熱交換器熱流設計方法(ESDU Method) 466
9-7 結語 489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iv 熱交換器設計(І)

第10章 板式熱交換器 491


10-0 前言 493
10-1 板式熱交換器的應用、優點與限制 496
10-2 板片之構造及板式熱交換器工作原理 498
10-3 板式熱交換器之熱流分析 514
10-4 板式熱交換器之熱流計算經驗方程式 537
10-5 混合板片之設計 544
10-6 結語 554

第11章 污垢對熱流特性的影響 557


11-0 前言 559
11-1 結垢的原因 561
11-2 結垢對熱流特性的影響 565
11-3 結垢基本物理預測模式之介紹 579
11-4 結垢對壓降的影響 582
11-5 除垢方法簡介 587
11-6 結語 594

附錄 597
A-1 空氣熱力性質 599
A-2 水熱力性質 601
A-3 R-22熱力性質 602
A-4 R-134a熱力性質 604
A-5 R-410A熱力性質 606
A-6 R-407C熱力性質 608
A-7 非金屬物理性質 610
A-8 金屬物理性質 612
A-9 引擎油熱流性質 61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Introduction to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Mechanics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3

1-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本章節以一工程師的眼光來瞭解一些經常遇到的流力與熱傳方程式的
正確運用,目的在教導讀者正確的使用這些方程式,一些較為深入的流力
熱傳理論將不會在這個章節中敘述,有興趣的讀者應可在坊間找到流力、
熱傳學的書籍。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4 熱交換器設計(І)

1-2 壓降的計算

熱交換器的主要用途乃藉由溫差進行能量的交換 (此處的能量以熱量
為主),由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在無外力控制下,熱量乃由溫度較高的工作
流體經熱交換器再傳至溫度較低的工作流體。熱交換當然是熱交換器的主
要功能,然而工作流體通過熱交換器時所產生壓降的影響,在設計與應用
上也是非常重要,這可從兩方面來說;首先壓降的資料將直接影響到流體
機械的選擇(風扇、壓縮機、泵等),而這些流體機械的起始購置成本與長
期操作的運轉成本,對業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資訊,因此工作流體在熱交
換器中對壓降的計算評估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熱傳量的計算。流體通過熱交
換器的壓降主要可分為管內(或通道內)與管外(或通道外側)的壓降,本章節
主要針對管內部分的壓降與熱傳來探討,管外(通道外)的熱傳壓降特性較
為複雜,此部分的資料將會在後續的章節中探討。

1-2-1 管內壓降分析

管內壓降的變化,可由圖1-1來說明。假設工作流體入口的狀態為 ρ 1 、
u 1、P 1、T 1,其中 ρ 1、u 1、P 1 分別為進口密度、速度與壓力,T 1 為進口溫度;
出口狀態為 ρ 2 、 u 2 、 P 2 、 T 2 ,要正確選用流體機械,(1)到(2)的壓力變化
P 1 − P 2,即壓降的資料是非常重要的;要選取流體機械,首先當然要決定流
體機械的消耗功率(power consumption),在熱力學上的功為 P ∆ V 或 V ∆ P,
因此功率可寫為 (P ∆ V)/ ∆ t 或 (V ∆ P)/ ∆ t,如果將管線上壓降與流體流量整
合,我們可得到流體機械(以泵為例)的消耗功率如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5

1 m&
Wp = ∆P (1-1)
ηp ρ

其中 η p 為泵的等熵效率(isentropic efficiency),W p 為泵的功率消耗;


從圖1-1 中的 (A)區到(G)區的壓降可表示如下:

∆P總壓降 = Σ∆P = ∆PA + ∆PB + ∆PC + ∆PD + ∆PE + ∆PF + ∆PG (1-2)

因此為了得到正確的總壓降,吾人必須計算每一區的壓損,首先我們
來看各區的壓降。

(F)
(E)
ρ2 2 2 2
(G)
熱傳至外界 (D)

ρ1 1 1 1

(A) 流體機械
(C)
(B)

圖1-1 壓力變化與管路高度、長度與管徑的關係示意圖

1-2-1-1 (A)區的壓降

工作流體由入口(A)區到(B)區由於流道面積急遽變小,因此壓力會產
生相當的變化,這種原因是入口處面積急速變化而產生的壓力降,我們稱
為 ∆ P i , ∆ P i 與入口面積變化程度及速度有關,此一部分的壓力變化,一般
習慣將之簡化如下:

ρu 2
∆Pi = Co (1-3)
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6 熱交換器設計(І)

其中參考速度 u 為驟縮後的速度(參考表 1-1之附圖),驟縮段的全壓損


失係數C o 可參考表1-1。
表1-1 驟縮段的全壓損失係數Co
適用圓、方管

θ = 180°

角度θ,度
A 1 /A 0 10 15-40 50-60 90 120 150 180
2 0.05 0.05 0.06 0.12 0.18 0.24 0.26
4 0.05 0.04 0.07 0.17 0.27 0.35 0.41
6 0.05 0.04 0.07 0.18 0.28 0.36 0.42
10 0.05 0.05 0.08 0.19 0.29 0.37 0.43

例1-2-1:如下圖所示,A 1 /A 0 = 4,空氣之進入驟縮段前的風速為1 m/s, 空


氣的密度為1.2 kg/m 3 ,通過驟縮段後產生的壓降為何?

ui = 1 m/s
A1 uc Ao
ρi = 1.2 kg/m3

1-2-1 解:
驟縮後的工作流體速度會增加,由於流體為不可壓縮,所以:
A1 uC
=
A0 ui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7

∴ A 1 /A 0 = 4
所以u C = 4 m/s
Co由表1-1可知為0.41
1.2 × 4 2
故 ∆Pi = 0.41× = 3.9 Pa
2

1-2-1-2 直管區(B)、(D)與(F)的計算

直管區的壓降計算可以由圖1-2來說明

圖1-2 直管區壓降變化示意圖

如果不考慮熱傳的影響,且假設流體為不可壓縮狀態下,出口的速度
會與進口相同(因為進出口密度相同),但如果有熱量進出該直管區的話,
因進出口的溫度不同會造成密度變化,由質量不滅可知 ρ i u i = ρ o u o ,而 ρ i ≠
ρ o,所以進出口的速度會不同,當然這個密度的效應在氣體上會比較明顯;
故通過直管的壓降可分為三方面,如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8 熱交換器設計(І)

∆P = ∆Pa + ∆Pf + ∆Pg (1-4)

其中 ∆ P a 為速度變化造成的壓降,∆ P f 為工作流體於管內的摩擦壓降,而 ∆ P g
為工作流體因高度變化所造成的壓降;以下針對單相流體來對 ∆ P a 、 ∆ P f 與
∆ P g 作說明。
∆ P a 為速度變化所造成的壓降:

1 1
∴ ∆Pa = ρ ouo2 − ρi ui2 (1-5)
2 2

∆ P g 為重力變化所造成的壓降:

∴ ∆Pg = ρg∆h = ρgL sin θ (1-6)

∆ P f 為摩擦造成的壓降,在一般管線中, ∆ P f 所佔的比重約略可超過
85%,因此,一般快速計算管線內的壓降,可以由 ∆ P f 概算得知;∆ P f 的計
算茲說明如下:
可以想見摩擦壓降 ∆ P f 應與下列參數有關:
(1) 流體的速度 u
(2) 流體的密度 ρ
(3) 流體的黏滯係數 µ
(4) 管路直徑大小 d i
(5) 管路表面的粗糙度 e
假設 ∆ P f 與管路長度成正比,所以

∆Pf
= Fcn (u , ρ , di , e) (1-7)
L

其中F cn 代表某種函數,將式1-7經過無因次化的分析後(請參考一般流
體力學的教科書以進一步瞭解為甚麼要無因次化),可以得到一個新的無因
次參數 – 摩擦係數f,且摩擦係數f 與 Re 等參數關係如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9

∆P ⎛ ρud i e ⎞ ⎛ e⎞
f ≡ = F ⎜⎜ , ⎟⎟ = Fcn ⎜⎜ Re, ⎟⎟ (1-8)
⎛ L ⎞⎛ ρu 2 ⎞ ⎝ µ di ⎠
cn
4⎜⎜ ⎟⎟⎜⎜ ⎟ ⎝ di ⎠

⎝ d i ⎠⎝ 2 ⎠

ρud i
其中 ≡ Re (Reynolds number,雷諾數)
µ

圖1-3 Moody Diagram (From Moody, L.F., 1944, Trans. ASME, 66:671-684)

此一新導入的無因次參數 f (Fanning friction factor, Fanning 摩擦係數


⎛1 ⎞
其定義為 τ w ⎜ ρVc2 ⎟ ,化簡後如式1-8所示),這裡要特別提醒讀者,如果
⎝2 ⎠
⎛1 ⎞
讀者使用的摩擦係數為Darcy係數;其定義為 f D ≡ (D / L )∆P ⎜ ρVc2 ⎟ ,故f D
⎝2 ⎠
= 4f ,所以會有4倍的差異,完全是因為定義不同所造成的,一般在密集
式熱交換器的使用上,比較傾向使用 Fanning係數;本書中所用的摩擦係
數均採用 Fanning 的定義。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0 熱交換器設計(І)

1934年,Moody整理相當多的測試資料後,得到如圖1-3的結果,此一
圖表說明了f 與Re及 e/d i 間的關係,同時也說明了無因次的好處,並且可
適用不同的工作流體與不同的管徑,當然,也並非說一般物理量在無因次
化後都可得到類似圖1-3的圓滿結果。下面,我們以兩個例子來說明圖1-3
的用法。

表 1-2 紊流流動下等溫摩擦係數方程式
資料來源 方程式 a 適用範圍
(參考 Kakaç and Liu
1998一書)
Blasius f = 0.0791 Re −0.25 3×103 < Re < 105
Drew, Koo, and f = 0.00140 + 0.125Re−0.32 3×103 < Re < 5×106
McAdams
Karman-Nikuradse 1 3×103 < Re < 3×106
= 1.737 ln(Re f ) − 0. 4
f

或 1 = 4 log10 (Re f ) − 0.4


f
可近似為:f = 0.46 Re−0.2
Filonenko f = (3.64log 10Re −3.28) −2 3×104 < Re < 106
a
計算時以流體的混和溫度為基準 (bulk temperature)

例1-2-2:如下圖所示,水量30 L/min流進一長為10公尺的水平直管中,假
設水入口溫度為T = 20 °C,試估算通過管路的 壓降:

d i = 2 cm
Q = 30 L/min
L = 10 m

1-2-2 解:
在計算過程中,建議您養成使用標準SI單位的習慣,如此可避免單位
換算的錯誤(尤其是無因次參數,一定要用標準單位)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11

di = 2 cm = 0.02 m
L = 10 m

Q& = 30 L / min = 30 L = 0.5 L/s = 0.0005 m3 / s


60s

π π
管內的截面積 Ac = d i2 = (0.02) 2 = 0.000314 m 2
4 4
∴ Q& = Ac ⋅ u
0.0005 m3/s = (0.000314 m2)×u
∴ u = 1.59 m/s
水在20 °C的黏度、密度如下(見附錄資料)
µ = 1002×10 − 6 N⋅s/m 2
ρ = 998.2 kg/m 3
∴雷諾數
998.2 × 1.59 × 0.02
Re = = 31680
1002 × 10 − 6
由圖1-3來估算 f 值,由於本例為平滑管且Re = 31680,故可估出 f 約
為0.0058
4L 1 4 × 10 1
∴ ∆P = ⋅ f ⋅ ρu 2 = × 0.0058 × × 998.2 × (1.59) 2 = 14636.6 Pa
di 2 0.02 2
解題說明
由上例,可簡單歸納壓降的計算流程如下:
(1) 由於一般 L、d i 為給定資料,所以需得到 f 、 ρ 、 µ 等資訊才能算
出壓降。
(2) 由進口條件,所以可由表查出密度、黏滯係數再算出 Re。
(3) 由 f = f (Re,e/d i ),若為平滑管 f = f (Re),則可由表1-2的方程式
或由Moody chart得到 f。
4L 1
(4) 壓降估算為 ∆P = ⋅ f ⋅ ρu 2 。
di 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2 熱交換器設計(І)

由於Moody Chart 為一圖表型式,為了方便對摩擦係數的估算,有很多研


究提出一些方程式方便計算,不過這些方程式在使用上都有範圍的限制,
在使用時要特別注意,表1-2即為一些於紊流流動下,平滑管常用的摩擦係
數的方程式。

1-2-1-3 非圓管之壓降計算

在一般應用中,管線除了圓管外,方管也經常使用 (例如空調送回風
之風管),針對這些非圓管壓降的計算,依然可使用如表 1-2的方程式來計
算摩擦係數,不過不規則管的直徑,必需使用水力直徑(類似等效直徑),
水力直徑(hydraulic diameter)的定義如下:

4 Ac 4(淨截面面積)
Dh = =
P 截面周長

例1-2-3:如圖 1-4 所示,試估算同心圓環環側與方管的水力直徑計算,其


中 d o 為內管之外徑而D i 為外管之內徑。
do
a
b

Di

圖1-4 同心圓環管與方管的水力直徑
1-2-3 解: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13

由定義直接計算可得:
π π
4 × ( Di2 − d o2 )
Dh ,圓環 = 4 4 = D i −d o
πDi + πd o

4 × (a × b) 2ab
Dh ,方管 = =
2a + 2b a+b

(a) 螺旋管 (b) 渦管


A

A
V
R r
x Outer
Inner H H wall
wall V
b
Bottom
2r
Section AA
HH-Horizontal plane
VV-Vertical plane

R
2r
b Rmin

Rmax
2r

圖1-5 (a) 螺旋管;(b) 渦管 (From Shah, R. K. and Joshi, S. D., 1987, in


Handbook of Single-Phas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pp. 5.1-5.46.
Wiley, New York)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4 熱交換器設計(І)

1-2-1-4 螺旋管與渦管的壓降計算

如圖1-5所示,螺旋管與渦管在化學反應器、儲存槽中與熱回收系統上
的應用相當普遍,它的優點(與直管比較)為可以大幅節省空間。下面則針
對螺旋管及渦管常用的壓降計算方程式來說明,由於離心力的關係,可以
想見螺旋管渦管的壓降會比直管大,因此,一般的計算方法都是先算出直
管平滑管的摩擦係數(f s )再乘上一個修正係數方程式;下面則列出螺旋管和
渦管的摩擦係數方程式:
螺旋管
(a) 層流流動(Re < 2300, Manlapaz and Churchill, 1981)
0.5
⎡⎛ ⎞
m

⎢⎜ ⎟ ⎥
f c ⎢⎜ ⎟ ⎛ r ⎞ ⎥
0.18 ⎛ De ⎞⎥
⎜ 1 .0 + R ⎟  
= ⎢ ⎜ 1 .0 + ⎟ + ⎜ ⎟ (1-9)
f s ⎢⎜ 2 0.5 ⎜ 3 ⎟ ⎝ 88.33 ⎠⎥
⎡⎛ 35 ⎞ ⎤ ⎟ ⎝ ⎠
⎢⎜ ⎢⎜ 1 + ⎟ ⎥ ⎟⎟ ⎥
⎢⎜⎝ ⎣⎢⎝ De ⎠ ⎦⎥ ⎠ ⎥
⎣ ⎦

⎧m = 0,若
  De > 40

其中 ⎨m = 1,若
  20 < De < 40 ,而De為Dean number,定義如下
⎪m = 2,若
 
 De < 20

0.5
⎛r⎞
De = Re⎜ ⎟ (1-10)
⎝R⎠

(b) 紊流流動 (Srinivasan et al., 1970)


−0.2
⎡ ⎛ R ⎞− 2 ⎤ ⎛ R⎞
− 0.5
f c = 0.0084⎢Re⎜ ⎟ ⎥ ⎜ ⎟ (1-11)
⎢⎣ ⎝ r ⎠ ⎥⎦ ⎝r⎠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15

−2
⎛R⎞ R
其中 Re⎜ ⎟ < 700且
  7 < < 10
⎝r⎠ r

渦管
(a) 層流流動 (Re < 2300, Srinivasan et. al., 1970)

0.63( n20.7 − n10.7 ) 2


fc = 0.3
(1-12)
0.6 ⎛ b ⎞
Re ⎜ ⎟
⎝r⎠

(b) 紊流流動

0.0074( n20.9 − n10.9 )1.5


fc = 0.2
(1-13)
⎡ ⎛ b ⎞ 0.5 ⎤
⎢ Re⎜ ⎟ ⎥
⎣⎢ ⎝ r ⎠ ⎦⎥

上式中 n 1 與 n 2 代表渦管開始到結束部分的圈數(這是因為渦管每一圈
的半徑均不同,故需導入使用n 1 與 n 2 ),而 b 的定義可從圖1-5得知。

表1-3 擴張段的全壓損失係數的C o (適用圓管)

A0 A1 A0 A1
u0 θ u0
θ = 180°
圖1-6 擴張段示意圖
角度 θ ,度
A1/A0 8 12 16 20 30 45 60 90 120 180
2 0.11 0.11 0.14 0.19 0.32 0.33 0.33 0.32 0.31 0.30
4 0.15 0.17 0.23 0.30 0.46 0.61 0.68 0.64 0.63 0.62
6 0.17 0.20 0.27 0.33 0.48 0.66 0.77 0.74 0.73 0.72
10 0.19 0.23 0.29 0.38 0.59 0.76 0.80 0.83 0.84 0.83
16 0.19 0.22 0.31 0.38 0.60 0.84 0.88 0.88 0.88 0.88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6 熱交換器設計(І)

資料參考來源:ASHRAE Handbook,Fundamentals, 1997,32章

1-2-1-5 擴張管之壓降

與1-2-1-1類似,不過,流體流經擴張管時,並不是真正的「壓降」,
反而會有「壓升」的現象,這是因為速度減慢,速度部分的壓力轉換到靜
壓來,因此,壓力不降反升。
ρu 2
∴ ∆P = ∆Pe = Co (Co見表1-3)
2

1-2-1-6 彎管部分的壓降

表1-4 90°多片組合型式之轉彎之全壓損失係數的C o (適用圓管)

= 90° = 90° = 90°

圖1-7 多片組合型式之彎管
R/D
彎頭組成片數 0.5 0.75 1.0 1.5 2.0
5 -- 0.46 0.33 0.24 0.19
4 -- 0.50 0.37 0.27 0.24
3 0.90 0.54 0.42 0.34 0.33

90°彎管部分的壓降的C o 值可以直接參考表1-4,表1-4 為多片型式組成


彎管時的壓降計算表,如果是平滑管型式的彎頭(如圖1-8所示),一般多以
4 Lc 1
彎管的摩擦係數 f c 來計算彎管的壓降,即: ∆Pc = ⋅ f c ⋅ ρu 2 ,一些常用
di 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17

的彎管的摩擦係數方程式如下:
層流 (Idelchik,1994)
−0.175
⎛R⎞
f c = 5 Re −6.5 ⎜ ⎟ 其中
   50 < De ≤ 600 (1-14)
⎝r⎠
−0.225
−5.5 ⎛R⎞
f c = 2.6 Re ⎜ ⎟    
其中 600 < De ≤ 1400 (1-15)
⎝r⎠
−0.275
− 4.5 ⎛R⎞
f c = 1.25 Re ⎜ ⎟    
其中 1400 < De ≤ 5000 (1-16)
⎝r⎠

上述方程式適用於平滑彎管,角度在360°以內(但必需在層流區,Re <
2300),其中 R 與 r 分別代表轉彎與彎管本身的半徑(見圖1-8說明),De 為
Dean number,見式1-10之定義。
φ = 45°

φ = 90°

φ = 180°

圖1-8 平滑彎管 (45°、90° 與180°)

若彎管型式為平滑型,當紊流流動時,Ito (1959) 建議下列的方程式可


供使用 (2×10 4 < Re < 4×10 5 , φ 為彎管角度,可為 45°、90°或180°,見圖
1-8)。

ρu 2
∆Pc = Co (1-17)
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18 熱交換器設計(І)

⎧ ⎛R⎞ ⎛R⎞
−2

⎪0.00873 ⋅ B ⋅ φ ⋅ f c ⋅ ⎜ ⎟ 其中 Re⎜ ⎟ < 91


⎪ ⎝r⎠ ⎝r⎠
Co = ⎨ (1-18)
−2
⎪ − 0.17 ⎛ R ⎞
0.84
⎛R⎞
⎪0.00241 ⋅ B ⋅ φ ⋅ Re ⎜ ⎟ 其中 Re⎜ ⎟ ≥ 91
⎩ ⎝r⎠ ⎝r⎠
−0.25
⎛ ⎛ r ⎞ ⎞⎟
2
⎛ R⎞
− 0.5

而 f c = 0.00725 + 0.076 Re⎜ ⎟ ⎜ ⎟ (1-19)
⎜ ⎝ R ⎠ ⎟⎠ ⎝r⎠

上述方程式中的φ為彎管的角度,以度來表示;而B的值與彎管角度有關,
表示如下:
φ = 45°

B = 1 + 14.2(R/r)−1.47 (1-20)

φ = 90°

⎧ ⎛R⎞
⎪0.95 + 17.2⎜ r ⎟ 當 R < 19.7
r
B=⎨ ⎝ ⎠ (1-21)
⎪1 當 R ≥ 19.7
⎩ r

φ = 180°

B = 1 + 116(R/r)−4.52 (1-2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19

1-3 基本熱傳學簡介

1-3-1 前言

本章節的內容僅在簡略的介紹熱傳學理論;以搭配熱交換器設計上的
需要,並提供一些常用的設計方程式,其他比較深入的課題,有興趣的讀
者可參考書目如下:
Holman, J. P. (1990) Heat Transfer
Mills, A. F. (1995) Basic Heat and Mass Transfer
以下,即針對本書的需要來介紹基本熱傳學。

1-3-2 熱傳基本模式

表1-5 熱傳模式與熱傳機制
熱傳模式 熱傳機制
傳導 分子在短距離碰撞
對流 流體本身的運動
輻射 光子來傳遞

從熱力學中,我們知道,能量(energy)的傳遞來自於溫度差或更精確的
說 為 溫 度 梯 度 (temperature gradient) , 而 熱 量 傳 遞 的 方 式 可 歸 納 為 傳 導
(conduction),對流(convection)與輻射(radiation) ,見表1-5之說明。
對傳導與輻射而言,它們的傳遞方式發生範圍在分子、原子,甚至更
小的粒子,傳導是藉由分子在很短的距離內相互碰撞來傳遞能量,輻射的
傳遞則藉由光子(photons)以光速的速度穿過空間來傳遞。
對流熱傳與上述熱傳方式最大的差異乃在於它藉由流體本身的運動來
傳遞能量,在對流熱傳上又有下面幾種不同的模式: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0 熱交換器設計(І)

自然對流:流體因為密度不同而引發的流動。
強制對流:即為典型的對流,藉由外加的動力促使流體流動來傳遞熱
量。
沸騰:當液體的溫度高於沸點時的汽化現象,此時熱傳機制主要藉由
潛熱來傳送。
冷凝:當氣體溫度低於冷凝溫度時產生的凝結現象,此時熱傳機制同
樣主要藉由潛熱來傳送。
在熱交換器的應用上,對流(工作流體)與傳導(熱交換器本體)是最常見
到的熱傳模式,本書主要亦以對流熱傳與傳導來向讀者介紹;熱傳學,顧
名思義,最重要的物理量,當然是單位時間的熱傳量 Q (單位為瓦特 Watt,
簡稱W,記住W要大寫,不是小寫,一般在科學記號上以人名為單位時,
該單位要大寫,例如焦耳,J)。除了Q外,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物理量為熱
通量 q (heat flux),為單位面積的熱傳量,因此 q 可寫為:

q = Q/A (1-23)

其中 A 為熱交換表面的參考面積。如果將熱傳學和電學來對照,可以
發現其中有若干相似之處,例如電流是由高電位處傳至低電位處,同樣的
熱量也是由高溫傳至低溫,因此這些物理量中有類比的特性,即:

∆V ~ ∆T (1-24)

I~Q (1-25)

由歐姆定律知 ∆ V 與I 間成一正比關係,其比例常數稱之為電阻R,即

R = ∆ V/I 或 I = ∆ V/R (1-26)

同樣的, ∆ T 與 Q 間的比例常數 R,我們稱之為熱阻

∴R = ∆ T/Q 或 Q = ∆ T/R (1-27)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21

記得上面提到熱傳的模式包括傳導、對流與輻射,這幾種熱傳模式又有各
自不同的基本定律,例如:(Fourier Law)

∆T
q=k (傳導,見圖1-9) (1-28)
∆X

k:熱傳導係數 (thermal conductivity),這個比例常數通常可假設與距離 X 及


∆X
溫度 T 無關,為材料的輸送特性之一;所以傳導的熱阻為 RCOND = 。
kA

T1

T2

Tw1 Tw2

圖1-9 管壁內熱傳導溫度變化示意圖

又例如:(Newton's cooling law)

Q = hA∆T (對流,見圖1-10) (1-29)

其中∆T =T w − T b ,而h為對流熱傳係數(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2 熱交換器設計(І)

Tb

流體
q

Tw

圖1-10 熱對流熱傳示意圖

Q1 Qw Q2

流體1 流體2

h1 h2

Q
T T w2
h T w1
Tc

圖1-11 熱交換器兩側熱對流時熱傳示意圖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23

1
所以對流的熱阻為 RCONV = ,不管是傳導或是對流的熱阻,其中的
hA
比例值,k、h 經常不是一個固定值,尤其是對流熱傳係數 h。以典型的熱
交換器而言,熱傳的模式包括兩種工作流體的熱對流與熱交換器本體的熱
傳導(見圖1-11)。因此考慮如圖1-11所示,熱通量可表示如下:

q1 = h1 (Th − Tw,1 ) (1-30)

qw = k
(Tw,1 − Tw,2 ) (1-31)
∆X

q2 = h2 (Tw, 2 − Tc ) (1-32)

所以在下標1、w及 2 區的熱傳量 Q1、Qw 與 Q2 分別為

Q1 = q1 Aw1 = h1 Aw1 (Th − Tw,1 ) (1-33)

Tw,1 − Tw, 2
Qw = qw A = kA (1-34)
∆X

Q2 = q2 Aw 2 = h2 Aw 2 (Tw, 2 − Tc ) (1-35)

在穩定狀態下熱傳量是平衡的,故

Q1 = Qw = Q2 = Q (1-36)

改寫式1-36如下:

Q = h1 Aw1 (Th − Tw,1 ) ⇒


Q
= Th − Tw,1 (1-37)
h1 Aw1

Q = kA
(Tw,1 − Tw,2 ) ⇒ Q
= Tw,1 − Tw, 2 (1-38)
∆X kA
∆X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4 熱交換器設計(І)

Q = h2 Aw 2 (Tw, 2 − Tc ) ⇒
Q
= Tw, 2 − Tc (1-39)
h2 Aw 2

將式1-37、式1-38與式1-39加總可得

⎛ ⎞
⎜ 1 1 1 ⎟
⎜ + + ⎟Q = Th − Tc (1-40)
⎜ h1 Aw1 kA h2 Aw 2 ⎟
⎜ ⎟
⎝ ∆X ⎠

1
∴Q = (Th − Tc ) (1-41)
⎛ ⎞
⎜ 1 1 1 ⎟
⎜ + + ⎟
⎜ h1 Aw1 kA h2 Aw 2 ⎟
⎜ ⎟
⎝ 4444
1 ∆2
X 4444 3⎠
UA

其中 U一般習稱為總熱傳係數,A為參考面積

1 1 ∆X 1
∴ = + + (1-42)
UA h1 Aw1 kA h2 Aw 2

式1-42告訴讀者一些很重要的訊息如下:
(1)串聯的熱阻抗,如同電阻的串聯型式是可以直接加總而得,即

1 1 ∆X 1
∴ = + +
UA
{ 1 h1 Aw1 kA
{ h Aw 2
總阻抗
23 管壁阻抗 1223
熱側阻抗 冷側阻抗

R = R1+Rw+R2 (1-43)

(2)從式1-43,讀者可初步估算熱阻抗 R 1 、R w 與 R 2 的大小,再決定應
採取怎樣的步驟來改善熱交換器性能。

有關熱阻抗的定義,也有一些採用「分離面積」的定義,即將式1-42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25

乘上參考面積A:

1 A ∆X A
∴ = + + (1-44)
U
{ h1 Aw1 {k h Aw 2
總阻抗
123 管壁阻抗 1223
熱側阻抗 冷側阻抗

即 r = r1 + rw + r2 (1-45)

若參考面積 A = Aw1 = Aw2 (例如平板)

1 1 ∆X 1
則 = + + (1-46)
U h1 k h2

例1-3-1:一殼管式冷凝器,管外殼側為R-22冷媒,管內為冷卻水,h 1 為水
側熱傳係數,其值約為 4000W/m 2 ⋅K,h 2 為R-22平滑管之冷凝熱傳係數約
為 2000 W/m 2 ⋅K,銅管 k 值為386W/m⋅K,管壁厚度約為1.5 mm,現在,
如果要採用熱傳增強管來改善該殼管式熱交換器的性能,則熱傳管該如何
選擇 ?(管內增強?管外增強或管內外都增強?)
1-3-1 解:
由於是平滑管,管內的面積與管外的面積相差不多,故A w1 ≈ A w2 ,故
以管壁外表面積 A 做為參考面積,故:
1 1 ∆X 1
≈ + +
U h1 k h2

1 0.0015 1
= + +
4000 386 2000
= 01
.4 3 + 01
000255
24 4243 + 01
.0000039 .0005
23
水側阻抗r1 管壁阻抗rw 冷媒側阻抗r2

可知 rw 甚小可予以忽略

1
∴ ≈ r1 + r2 = 0.00025 + 0.0005 (m2⋅K/W)
U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6 熱交換器設計(І)

因此,此時若選取管外增強管方式將比較合適(當然管內外都增強亦可
行)。

例 1-3-2 : 同 例 1-3-1 , 若 原 熱 傳 管 為 26 牙 增 強 管 , 其 熱 傳 係 數 為 20000


W/m 2 ⋅K,同樣的,如果要採用熱傳增強管來改善該殼管式熱交換器的性
能,則熱傳管應如何進一步改善 ?(管內增強?繼續加強管外或管內外都增
強?)
1-3-2 解:
1 1 0.0015 1
≈ + + ≈ 0.00025 + 0.00005 (m2⋅K/W)
U 4000 386 20000
因此,此時若要再適度的改善殼管式熱交換器的性能,應從管內側著
手,亦即選擇管內增強表面如微鰭管或是五星鋁條型式等的熱傳增強管。
解題說明
例1-3-1與1-3-2的結論:花錢要花在刀口上,要改善熱阻,應先從阻抗
大的著手,才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1-3-3 常用的管內單相熱傳係數

與摩擦係數類似,單相的熱傳係數也與流體的流動型態有關(層流或紊
流),並且由於熱邊界層發展的影響,熱傳係數也會隨著流動方向而遞減(尤
其層流流動下時更為明顯),本章節的目的並不在於要完整的去交待對流熱
傳的相關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 Mills (1995)一書。
同樣於摩擦係數 f,通常我們也將熱傳係數以無因次化的方式來表現,
最常用到的無因次熱傳係數為紐塞數(Nusselt number,簡寫為Nu),其定義
如下:

hL
Nu = (1-47)
k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27

其中 L 為特徵參考長度,而 k 為工作流體之熱傳導係數,請特別注意
式1-47中的特徵長度的使用,不同的研究可能會採用不同的特徵長度,例
如密集式熱交換器中,有的研究會採用水力直徑,而有的研究會使用固定
幾何尺寸(如管外徑);因此當讀者在應用相關方程式計算熱傳係數 h 時,
請務必正確使用原本的特徵長度。

(a)速度邊界層發展示意圖

(b)溫度邊界層發展示意圖

圖1-12 速度與溫度邊界層於管內發展示意圖

下面則提供一些常用的熱傳係數方程式供讀者參考(適用於圓管),由
於熱傳係數與流體流動型態有關,因此這些方程式又分為層流與紊流兩方
面來說明,在層流流動方面,熱傳係數受邊界狀態的影響甚大,因此在層
流流動下,使用者應針對邊界條件判斷方程式是否適用,如圖1-12(b)所示
(以加熱為例)。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28 熱交換器設計(І)

假設進口流體為均勻分佈(T = T in ),當流體流入管內,由於管壁溫度高
於入口溫度,因此流體的溫度會逐漸上升,可想而知,愈靠近管壁處的流
體溫度會愈接近管壁溫度,而隨著加熱長度的增加,流體沿著加熱面的溫
度分佈發展亦逐漸變化,所以可以想見的,在層流流動下,熱傳係數亦與
進口之長度有關,當流體流動型態為紊流時,邊界狀態與進口長度的效應
亦相對應的減少,所以一般紊流流動的經驗方程式中多不見邊界條件的影
響。下列則介紹一些常用的方程式供讀者參考:

表1-6 直管熱傳係數之方程式
編號 方程式 適用範圍說明
1. Nu T = 3.66 d
等壁溫邊界條件且 Pe ⋅ > 1000
L
2. d 0.8 d
0.19( Pe ⋅ ) 等壁溫邊界條件且 0.1 < Pe ⋅ < 10 4
NuT = 3.66 + L L
d 0.467
1 + 0.117( Pe ⋅ )
L
3. Nu H = 4.36 等熱通量邊界條件且為完全發展
4. d
1 等熱通量邊界條件
Nu H = 1.953( Pe ⋅ ) 3
L
其中 Pe 為 Pelect 數 ≡ Re⋅Pr,Pr 為 Prandtl number ≡ ν / α

1-3-3-1 直管內單相熱傳係數

表1-6為層流流動下,不同邊界狀態條件下的熱傳方程式,其中下標 T
表示等溫條件,而 H 表示等熱通量條件,請注意這些方程式所使用的特徵
長度為管內徑d i ,以層流流動而言,熱傳係數與邊界條件及形狀有關,表
1-7 為 各 種 形 狀 與 邊 界 條 件 下 完 全 發 展 條 件 下 的 熱 傳 係 數 與 摩 擦 數 的 關
係,其中下標H1代表流動方向為等熱通量但截面周圍為等溫條件,而下標
H2代表流動方向與截面周圍均為等熱通量的邊界條件。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29

表1-7 各種形狀與邊界條件下完全發展條件下的熱傳係數與摩擦數的關係
Geometry (L/D h > 100) Nu T Nu H1 Nu H2 f⋅Re

3.657 4.364 4.364 64.00

3.34 4.002 3.682 60.22

2b 2b 3
60° = 2.47 3.111 1.892 53.33
2a 2
2a

2b 2b
=1 2.976 3.608 3.091 56.91
2a
2a

2b 2b 1
= 3.391 4.123 3.017 62.20
2a 2
2a
2b 2b 1
= 3.66 5.099 4.35 74.8
2a 2a 4
2b 2b 1
= 5.597 6.490 2.904 82.34
2a 2a 8
2b
2b =0 7.541 8.235 8.235 96.00
2a
b
=0 4.861 5.385 -- 96.00
a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30 熱交換器設計(І)

From Shah, R. K. and Bhatti, M. S. (1987) In Handbook of Single-Phas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pp. 3.1-3.137.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請讀者注意,這些方程式適用於工作流體特性較不受溫度影響,若流
體特性(例如黏度)受溫度變化影響甚大時,流體本身的速度分佈則有所不
同,如圖1-13所示,等溫條件下的流速分佈為曲線(a);當溫度上升時,流
體黏性變小,所以靠近壁面的速度會變快(曲線b),相反的,若流體將熱傳
至外界降溫時,靠近壁面的流體速度會下降(曲線c),但中心的速度反而會
變快。流體速度分佈的變化當然也會影響熱傳係數,因此若要考慮溫度效
µb 0.14
應的影響,則可將表1-6的方程式乘上一個修正係數 ( ) ,其中 µ b 為流
µw
體中心溫度的黏度(viscosity), µ w 為壁面溫度下的流體黏度。

圖1-13 流體黏度對溫度分佈的影響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31

同樣的,當流體流動為紊流時,一些常用的方程式如表1-8,表中的方
程式(1)為知名的 Dittus and Boleter correlation,使用的相當廣泛,不過
Kakaç 等人曾做過相當深入的比較後發現該方程式預測氣體時偏高,預測
較高Pr數的流體時又偏低。Kays and Crawford (1993) 因此建議少用該方程
式。表中的公式 (2) 為 Gnielinski方程式,係一半經驗方程式,由熱傳與動
量類比 (Heat-Momentum analogy)而來,其基本式子係依據壓降與熱傳有
關推導而來,再佐以實驗數據調整經驗常數;因此,適用範圍與精度都相
當的高,筆者亦建議讀者使用表1-8中(2)的Gnielinski方程式,表中編號3~12
方程式比較適合氣體。

表1-8 單相常用熱傳方程式
編號 方程式 適用範圍說明
1. 0.8 0.4
Nu = 0.023Re Pr (被加熱的流體) Re > 10 4,Dittus-Boelter
Nu = 0.023 Re 0.8 Pr 0.3 (被冷卻的流體) 方程式
2. ⎛ f ⎞(Re− 1000 ) Pr 2300 < Re < 10 5
⎜ 2⎟ Gnielinski 方程式
Nu = ⎝ ⎠
1.07 + 12.7 f Pr 2 3 − 1
2
( )
f = (1.58 ln Re− 3.28)
−2

3. Nu = 0.022 Re 0.8 Pr 0.5 適用氣體且 Re > 5000


4. n 30 < L/d < 120,
⎛T ⎞ 7×10 3 < Re b < 3×10 5
Nu b = 0.023 Re b0.8 Prb0.4 ⎜⎜ w ⎟⎟
⎝ Tb ⎠ 0.46 < T w /T b < 3.5
適用空氣
Tw Tb <1, n = 0 (冷卻)
Tw Tb <1, n = −0.55(加熱)
5. −0.5 29 < L/d < 72,
⎛T ⎞
Nu b = 0.022 Re b0.8 Prb0.4 ⎜⎜ w ⎟⎟ 1.24×10 5 <Re b <4.35×10 5
⎝ Tb ⎠ 1.1 < T w /T b < 1.73
6. n 1.2< T w /T b < 2.2,
⎛T ⎞ 4×10 3 < Re b < 6×10 4 ,
Nub = 0.023 Re 0.8
b Pr ⎜⎜ w ⎟⎟
b
0.4

⎝ Tb ⎠ L/d > 60,適用空氣、氦


氣與二氧化碳
n = −0.4 (空氣), n = −0.185 (氦氣),
n = −0.27 (二氧化碳)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32 熱交換器設計(І)

表1-8 單相常用熱傳方程式(續)
編號 方程式 適用範圍說明
7. −0.5 L/d > 30,
⎛T ⎞
Nub = 0.021 Re 0b.8 Prb0.4 ⎜⎜ w ⎟⎟ < T w /T b <2.5,
⎝ Tb ⎠ 1.5×10 4 < Re b <
−0.5 2.33×10 5,L/d >5, Local
⎛T ⎞ ⎡ ⎛ L ⎞ −0.7 ⎤ values,適用空氣、氦氣
Nub = 0.021Reb0.8 Prb0.4 ⎜⎜ w ⎟⎟ × ⎢1 + ⎜ ⎟ ⎥
⎝ Tb ⎠ ⎢⎣ ⎝ d ⎠ ⎥⎦ 與氮氣
8. −0.7 L/d > 40,
⎛T ⎞
Nub = 0.024 Re b0.8 Prb0.4 ⎜⎜ w ⎟⎟ 1.24 < T w /T b < 7.54,
⎝ Tb ⎠ 1.83×10 4 < Re b <2.8×10 5
性質估算以管壁溫度為
Nub = 0.023 Re 0b.8 Prb0.4
準,
L/d >24 , 144 ≥ Pr b ≥ 1.2
⎛T ⎞
−0.7
⎡ 0.7
⎛ L ⎞ ⎛ Tw ⎞
0.7
⎤ 適用氮氣
Nub = 0.024Reb0.8 Prb0.4 ⎜⎜ w ⎟⎟ × ⎢1 + ⎜ ⎟ ⎜⎜ ⎟⎟ ⎥
⎝ Tb ⎠ ⎢⎣ ⎝ d ⎠ ⎝ Tb ⎠ ⎥⎦

9. n 80 < L/d < 100,


⎛T ⎞ 1.3×10 4 < Re b < 3×10 5
Nub = 0.021 Re b0.8 Prb0.4 ⎜⎜ w ⎟⎟
⎝ Tb ⎠ 1 < T w /T b < 6
適用氮氣
⎛ T ⎞
n = −⎜⎜ 0.91 log w + 0.205 ⎟⎟
⎝ Tb ⎠
10. Nub = 5 + 0.012 Re 0f.83 (Prw + 0.29 ) 0.6 < Pr b < .9 ,適用氣體

11. 0.45
⎡ ⎛ d ⎞2 3 ⎤ 0.5 < Pr b < 1.5 ( 加熱條
( ) ⎛T ⎞
Nub = 0.0214 Reb0.8 − 100 Prb0.4 ⎜⎜ b ⎟⎟ × ⎢1 + ⎜ ⎟ ⎥ 件 )
⎝ Tw ⎠ ⎢⎣ ⎝ L ⎠ ⎥⎦ 1.5 < Pr b <500 ,兩式均
⎡ ⎛ d ⎞ 2 3 ⎤ 適用空氣、氦氣與二氧化
0.4

( ) ⎛T ⎞
Nub = 0.012 Reb0.87 − 280 Pr0.4 ⎜⎜ b ⎟⎟ × ⎢1 + ⎜ ⎟ ⎥ 碳
⎝ Tw ⎠ ⎢⎣ ⎝ L ⎠ ⎥⎦
12. −10.29 + 0.0019 L d 10 4 < Re b <10 5 ,
⎛T ⎞
Nub = 0.022 Re 0.8
b Pr ⎜⎜ w ⎟⎟
b
0.4 18< L/d <316 ,適用空氣
⎝ Tb ⎠ 與氦氣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33

例1-3-3:如下圖所示,水量 30 L/min 流進一長為 10 公尺的水平直管中,管


內直徑為 2 cm ,假設水入口溫度為 T in = 20 °C ,出口溫度為 T out = 80 °C ,
試估算管內側的熱傳係數,水進口的性質如下: ( µin = 0.001002 N⋅s/m 2 ,
kin = 0.603 W/m⋅K , ρin = 998.2 kg/m 3 , Pr in = 6.95)

1-3-3 解:
在這個題目中由於水的進出口溫度變化甚大,因此必須考慮溫度變化
所造成的物性變化,由於水進出口的平均溫度為 (20 + 80) /2 = 50 °C ,水
50°C 的物性如下:
µ b = 0.000547 N⋅s/m 2 , k b = 0.643 W/m⋅K , Pr b = 3.56
d i = 2 cm = 0.02 m
m& = 30 L / min× ρ in = 30 L × 998.2 kg/m 3
60s
= 0.0005 m 3 / s × 998.2 kg/m 3 = 0.4991 kg/s
π π
管內的截面積 Ac = d i2 =
(0.02) 2 = 0.000314 m 2
4 4
∴ G = m& / Ac = 0.4991 / 0.000314 = 1589.5 kg/m 2 ⋅ s
∴ 雷諾數為
G × d i 1589.5 × 0.02
Re b = = = 58116.6 > 2300 ⇒ 紊流流動!
µb 0.000547
依表 1-8 中的 Gnielinski 方程式
f b = (1.58 ln Re b − 3.28)
−2
= 0.005063
⎛ 0.005063 ⎞
⎛ f ⎞(Re − 1000 ) Pr
⎜ 2⎟ b ⎜ ⎟(58116.6 − 1000 ) × 3.56
⎝ ⎠ b
⎝ 2 ⎠
Nub = = = 268.0
1.07 + 12.7
f
2
23
(
Prb − 1 )
1.07 + 12.7
0.005063
2
( 23
3.56 − 1 )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34 熱交換器設計(І)

kb × Nub 0.643 × 268


hb = = = 8616.2 W/m 2 ⋅ K
di 0.02
若是以 Dittus-Boelter 方程式 ( 表 1-8 的第一個方程式 ) 來計算:
Nub = 0.023 Re b0.8 Prb0.4 = 0.23 × 58116.80.8 × 3.56 0.4 = 247.6
可知其結果約較 Gnielinski 方程式的計算結果低 5% 左右。

衍生問題: 如果本例使用水的進口條件來計算,其差異如何?
∴ 雷諾數為
G × d i 1589.5 × 0.02
Re b = = = 31726.5 > 2300 ⇒ 紊流流動!
µb 0.001002
若是以 Dittus-Boelter 方程式來速算:
Nub = 0.023 Re b0.8 Prb0.4 = 0.23 × 31726.50.8 × 6.950.4 = 199.4
此一計算值比原先的 Dittus-Boelter 計算結果低了 將近 20%,這個結果
告訴讀者正確的掌握流體物性是非常重要的!

1-3-3-2 彎管與渦管的熱傳計算

表 1-9 為一些常用的彎管與渦管的熱傳計算方程式,彎管及渦管方程
式主要引用來自 Kakaç and Liu (1998) 的書籍。如果讀者英文不錯的話,
Kakaç and Liu (1998) 的書可說是一本相當合適的教科書,該書並已於
2002 年再版。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35

表 1-9 彎管與渦管的熱傳經驗式
編號 方程式 適用範圍說明
1. ⎡⎛
1 3 彎管等壁溫邊界條件,層
⎛ De ⎞ 2 ⎤⎥
3 3

⎢ 4.343 ⎞ 流
NuT = ⎜⎜ 3.657 + ⎟ + 1.158⎜⎜ ⎟⎟
⎢⎝ x1 ⎟⎠ ⎝ 2 ⎠ ⎦
x ⎥

2
⎛ 957 ⎞ 0.477
x1 = ⎜1.0 + 2 ⎟ , x 2 = 1 .0 +
⎝ De Pr ⎠ Pr
2. ⎡⎛
13 彎管等熱通量邊界條件,層
⎛ De ⎞ 2 ⎤⎥
3 3

⎢ 4.636 ⎞ 流
Nu H = ⎜⎜ 4.364 + ⎟ + 1.816⎜⎜ ⎟
⎢⎝ x3 ⎟⎠ ⎝ x4 ⎟⎠ ⎥
⎣ ⎦
2
⎛ 1342 ⎞ 1.15
x3 = ⎜1.0 + 2 ⎟ , x4 = 1.0 +
⎝ De Pr ⎠ Pr
3. ⎛ 1.8 ⎞ 0.7 渦管等壁溫邊界條件,
NuT = ⎜⎜1.98 + ⎟Gz
⎟ 9 < Gz < 1000, 80 < Re <
⎝ Rave ⎠
6000, 20 < Pr < 100
Gz : Graetz number = (πD/4x)⋅Re ⋅Pr
R ave : 由 於 渦 管 的 R 隨 圈 數 增 加 而 變 ,
R ave 為所有圈數的平均值
4. Nuc ⎛ r ⎞⎛ r ⎞
0.8 渦管紊流。其中 Nu c 為彎
= 1.0 + 3.6⎜1.0 − ⎟⎜ ⎟ 管的 Nusselt number,Nu s
Nu s ⎝ R ⎠⎝ R ⎠
為直管的 Nusselt number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36 熱交換器設計(І)

1-4 結語

本章節的內容乃以一工程師的眼光來瞭解一些經常遇到的流力熱傳方
程式的計算與應用,目的在教導讀者正確的使用這些方程式,以為將來深
入的課題奠基,本章節的傳熱管基本上都以平滑管為主,在很多應用上,
熱傳增強管的使用也相當普遍,這一部分的資料將會在稍後的章節中作進
一步的介紹。

主要參考資料
ASHRAE Handbook, Fundamentals, 1997. ASHRAE.
Hewitt G.F., Shires G.L., Boll, T.R., 1994. Process Heat Transfer . CRC press.
Holman, J.P., 1990. Heat Transfer . 7 th ed., McGraw-Hill, New York.
Idelchik, I.E. 1994. Handbook of Hydraulic Resistance . 3 rd ed., CRC Press.
Ito, H. 1959. Friction factors for turbulent flow in curved pipe. J. Basic Engng.
81:123-134.
Kakaç, S., Liu H., 1998. Heat Exchangers . CRC Press Ltd. ( 本書已於 2002 年再版 )
Kays, W.M., Crawford 1993. Convective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3 rd ed.,
McGraw-Hill.
Manlapaz, R.L., Churchill, S.W. 1981. Fully developed laminar convection from a
helical coil. Chem. Engng. Commun. 9:185-200.
McQuiston, F.C., Parker J.D., 1994.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nalysis and Design . 4 rd ed., John Wiley & Sons.
Mills, A.F., 1995.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IRWIN.
Mills, A.F., 1995. Basic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IRWIN.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Chapter 1 基本熱傳與流力簡介 37

Rohsenow, W.M., Hartnett, J.P., Cho Y.I., 1998. Handbook of Heat Transfer . 3 rd ed.
McGraw-Hill.
Kakaç S., Shah, R. K., Augn, W., ed. 1987. Handbook of Single-Phas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 Wiley, New York.
Srinivasan, P.S., Nandapurkar, S.S., Holland, F.A. 1970. Friction for coils. Trans.
Inst. Chem. Engng. 48:T156-T161.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本試閱檔為五南所有。如欲購買此書,請至五南網站 www.wunan.com.tw
或來電(02)2705-5066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