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3

Tugasan 1 :辨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美学特质。

《旧唐书·韩愈传》记载:“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摒除,作《进学
解》以自喻。”,显然,《进学解》是一篇韩愈自我嘲解其坎坷仕途的篇章。当时韩
愈任职方员外郎,因要求复查华阴县柳涧的贪污案,后被降职,再入太学为国子博士。
在那时期,韩愈便怀着不遇时之态,以《进学解》自鸣不平。

韩愈在《进学解》以三个思想内容含蓄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情感。首先,作者
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进学主张。韩愈劝勉学生在业务
方面要“精”,在德行方面要“成”,而达到“精”和“成”的唯一方法就是“勤”
和“思”。所谓“勤”,即分成两个程度,第一要做到的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第二则是“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作者说明球星
要夜以继日,日积月累,持续不断地学习。作者在学习方法上以“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阐明了多读博学的学习态度,也主张在研读
古人文章时要“沉浸醲郁,含英咀华”,在写作文章时要“闳其中”而“肆其外”,
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从韩愈的言论可以得知,只要品学兼优,必能有所作为,
但是从第二自然段却可以得知,韩愈所言与所行相符,却无法在官场上得到重视。

其二,韩愈认为如果苟且随便,不遵从儒家思想,那么德行就会毁坏。他独尊儒
术,抵制异端邪说,也排斥佛家和道家学说,做到“寻坠绪之茫茫”,既是恢复儒家
正统的态度和行为。在全国弥漫佛家和道家的风气下,韩愈等人决心“回狂澜于既
倒”,把已经倾泻出去的污水再收拢回来,重振儒家精神和经典伦理的形式来挽救社
会危机。儒家倡导仁义,取生取义,“政者正也”。意思是既要培养一种良好社会风
气和人类健康的精神生活。这与道家的“无为”和佛家的“唯心主义”是意图相悖的。
其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传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韩愈
在巩固儒家地位做出的努力,不仅在于补苴罅漏,也体现于其言行举止与儒家所提倡
的高尚品德符合,但是,韩愈却在官场失意(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家境贫
困(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因此,韩愈借《进学解》宣泄怀才不遇的悲愤。

第三,在教学方面,作者在第三段落提出了先秦儒家学者一贯主张的“因材施教”
的原则。文章里作者引用各种木材的不同作为比喻,来说明人的才能各有不同。他认
为只要教育者能因其材而教之,必能造就各种有用的人才。然而,在作者所处的情况,
君主并不重视人才。第三段落表面上显示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态度,实际上是嘲讽君主
不慎选人才。

《进学解》的文章也展现出不同的表现手法。首先是文章里的反话正说,其暗讽
基调使作者的牢骚不平更加强烈,如“无患有司之不公”,表面上赞颂政策公正,实
际上却是讽刺司法不公。在结构上,《进学解》借鉴了东方朔《答客难》及扬雄《解
嘲》以答辩形式抒发怀才不遇的表现手法。《进学解》运用了师生问答对话的形式,
从作者正面提出立论,转入学生从作者学业勤勉、劳心于儒、文章闲肆、为人完美却
官场失意的辩驳问难,最后以作者的对答收尾,通篇使用自我嘲解的方式发泄对君主
压抑人才的气愤。文章中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
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文章中的三段,作者都是利用反语刻画出自己的行
为与所得到的结果相违背的状况,既是生动描绘作者才德兼优却官场失意的悲催状态。

第二,《进学解》中的辞采丰富,音节铿锵,对偶工切,最重要的是骈散杂糅。
骈文的特点是语句精炼和生动鲜明,而《进学解》文中大量运用排偶的句子来进行铺
叙,如:“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儒,可谓劳矣;先生之议,可谓闳而肆于外
矣;先生之为人,可谓成矣”,前两句是对偶,后两句却是散句,以学生提问中的排
偶句式突出作者为人德行之高尚,进而与作者怀才不遇的境遇形成强烈对比。在音节
方 面 , 《 进 学 解》 音 律 协 调 , 特别 是 押 韵 的 运 用 , 如 第 一 段 中
“张”“良”“光”“扬”押韵,接下来变“精”“明”“成”“公”押韵;第三段
还有韵中套韵的现象,如兩个比喻和一个正面意思连在一起表达时,每小句子“匠氏
之工”“医师之良”“宰相之方”,这“工”古音读 gang,故“工、良、方”也押韵。
因全文多次转韵,音节显得回环铿锵,有利于把文章中磊落不平的感情表现得更加回
肠荡气。辞藻丰富则体现于语言的锤炼。在不到八百字的《进学解》当中,韩愈竟为
后人留下了二十多个成语和格言,有些是直接被后人使用(业精于勤、形成于思、同
工异曲),也有些是经过后人浓缩提炼而成的(提要钩玄、焚膏继晷),更有少数是
韩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语(跋前踬后、各得其宜),韩愈所创造的词语微言大
义,成功以精简的字词把不平的悲愤情感表达得淋淋尽致。

《进学解》的主旨更倾向作者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要在学业和德行方面取
得进步,并反复强调学子要埋头进修德业,不必害怕今后遇到的上头不清名或不公正,
从而委婉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不得意的牢骚,而不是单纯的表达自
己的进学主张。文章表面上看是探讨进修学习,增进学问和品德修养的方法,而实际
上却通过委婉曲折的叙述方式、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自己仕途失意的不满。试想想如果
韩愈真的对朝廷用人如此感佩拥戴,那他又何必用反语正说的方式来写《进学解》?
他又何必借学生之口而自我标榜呢?在第三段他又何必为何如此委屈自责呢?再联系
韩愈过去一生的仕途坎坷,不受重用,在公务上即得不到别人的信任;私交上也得不
到朋友帮助;家庭上更不能保证妻儿无饥无寒。然而,作者却在第三段的答辩很自然
地以“大木为桷,细木为杗,豨苓引年,昌阳见弃”讽刺君主用人制度的不合理,此
句表面上是说作者被安置在相宜的工作岗位,实际上是抨击君主贤愚不分,不看重人
才的社会现象。

最后来到美学价值的部分,我认为此作品的美学价值体现于学习和德行双修的主
张。《进学解》虽然说是一篇韩愈抒发牢骚不平和进行讽刺嘲弄的作品,但是《进学
解》很正面地启示强调了“业”与“行”双修的主张。因为作品一开始就说出“业精
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进学主张。这一个思想至今依然流传着,并仍
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联系到现今教育,文章表示学生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不止需要
学习知识,也要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因为学业和德行是两者不能被分割的,必须结
合在一起。反观学校里的老师的职责是双重的,因为他们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
教育引导学生如何做人,才能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合格,更好的人。不仅如此,韩愈主
张“文以明道”,提倡古文运动,虽极力反对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的,但他对骈文、
包括辞赋的某些技巧吸收并改造,使文章更具有美学和文学价值。

《进学解》是韩愈含而不露鸣不平以推崇进学和修养德行的传世名作,至今仍受
后世文人的推崇,以此为人生标榜。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