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11

・30 ・

      史  学  月  刊             2007 年   第 9 期

汉代限田制说
李 恒 全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历史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13)

[ 关键词 ] 汉代 ; 限田制 ; 张家山汉简


[ 摘  要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户律》
之受田宅律文 ,其实施对象是汉初军队系统的复员人员 ,而非
全国人民 ,是“法以有功劳行田宅”精神的具体体现 。此土地授予前属于国有 , 授予后即归被授者私有 。
“授田”
与“授田制”
是不同的概念 , 汉代虽然存在授田的现象 , 但并不存在战国授田制那种形式的土地制
度 。军功授田 、
民户自有的土地以及买卖而来的土地是汉初名田的三个来源 。汉初 ,国家一方面承认民户
对土地的所有权 ,同时对土地的转让 、
买卖和继承予以一定的限制 , 其方法是不同等级规定不同的数量限
额 ,目的是维护既存的等级制度和抑制土地兼并 。因此 ,汉代名田制是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限田制 。
[ 中图分类号 ] K234 ; K877.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58320214 ( 2007) 0920030212

Limiting Farmland System in Han Dynasty


L I Heng2quan
( I nstit ute of History Research , J i angsu A S S , N anj i n g 210013 , J i angsu , Chi na)

Keywords : Han Dynasty ; limiting farmland system ; Zhang Jia Shan Bamboo Slip s of Han Dynasty
Abstract : The laws abo ut giving farmland and ho use f rom Second2 Year Laws , on Zhang Jia Shan Bamboo Slip s of Han
Dynasty , in fact was only valid to the retired soldiers in Han Dynasty , not to t he people of t he whole co unt ry. It was
based on t he spirit of“ giving t he farmland and house by awarding military achievement ”. The land given to t hem origi2
nally belo nged to t he state , after t hat it became p rivately owned.“Giving farmland”is a different co ncept f rom“giving
farmland system”. Alt ho ugh in Han Dynasty t here existed t he p henomenon of “giving farmland ”, t hat was different
f rom t he land system in t he Warring States Dynasty. The farmland given to t he soldier by his military achievement , t he
farmland people owned , and t he land for t rading were t hree so urces of t he farmland in early Han Dynasty. At t he be2
ginning of Han Dynasty , t he natio n admit s people ’s ownership to land , o n t he ot her hand limiting people ’s right to
rent o r let land for t rading p urpo ses , t he met hods adopted were to grant a different quota to different classes , to main2
tain t he existing o rder of land ownership , to p revent land annexitio n. Therefo re , Han Dynasty farmland system was
t he limiting farmland system based on p rivately owned land system.

这种观点认为 ,国有制是汉代土地所有制的唯一
一  问题的提出
形式 ,皇帝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在土地国有形
关于对汉代土地制度问题认识的传统观点 , 态下 , 封建贵族与豪强地主只握有土地占有权 ,
主要有三种 : 1. 土地私有制和国有制并存的观 而农民的土地 ,只表现出使用权 。在土地国有形
点 。这种观点主张汉代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 态之下 ,人民的财产和劳动人口是须要经国家来

与国有制同时存在 。2. 土地私有制的观点 。 “占” 的 , 因此 , 土地私有的法律观念的缺乏 , 是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 ,在汉代存在私有土地的
同时 ,国有土地的“公田”也存在 , 但“公田”在本
质上是属于地主阶级“私有”,因此汉代土地所有 ① 参见江泉 《
: 试论汉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 文史哲》
制归根结底是私有制 ②。如果抛开阶级分析和 1957 年第 9 期 ; 张世德 《西汉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
:
形式》《历史教学问题》
, 1985 年第 2 期 ; 林甘泉主编 :
土地所有制谁支配谁的问题不谈 ,只关注土地所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史》( 第一卷)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有权的层面 ,上述两种观点是可以合并的 。它们 社 1990 年版第 198 页 。
都承认私有土地和国有土地并存 , 因此 , 这两种 ② 参见王思治 《论汉代的
: “公田”及其性质》《教学与研 ,
究》1961 年第 2 期 ; 张传玺 《 : 两汉地主土地所有制的
观点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3. 土地国有制的观点 。
发展》《北京大学学报》
, 1961 年第 3 期 。
・3 1 ・

东方社会的特点 ① 。汉代土地私有制 ( 或土地私 日尔曼财产法和当代英美财产法中所存在的所谓“双


重所有权”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实际上是对所有权内容
有制与国有制并存 ) 和国有制两种观点的争论 ,
的一种分解 ,上级所有权和下级所有权 、 普通法所有权
实际是和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的 和衡平法所有权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 ,且不互相矛盾 ,
争论联系在一起的 ② 。对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 当然能够并存于同一客体上 , 正像罗马法中的自物权
与他物权能同时并存于一物之上一样 。这种双重所有
有制的形式 , 尽管说法颇多 , 但本质上也不外乎
权完全符合罗马法一物一权原则的要求 , 而不是什么
私有制 ( 或土地私有制与国有制并存 ) 和国有制 “一物多权”( 参见彭学龙 《 : 试论两大法系财产法的差
这两种观点 ③ 。这两种观点的划分 , 不是以何种 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1 年第 2 期 ; 尹
田 《论一物一权原则及其与
: “双重所有权”理论的冲
土地所有制居于主导地位 ,而是以是否承认土地
突》《中国法学》
, 2002 年第 3 期 ; 郭新京 《 : “双重所有
私有制存在 、
或者说是否承认土地国有制为唯一 权论”质疑》《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 1990 年第 6 期 ) 。
形式作为标准的 ,其争论根源在于对土地所有权 也就是说 ,双重所有权实际上仍然是一物一权 。所谓
一个物上存在“双重所有权”的观点 , 无论如何是无法
标准的不同判断 ,涉及到对经典理论 、
地租 、
土地
成立的 ( 参见孙宪忠 《中国物权法原理》
: , 法律出版社
所有权概念及其法律观念 、 土地买卖及其限制等 2004 年版第 151~152 页) 。因此 , 所谓汉代土地所有
一系列理论问题的不同解释 ,其间的不同是基本 制具有两重性的说法 ,是颇值得怀疑的 。与此相反 ,有
的学者否定所有权的存在 , 其目的是避开私有制和国
理论的不同 。汉代土地私有制 ( 或土地私有制与
有制之争论 ,也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土地作为一种财产
国有制并存) 和国有制的争论 , 是中国封建社会 形态 ,没有归属者是难以想象的 “ , 所有权是人类社会
土地私有制 ( 或土地私有制与国有制并存 ) 和国 的特征制度之一 。一个民族如果不知所有权为何物 ,
或者其制度安排中仅赋予所有权以较为次要的地位 ,
有制两种观点争论的一个缩影 , 其本质是相同
或者‘我的和你的’不过意味着‘当下你我所持有的’,
的 。至于汉代土地私有制观点内部的争论 ,即私 它必 定 不 生 活 在 我 们 这 个 世 界 中 ”( 参 见 A. M.
有土地和国有土地比例大小的争论 ,或某一具体 Honore ,’Ownership ’in Oxford Essays in J urispru2
dence ,ed. A. G. Guesl , p . 107. 转引自冉昊 《 : “相对”
田制性质的争论 ,则是对国有土地或私有土地的
的所有权》《环球法律评论》
, 2004 年第 4 期 ) 。因此 ,
数量及模式判断之差异 , 仅是一个技术性的争 我认为 ,与其因土地之权属不符合某一种所有权概念
论 ,不属于基本理论的问题 。 而否定土地所有权之存在 , 不如把所有权理解为相对
的概念更为可行 。
近年来 , 随着张家山汉简的整理出版 ④ , 对
② 有关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性质问题的争论 , 可参
汉代土地制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就目 见《历史研究》编辑部编 《中国历代土地制度问题讨论
:
前来说 ,主要有两种观点 : 1. 授田制说 。此种观 集》,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 南开大学历史系编 《中国封 :

点以朱绍侯先生为代表 ,认为《二年律令》 受田宅 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 上下) ,三联书店


1962 年版 。
律文的实施对象是全国人民 , 授田性质是国有 ③ 有的划分为两种 ,即土地私有制 ( 包括了私有制与国有
制 ,而不是土地私有制 ⑤ 。2.“名田宅”说 。杨振 制并存说) 和国有制 ( 参见杜文凯 、 马汝珩 《 : 关于中国

红先生认为 ,把商鞅以来至吕后时期的土地制度 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讨论》《中国封建社 ,


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讨论集》 下册第 713~724 页) ;
有的划分为三种 ,即土地国有制 、 私有制以及国有和私
  ① 参见侯外庐 《论中国封建制的形成及其法典化》
: 《历
, 有并行 ( 参见华山 《关于我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
:
史研究》1956 年第 8 期 。另外 ,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 汉 一些意见》) ; 有的划分为六种 ,但本质上仍然可以归结
代土地所有制具有两重性 , 即国家和土地私有者对同 为上述的分类 ( 参见古澎 《 : 我国学者对中国封建土地
一块土地具有共同所有权 。参见苏诚鉴 《: “名田宅”、 所有制形式的看法》《 ,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6 年第 6
“专地盗土”与“分田劫假”》《中国经济史研究》
, 1986 期) 。
年第 3 期 ; 杨生民 《
: 汉代土地所有制两重性诸问题试 ④ 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 : ,
探》《中国史研究》
, 1990 年第 4 期 。这种观点是对私 文物出版社 2001 年版 ,下引律文均出于此 ,仅标简号。
有制和国有制两种观点的调和 。这里所说的所有权是 ⑤ 参见朱绍侯 《吕后二年赐田宅制度试探》
: 《史学月刊》
,
罗马法意义上的所有权 ,是绝对所有权 。梅因认为 ,欧 2002 年第 12 期 。另高敏先生认为 , 汉初普遍实行授
洲封建时代概念的主要特点 , 是它承认一个双重所有 田制 ,在授田制度下又有“名田制”即以田地系于私人
权 ,即封建地主所有的高级所有权以及同时存在的佃 名下的作法 ,这种作法实施久了 ,由长期占有而来的私
农的低级财产权或地权 。参见梅因 《古代法》
: ,商务印 有性质就会逐步产生 , 私有性质的名田制逐步取代国
书馆 1984 年版第 167 页 。但所谓上级所有权和下级 有性质的授田制 。见高敏 《从张家山汉简 : 〈二年律令〉
所有权 ,都不是罗马法意义上的所有权 ,之所以将它们 看西汉前期的土地制度》《中国经济史研究》 , 2003 年
称为所有权 ,是因为它们都具有罗马法所有权的一些 第 3 期 。高敏先生的观点与朱绍侯先生在本质上是相
性质 ,而罗马物权法中又没有完全与之对应的词 ( 正像 同的 ,差别在于对“名田制”的解释 ,朱绍侯先生认为授
任何两种语言中的语素都不可能一一对应一样) 。这 田制就是名田制 ,而高敏先生认为名田制是授田制发
反映了两大法系在法律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无奈 。 展的结果 。
・32 ・

称之为授田制是不合适的 , 准确的称呼应是“名 出与上述研究者不同的结论 ,现略为陈述 。


田宅”。战国秦汉时期是一个法律尚未健全的社
二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所反映的军功授田
会 ,其物权法远未形成 , 因此当时的法律根本不
可能明示“名田宅制”的所有权性质 。也就是说 ,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受田宅律文并没有
“名田宅”既非私有制也非国有制 ①。上述观点 昭示具体的实施对象 ,然而研究者一般认为其实
在两点上是基本相同的 : 1. 授田对象具有普遍 施对象是全体人民 。这大概是认为汉初军队中
性 ,即授田面向社会大众 。2. 授田是非私有性 不存在庶民 、司寇 、
隐官等群体 。那么 ,汉初军队
质 ,即被授予者对授田没有私有权 。很明显 , 这 是否存在庶人 、 司寇 、
隐官呢 ? 为了便于说明问
两个特征与商鞅变法后的土地制度非常相似 ,因 题 ,把张家山《二年律令》 受田宅律文摘录如下 :
此 ,研究者认为 , 汉初继续实行的是商鞅变法以   关内侯九十五顷 ,大庶长九十顷 , 驷车庶长八
来的土地制度 。传统的观点认为 , 秦“令黔首自 十八顷 ,大上造八十六顷 ,少上造八十四顷 ,右更八
十二顷 ,中更八十顷 ,左更七十八顷 ,右庶长七十六
实田”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确立 。汉初继续实行商
顷 ,左庶长七十四顷 , 五大夫二十五顷 , 公乘二十
鞅变法以来土地制度的观点 ,显然修正了传统的
顷 ,公大夫九顷 ,官大夫七顷 ,大夫五顷 ,不更四顷 ,
认识 。但同时 ,研究者又承认 , 这种土地制度主
簪褭三顷 , 上造二顷 , 公士一顷半顷 , 公卒 、
士五
要是在西汉初期实行的 , 西汉中后期以后 , 或者 ( 伍) 、
庶人各一顷 , 司寇 、
隐官各五十亩 。不幸死
汉以后的王朝 , 是存在土地私有制的 。可见 , 这 者 ,令其后先择田 ,乃行其余 。它子男欲为户 ,以为
种讨论并不涉及到上文所说的土地私有制 ( 或土 其口田予之 。其已前为户而毋田宅 , 田宅不赢 , 得
地私有制与国有制并存) 和国有制之争的理论问 以赢 。宅不比 ,不得 。
题 ,也就是说 ,研究者是在汉代存在土地私有制 , 《二年律令 ・户律》
又规定 :
或者说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土地私有制这个共识   宅之大方三十步 。彻侯受百五宅 ,关内侯九十
下来讨论汉初土地制度的 ,他们并不否定汉代存 五宅 ,大庶长九十宅 ,驷车庶长十八宅 ,大上造八十
六宅 , 少上造八十四宅 , 右更八十二宅 , 中更八十
在私有土地或中国封建社会存在私有土地 ( 这实
宅 ,左更七十八宅 ,右庶长七十六宅 ,左庶长七十四
际是同一个问题) , 而只是否定西汉初期存在土
宅 ,五大夫二十五宅 , 公乘二十宅 , 公大夫九宅 , 官
地私有制 。因此 , 笔者认为 , 虽然汉初继续实行
大夫七宅 ,大夫五宅 , 不更四宅 , 簪褭三宅 , 上造二
商鞅变法以来的土地制度的观点 ,是对汉代土地 宅 ,公士一宅半宅 , 公卒 、
士五 ( 伍 ) 、
庶人一宅 , 司
制度的传统观点的修正 ,但并不涉及上文所说的 寇、
隐官半宅 。欲为户者 ,许之 。
土地私有制 ( 或土地私有制与国有制并存 ) 和国 下面 ,我们先考察一下秦汉军队的构成 , 然
有制之争的理论问题 , 而是在土地私有制 ( 或土 后再来讨论律文中的相关问题 。秦汉之际 ,军队
地私有制与国有制并存) 观点所依据的理论前提 成员的构成是复杂的 。 《军爵律》规定 “
: 隶臣斩
下展开的 ,是土地私有制 ( 或土地私有制与国有 首为公士 ,谒归公士而免故妻隶妾一人者 ,许之 ,
制并存 ) 观点的内部的争论 , 是技术性的问题 。 免以为庶人 。 ”[ 1 ]
(p93)
意思是隶臣斩获敌首应授爵
这一点也将是本文进行讨论的基础 。 为公士 , 而请求退还公士的爵 , 用来赎免现在为
认为汉初继续实行商鞅变法以来的土地制 隶妾的妻一人 , 可以允许 , 所赎的都免为庶人 。
度的观点 ,其根据源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的 《文献通考》 卷一四九《兵考一》 引山斋易氏之说 :
有关律文 ,目前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已形成 “始皇既并天下 ……先发弛刑之类 , 次发贾人之
共识 。但仔细想一想 , 却仍然有诸多疑问 : 在战 类 ,次发治狱不直者之类 ,次以隐官刑徒者 ,次以
国授田制已经实行相当长时间以后 ,在秦王朝宣 尝有市籍者 , 又其次则大 父母 、 父 母尝有 市籍
布“令黔首自实田”以后 ,汉初能够将民户手中土 者。 ”为了阻挡反秦义军进攻 , 秦二世“令少府章
地收回再重新分配吗 ? 我们又是根据什么理由 邯免 骊 山 徒 、人 奴 产 子 , 悉 发 以 击 楚 军 , 大 败
确定授田的对象是全体人民呢 ? 如果说受田者 之”[ 2 ] 。汉高帝十一年 , 英布叛乱时 “
(p1790)
, 赦天
对土地没有所有权 ,为什么授予的土地又可以转 下死罪以下 ,皆令从军” [ 2 ] (p73)
。汉高帝二年 “萧
,
让、
继承和买卖呢 ? 国家对土地继承 、 买卖的干
预是国家主权的体现 ,还是土地所有者权利的体 ① 参见杨振红 《秦汉
: “名田宅制”说》《中国史研究》
, 2003
现呢 ? 带着这些疑问 ,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 , 得 年第 3 期 。
・3 3 ・

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师古曰 “ : 傅 ,著 他们有的是役徒 ,即缺乏独立生产手段或破了产


(p55~72)
也 。言著名籍 , 给公家徭役也 。”[ 2 ] (p37)
这里包括 的平民 [ 6 ] 。有的是刑徒 , 如《军爵律》“
: 工
庶人 、刑徒 、
亡人 、贾人等各种身份 。 隶臣斩首及人为斩首以免者 , 皆令为工 。
”[ 1 ]
(p93)

军功爵者 、庶人 、士伍 、


刑徒是秦汉人特定的 工隶臣就是作工匠活的隶臣 。汉初军队中存在
等级身份 , 在社会上是哪种等级身份 , 到军队中 后勤服务人员 , 是不必怀疑的 , 这是军队内部具
仍然是哪种身份 。如当时社会上存在着的士伍 体分工的必然要求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
记载 ,
等级 ,在入伍后 , 其等级身份仍然是士伍 。秦律 鲁法“白徒者 , 当今隶臣妾 ; 倡 , 当城旦 。
”说明春
《封诊式 ・夺首》:“某里士五 ( 伍 ) 甲 、 公士郑才 秋时白徒是刑徒 。在战国以后的文献中 ,白徒的
( 在) 某里曰丙共诣斩首一 , 各告曰 ‘ : 甲、
丙战刑 含义发 生了 变化 , 且 多与军 队 或 作 战 有 关 [ 7 ] 。
( 邢) 丘城 , 此甲 、
丙得首也 , 甲 、
丙相与争 , 来诣 《吕氏春秋 ・决胜》
“厮与白徒”, 注 “
: 厮役与众 ,
之。’
”[ 1 ] 这是士伍甲与公士丙为一个首级而
(p257)
白衣之徒 。
”[ 8 ] 《汉书》
卷五一《邹阳传》“
: 今吴
(p81)

争功的事例 。秦简在叙述这件事时 ,提到的是他 楚之王练诸侯之兵 ,驱白徒之众 ,西与天子争衡 ,


们的等级身份 , 而不是具体职务 。同样道理 , 军 济北独底节坚守不下 。
”师古注曰 “
: 白徒 ,言素非
功爵者 、 庶人 、
刑徒在社会上是什么身份 ,在军队 军旅之人 ,若今言白丁矣 。
”因此 , 李学勤先生认
中应具有同样的身份 。汉代军人的等级身份与 为 ,白徒系指军中未经训练和装备的徒兵 [ 9 ] 。秦
其在军队中的职务虽有联系 ,但并不是一一对应 汉时 ,白徒已不是指刑徒 , 只 表示 地位低 贱的
关系 。商鞅变法时 ,官与爵挂钩 ,关系密切 ; 至汉 人 [ 7 ] 。他们既非刑徒 , 也非奴隶 , 只能是无爵平
代 ,官 、 爵逐渐分离 , 爵为功而设 , 官以才能担 民中的下层 , 相当于战国军队中的徒役 , 其职责
任 。秦汉正规军队的建制是 : 将军 —校尉 —部
[3 ]
就是从事各种后勤事务 。秦汉时期的谪民 ,包括
( 司马) —曲 ( 千人 ) —队 ( 队率 ) —伍 ( 伍人 ) —士 有罪隶 、
刑徒 、
亡命 、
赘婿等 , 其相当数量担负着
兵 。另外 , 还有司空 、
军正 、军监 、
军史 、
军武库 修筑城垣等边防工程建设的繁重任务[ 10 ] (p198) 。
令、从事中郎 、 军市令 、 诸曹掾史等职务 ①。
主簿 、 他们也是军队中的后勤服务人员 。总体上说 ,后
在汉初 , 等级身份象征着更为可靠的政治地位 , 勤服务人员地位低下 ,他们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
是获得利益的依据 , 而职务是不稳定的 , 是临时 军人 ,却是军队固有的组成部分 。
性的 。这也是《二年律令》授予田宅为什么根据 转输是军事后勤的重要内容之一 。秦汉时
的是爵位身份而不是职务的原因 。 期 ,战争规模大 ,粮草 、
军器等各种军用物资需要
要之 ,秦汉军队存在庶人 ,也存在包括司寇 、 不断补给 , 当时转输任务十分繁重 , 这仅靠军中
隐官在内的刑徒 。此外 , 从文献资料看 , 秦汉军 后勤服务人员是无法完成的 , 因此 , 政府往往征
队中有一些有军功爵者 , 因违犯军法 , 被免为庶 调临时性的服役人员参与转输 。临时性的服役
人 ,甚至沦为罪犯的情况 。如《史记 ・李将军列 人员有的是刑徒 , 有的则是“更卒”[ 10 ]
(p318~323)

传》载“ :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 ,广行取胡儿弓 ,射
如湖南湘西里耶秦简标号 J l [ 16 ]5 , 正面有 “
: 廿
杀追骑 ,以故得脱 。于是至汉 , 汉下广吏 。吏当
七年二月丙子朔庚寅 , 洞庭守礼谓县啬夫 、 卒史
广所失亡多 ,为虏所生得 ,当斩 ,赎为庶人 。 ”公孙
嘉、
叚 ( 假) 卒史穀 、
属尉 : 令曰 ‘
: 传送委输 , 必先
敖“为骑将军 , 出代 , 亡卒七千人 , 当斩 , 赎为庶
悉行城旦舂 、 隶臣妾 、居赀赎责 ( 债) 。急事不可
人”[ 4 ] (p2942) 。上孙家寨有关军法的简文载 “
: 将长
留 ,乃兴繇 ( 徭) 。
’今洞庭兵输内史及巴 、 南郡 、

及死不出营营私卒将吏皆耐为鬼新其 。 ”[ 5 ] 杨
(p33)
梧 ,输甲兵当传者多 。节 ( 即) 传之 , 必先悉行乘
仆“坐为将军击朝鲜畏懦 ,入竹二万箇 ,赎完为城
城卒 、隶臣妾 、
城旦舂 、
鬼薪白粲 、 居赀赎责 ( 债) 、
旦”[ 2 ] 。这些人被免为庶人或沦为刑徒后 ,
(p655)
司寇 、
隐官 、
践更县者 。田时  ( 也 ) , 不欲兴黔
应仍然留在军队中服役 。上述记载尽管多为文
首 。嘉 、 穀、
尉各谨案所部县卒 、 徒隶 、
居赀赎责
帝以后的事例 ,但其理可推之汉初 。
( 债) 、
司寇 、
隐官 、
践更县者簿 ,有可令传甲兵 ,县
除了攻城掠地的军人外 ,军队中还有后勤服
务人员 。战国至秦军队中存在大量从事后勤保
① 参见陈连庆 《汉代兵制述略》
: 《史学集刊》
, 1983 年第 2
障任务的人员 , 从打柴割草 、
喂养牛马 、
烧火做 期 ; 黄今言 《秦汉军制史论》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 年
饭、
运输物资直至修筑工事 , 都是他们的任务 。 版第 30~38 页 。
・34 ・

弗令传之而兴黔首 ,兴黔首可省少弗省少而多兴 训甚不善 。其令诸吏善遇高爵 , 称吾意 。且廉问 ,


者 ,辄劾移县 ,县亟以律令具论 ,当坐者言名史泰 有不如吾诏者 ,以重论之 。

守府 。嘉 、
穀、 尉在所县上书 ,嘉 、
穀、尉令人日夜 汉高帝五年颁布的这道诏令的内容有两点是值
牒行 。它如律令 。 ” 这是洞庭郡守礼给县啬夫 [ 11 ] 得注意的 : 第一 ,对流民是“复故爵田宅”,即恢复
及卒史嘉 、叚 ( 假) 卒史穀 、
属尉等人的一份关于 其原有的土地和爵位 ,就是承认其战争前原有的
运输军械装备的公文 ,参与运送的人员包括乘城 土地和爵位 ,与“授田”
不是一回事 ; 第二 ,诏令明
卒、
隶臣妾 、
城旦舂 、
鬼薪白粲 、
居赀赎责 ( 债) 、
司 确规定“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而且对其中的高
寇、
隐官 、
践更县者等 , 必要时还要征发普通百 爵者“先与田宅”,予以优待 。这与《二年律令》

姓 。这些人服役一般是有期限的 。但秦汉之际 , 田宅律文的精神是一致的 。在这一点上 ,目前学
由于战争频繁和一战持续的时间较长 ,法律规定 术界的看法基本一致 , 高敏先生更进一步指出 :
的服役期限往往没有意义 ,临时性的服役人员只 “根据上述《户律》
关于给有爵者按爵级高低授予
能“戍徭无已” [ 4 ] (p2553)

《史记》
记载说 “
: 当是时 , 田宅的数量规定 ,表明只有汉高祖五年给从军归
秦祸北构于胡 ,南挂于越 ,宿兵无用之地 ,进而不 者与高爵者大规模赐爵和给与田宅之事与之符
得退 。行十余年 , 丁男被甲 , 丁女转输 , 苦不聊 合 ; 且从法律规定‘不幸死者 , 令其后先择田 , 乃
生 ,自经于道树 , 死者相望 。 ”
“锻甲砥剑 , 桥箭累 行其余’
的话来看 , 更说明《户律》所指的授田宅
弦 ,转 输 运 粮 , 未 见 休 时 , 此 天 下 之 所 共 忧 对象是汉五年的‘从军归者’
和获得高爵者 ,因为
也。
” 《盐铁论 ・未通》
[ 4 ] (p2959)
说秦朝“五十以上至 除此之外 , 由于大规模战争的结束 , 无其他事件
六十 ,与子孙服輓输”。这样 ,临时征发的服役人 有所谓‘不幸死者’。因此 ,我怀疑《二年律令》

员往往就成为军队长期的后勤服务人员 ,他们跟 的上述《户律》
律文 ,似乎就是汉高祖五月诏的原
随军队长期转战 ,战事不完 ,役事不已 ,变为军队 型 ,至少也应是依据汉高祖五年五月诏而制定的
系统之一部分 。可见 ,军队后勤服务人员中也存 法律 。
”[ 12 “行田宅”
]
的对象是“有功劳”者 , 何谓
在庶人 、
司寇 、
隐官等成分 。 “有功劳者”? 就是“从军归者”,即复员军人 。因
庶人 、
司寇 、
隐官 , 军队中有 , 社会上也有 , 此 ,上文所引《二年律令 ・户律》
的两条受田宅律
《二年律令》 受田宅律文中的庶人 、 司寇 、
隐官是 文应是高帝五年诏内容的具体化 , 是针对有“功
指哪一部分呢 ? 这一点律文没有明示 ,但笔者认 劳”
的军队复员人员 。律文所云之“庶人”、
“司
为应该是指军队中的那部分人 。这样说主要有 寇”“
、隐官”,当指军队系统中的“庶人”“
、司寇”、
二点理由 : “隐官”。此外 ,诏书中有“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
( 一)《二年律令》之受田宅律文与汉高帝五 满 , 而有功者顾不得”这句话 , 有的学者据此推
年诏的精神是相符的 ,是“法以有功劳行田宅”
精 测 ,普通社会成员也是授田的 。我觉得这句话是
神的具有体现 。 指小吏达到了其应该占田的限额 ,并不能说明小
《汉书 ・高帝纪》
曰: 吏的土地也由国家授予 。对这一点 ,下文还要论
  ( 五年) 夏五月 ,兵皆罢归家 。诏曰 “
: 诸侯子在 及。
关中者 ,复之十二岁 , 其归者半之 。民前或相聚保 ( 二) 司寇是轻刑罪犯 。关于汉文帝刑制改
山泽 ,不书名数 ,今天下已定 , 令各归其县 , 复故爵 革前罪犯刑期的问题 , 自云梦秦简发表之后 , 颇
田宅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 , 勿笞辱 。民以饥饿自卖
有争论 , 对司寇的刑期 , 主要有两岁刑和无期刑
为人奴婢者 ,皆免为庶人 。军吏卒会赦 , 其亡罪而
两种观点 。本文无意涉及这种争论 ,只是想要说
亡爵及不满大夫者 ,皆赐爵为大夫 。故大夫以上赐
明 ,不管司寇是两岁刑还是无期刑 ,从逻辑上讲 ,
爵各一级 , 其七大夫以上 , 皆令食邑 , 非七大夫以
下 ,皆复其身及户 , 勿事 。
”又曰 :“七大夫 、
公乘以
《二年律令》
受田宅律文之司寇只有是军队复员
上 ,皆高爵也 。诸侯子及从军归者 ,甚多高爵 ,吾数 人员才是合理的 。认为司寇是两岁刑的学者 ① ,
诏吏先与田宅 ,及所当求于吏者 ,亟与 。爵或人君 , 其依据主要是《汉官旧仪》
和《汉书》
卷二三《刑法
上所尊礼 ,久立吏前 ,曾不为决 ,其亡谓也 。异日秦 志》
中的有关记载 。
《汉官旧仪》“
: 秦制 ,二十爵 ,
民爵公大夫以上 , 令丞与亢礼 。今吾于爵非轻也 ,
吏独安取此 ! 且法以有功劳行田宅 ,今小吏未尝从 ① 参见刘海年 《关于中国岁刑的起源》
: 《法学研究》
, 1985
军者多满 ,而有功者顾不得 ,背公立私 ,守尉长吏教 年第 5 、
6 期。
・3 5 ・

男子赐爵一级以上有罪以减 ,年五十六免 。无爵 也认为 , 汉文帝十三年 ( 前 167 年) 以前 , 从秦继


为士伍 , 年六十乃免老 。有罪各尽其刑 。凡有 承下来的劳役刑是不定期刑 ( 特定意义上的无期
罪 ,男髡钳为城旦 , 城旦者 , 治城也 。女为舂 , 舂 徒刑) [ 15 ] 。军功无疑是作为无期刑的司寇获得
者 ,治米也 。皆作五岁 , 完四岁 。鬼薪三岁 。鬼 赦免 ,并被授予土地 ( 数量甚至比社会上许多庶
薪者 , 男当为祠祀鬼神伐山之薪蒸也 ; 女为白粲 人多) 的最合理的解释 。此外 , 关于司寇所服劳
者 ,以为祠祀择米也 , 皆作三岁 。罪为司寇 , 司 役 《汉官旧仪》
, 曰 :“司寇 , 男备守 , 女为作如司
寇 ,男备守 , 女作如司寇 , 皆作两岁 。男为戍罚 寇。
”沈家本说 “
: 司 , 犹察也 。古别无‘伺’字 , 司
作 ,女为复作 ,皆一岁到三月 。 ”[ 13 ] 《汉书 ・刑
(p15)
即伺察之字 。司寇 ,伺察寇盗也 ,男以备守 ,其义
法志》“: 罪人狱已决 ,完为城旦舂 ,满三岁为鬼薪 盖如此 。
”[ 16 ]
(p298)
可见 , 司寇的职责具有军事性
白粲 。鬼薪白粲一岁 , 为隶臣妾 。隶臣妾一岁 , 质 。律令规定给他们授田 ,显然与其服务于军队
免为庶人 。隶臣妾满二岁 , 为司寇 。司寇一岁 , 的工作性质有关 。
及作如司寇二岁 ,皆免为庶人 。 ”
这是说司寇是两 综上所述 《二年律令
, ・户律》
的两条受田宅
岁刑 ,服刑期满后 , 身份仍为庶人 。假如律文中 律文 , 其实施对象是军队复员人员 , 而不是全国
“司寇”是指社会上的“司寇”, 在逻辑上是矛盾 普通人民 。对军队复员人员的授田宅 ,由地方政
的 。因为判刑的“司寇”是囚徒 , 属非自由人 , 是 府办理 , 其方法是按为户先后时间顺序授予田
无法受田的 ,而刑满释放的“司寇”是庶人 , 应该 宅 ; 如果时间相同 , 爵位高 者优 先 。
《户 律》简
与庶人受同等数额的田宅 , 同时刑满释放的“司 318 载 :
寇”
也不应该被称为“司寇”, 因为其身份已经是   未受田宅者 ,乡部以其为户先后次次编之 , 久
庶人 。因此 “司寇”
, 只能指军队系统中“司寇”, 为右 。久等 ,以爵先后 。有籍县官田宅 ,上其廷 ,令
由于他们刑期未满 , 仍然是司寇身份 ; 但刑期较 辄以次行之 。
轻 ,对国家具有贡献 ,所以在军人复员之时 ,也被 原则上 , 所授土地不能过于贫瘠 , 除非被授者愿
提前释放 ,并被授予田宅 。认为司寇是无期刑的 意 ,一般不被授予 。如《田律》
简 239 :
学者认为 ① ,上述《汉官旧仪》和《汉书》之记载是   田不可田者 ,勿行 ; 当受田者欲受 ,许之 。
汉文帝刑制改革后的事实 ,改革前刑徒都是无期 《田律》
简 244 :
刑 ,其区别在于所服劳役之轻重有别 , 司寇所服   
“田不可垦而欲归 ,毋受偿者 ,许之 。

役种较轻 。如果认为司寇是社会上的身份 ,有两 就是说 , 如果被授土地贫瘠而不能垦 , 可以退还
点不合理之处 : 一是司寇作为非自由人授田不合 给官府 , 但不能要求另外补偿 。这一条律令说
情理 ; 二是汉初土地并没有达到非常富余的地 明 ,此种授田是一种优待 , 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
步 ,汉高帝五年诏云“而有功者顾不得”, 就是说 受 。这不同于战国全民性的授田 。如果是战国
很多有军功爵的人土地都不能被满足 。湖北江 授田 ,是不能随便退还的 ,因为授田 ,是与为国家
陵凤 凰 山 10 号 汉 墓 出 土 的 10 ~ 34 号 竹 纳税服役联系在一起的 , 既是一种权利 , 也是一
简 [ 5 ] ~74) ,记录了郑里农户的田亩数量 , 最少
(p70
种义务 。
的 8 亩 , 最多的 54 亩 ( 是唯一超过 50 亩的户) ,
三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的授田是土地私有制
大部分农户土地在 30 亩以下 。凤凰山汉墓与张
家山汉墓均在湖北江陵 ,且年代较为接近 。在很 上面 ,通过对《二年律令》受田宅律令的考
多军功爵者无法满足土地要求 ,很多平民只占有 察 ,我们认为律文反映了汉初实行军功授田的事
极少土地的情况下 ,给罪犯授田 ,且数额较大 ,显 实 ,其实施对象是军队复员人员 。当然 , 授田对
然不合乎逻辑 。因此 ,这种司寇不可能是社会上 象是全体人民 , 抑或是军队复员人员 , 与授田性
的 。秦无期刑的特点是不定期刑 ,日本学者滋贺 质没有直接关系 ,授田的性质关键是看土地授予
秀三对富谷至的说法深表赞成 “ : 富谷氏认为 ,虽 后的归属 。我们能否仅靠“受田”或“授田”两个
然秦律未规定劳役刑的刑期 ,但服刑者可以因临 词 ,就断定汉初仍然实行战国授田制或商鞅变法
时的赦免令而获释 ; 如果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 ,
那么称其为‘无期刑’( 即终身刑) 不如称其为‘不 ① 参见高恒 《秦律中的刑徒及其刑期问题》
: 《法学研究》
,
定期刑’更接近实际情况 。 ”[ 14 ] (p76~82) 张建国先生 1983 年第 6 期 。
・36 ・

以来的土地制度呢 ? 这里牵涉到“授田”
和“授田 卖是受国家保护的 。
制”
的概念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 , 有必要 土地买卖 ,是土地私有制的特征 。汉初土地
对汉初授田的特点作一些研究 。 可以转让 、继承和买卖的事实 ,显然与授田制 ( 土
《二年律令》
在规定按军功授田的同时 ,还涉 地国有制) 的定义是矛盾的 。尽管一些学者对这
及到对土地继承 、转让和买卖的规定 , 有的规定 种矛盾作了调和性的解释 ,但答案仍然是有问题
是对所有土地 ,有的规定则是专对授田 。 的 ,对此下文将要述及 。实际上 , 仅仅根据“受
《二年律令》中关于遗产继承的规定相当详 田” 或“授田”
是不能得出汉初实行授田制的结论
细。
《户律》: 的 ,因为“授田”与“授田制” 是不同的概念 。
  民大父母 、
父母 、
子、孙、
同产 、
同产子 , 欲相分 《说文解字》曰 “
: 授 , 予也 。
”授田 , 直接的含
予奴婢 、
马牛羊 、
它财物者 , 皆许之 , 辄为定籍 。孙 义就是国家自上而下给予臣民以土地 。就这个
为户 ,与大父母居 ,养之不善 , 令孙且外居 , 令大父 意义上来说 , 授田的存在是相当广泛的 , 除了西
母居其室 ,食其田 , 使其奴婢 , 勿贸买 。孙死 , 其母 周井田制 、战国授田制 、
北魏和隋唐的均田制实
而代为户 。令毋敢逐夫父母及入赘 ,及道外取其子
行授田外 ,授田在各个朝代也都是存在的 。有的
财。
是授田予官吏 ,如《宋史 ・太宗一》载 , 太平兴国
该条意思是祖父母 、
父母 、
子、孙、
兄弟 、
侄子要分
四年 “以榆次县为新并州
, 。优赏归顺将校 ,尽括
割财产 ,官府应该准许 , 并且在户籍上登记 。如
僧道隶西京寺观 , 官吏及高赀户授田河南”。有
果孙子为户主 ,不善待祖父母 ,要将孙子赶出去 ,
的是招抚流亡 ,促民耕垦 ,如《宋史 ・孝宗二》 载,
田宅 、
奴婢由祖父母使用 , 但不能买卖 。如果孙
乾道八年 “诏京西招集归正人授田如两淮”
, 。元
子去世 ,母亲为户主 ,不许赶走公婆 ,也不许招夫
朝时 , 大臣董文用召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郎中 ,
入赘 ,夺取其子的财产 。
“于 是 民 之 归 者 户 四 五 万 , 悉 授 田 种 , 颁 农
《户律》:
具”[ 17 ] 。明初 , 凡逃户 “ , 督令还本籍复业 ,
(p3496)

  民欲先令相分田宅 、
奴婢 、
财物 ,乡部啬夫身听
赐复一年 。老弱不能归及不愿归者 , 令在所著
其令 ,皆参辨券书之 ,辄上如户籍 。有争者 ,以券书
籍 , 授田输赋”[ 18 ] 。清雍 正六 年十二 月诏
(p1879)
从事 ; 毋券书 ,勿听 。所分田宅 ,不为户 ,得有之 ,至
八月书户 ,留难先令 ,弗为券书 ,罚金一两 。
曰“: 宁夏 ……闻彼中得水可垦之地 , 计二万余

该条是关于根据遗嘱分割遗产的处理办法 ,强调 顷 ,每户以百亩授田 , 可安置二万户 。朕已谕令


主管官吏必须按遗嘱办理 ,否则要处以罚金 。并 广行召募远近人民 , 给以牛具 、 籽种 、
银两 , 俾得
且所分田宅 ,要准时入户上籍 。
《户律》
简 340 : 尽力开垦 , 给为世业 。”[ 19 ] (p1127)
有的是对特定地
  诸 ( ?) 后欲分父母 、
子、同产 、
主母 、
假母 , 及主 区人口普遍性的授田 ,如金宣宗兴定四年 “宰臣 ,
母、
假母欲分孽子 、
假子田以为户者 ,皆许之 。 奏‘: 前此亦有言授地者 ,枢密院以谓俟事缓而行
该条意思是继承人想分父母 、
子、兄弟 、
主母 、
假 之 。今河南罹水灾 , 流亡者众 , 所种麦不及五万
母 ,以及主母 、
假母想分庶子 、
子的田产 , 而独立 顷 ,殆减往年太半 , 岁所入殆不能足 。若拨授之
为户的 ,一律允许 。 为永业 ,俟有获即罢其家粮 , 亦省费之一端也 。 ’
[ 20 ] (p1054~ 1055)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对土地买卖也有具 上从之” 。明洪武年间 , 曾将太仓官
体规定 , 反 映 土 地 买 卖 的 合 法 性 。《户 律》简 田授予百姓 , 标准是“见丁授田十六亩”[ 21 ] (p176) 。
321 : 《明史 ・食货一》“ : 又以中原田多芜 , 命省臣议 ,
  受田宅 ,予人若卖宅 ,不得更受 。 计民授田 。”有的是带有救济 、 补偿性质 , 如《明
所授田宅可以出卖 , 但送人或出卖后 , 就不能再 史 ・宋仪望传》“: 宋仪望 , 字望之 , 吉安永丰人 。
次要求授予 。这是专对授田而言的 。
《户律》简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授吴县知县 。民输白粮京
322 : 师 ,辄破家 。仪望令诸区各出公田 , 计役授田赡
  代户 、
贸卖田宅 ,乡部 、
田啬夫 、
吏留弗为定籍 , 之。 ”
这些授田一般归被授予者私有 ,属于私有土
盈一日 ,罚金各二两 。 地性质 。
代户 ,即代原户主而为继户主者 。该律文是说田 有的虽然没有直接名之为“授田”,但反映着
宅买卖 , 主管官吏必须迅速办理过户手续 , 不得 与“授田”同样的内容 。如《史记 ・高祖本纪》记
拖延 ,否则 ,超过一天罚金二两 。这说明田宅买 载 ,汉高祖二年下令 “诸故秦苑囿园池
, , 皆令人
・3 7 ・

得田之”。 《汉书 ・贾山传》也称汉文帝“去诸苑 学术界逐渐推广使用的 。 ( 三 ) 古代一些思想家


以赋农夫”。东汉安帝时 , 有“悉以公田赋与贫 认为井田制是“授田之法”。如郑玄说 “ : 汉无授
人”[ 22 ] 。东晋 南朝 历 代 都 有 这 样 的 情 况 。 田之法 , 富者贵美且多 , 贫者贱薄且少 。”[ 30 ]
(p1128) (p201)

如晋安帝时“罢临沂 、 湖熟皇后脂泽田四十顷 ,以 荀悦说 :“官家之惠优于三代 , 富室之暴酷于亡


赐贫人” [ 23 ] (p64)
。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 “募诸州
, 秦 ,皆缘无授田之法 , 所以惠不及齐民 。 ”[ 31 ] (p739)
乐移者数千家 ,给以田宅 ,并蠲复”[ 24 ] 。齐郁 宋代王应麟说 “ : 周礼制税法轻近而重远者 ,近者
(p97)

林王曾诏令“御府诸署池田邸治 ,兴废沿事 ,本施 劳远者逸故也 。汉无授田之法 , 与周礼同义 , 未


一时 ,于今无用者 ,详所罢省 。公宜权禁 ,一以还 之思也 。
”[ 32 ] 明代学者何乔新说 “ : 汉无计口
(p3286)

民”[ 25 ] (p70) 。梁武帝曾诏 :“其无田业者 , 所在量 授田之法 ,故赋兵以丁而不以田 。 ”[ 33 ] (p47)


明末清
宜赋给 。 ”[ 26 ] (p56) 陈宣帝太建十一年 “
, 诏淮北义 初思想家黄宗羲说 “ : 天之生斯民也 ,以教养托之
人率户口归国者 ,建其本属旧名 ,置立郡县 ,即隶 于君 。授田之法废 , 民买田而自养 , 犹赋税以扰
近州 ,赋给田宅”[ 27 ] 。十六国时 ,前燕慕容皝 之 ;学 校 之 法 废 , 民 蚩 蚩 而 失 教 , 犹 势 利 以 诱
(p93)

曾下 令“苑 囿 悉 可 罢 之 , 以 给 百 姓 无 田 业 之。 ”[ 34 ] 他们所谓的“授田之法”均是指井田
(p11)

者”[ 23 ] (p2825) 。明朝 “徐达平沙漠


, , 徙北平山后民 制 。上述所列举的授田制不管哪一种都具有两
三万五千八百余户 , 散处诸府卫 , 籍为军者给衣 个特点 : 一是土地自上而下由国家授予 ( 井田制
粮 ,民给田”[ 18 ] 。明宪宗时 “命原杰出抚 ,招 土地尽管由村社直接授予使用者 ,但名义上属于
(1879)
,
流民十二万户 ,给闲田 ,置郧阳府 ,立上津等县统 国家) ; 二是土地授予后其所有权仍然属于国有 。
治之”[ 18 ] 。努尔哈赤攻陷辽东地区后 , 于天 由此看来 ,授田和授田制的概念不同是显然
(p1879)

命六年传谕曰 “ : 我今计田每丁给粮田五垧 ,种棉 的 ,授田可以是私有制性质 , 也可以是国有制性


[ 28 ] (p219~220)
田一垧矣 。 ” 这就是所谓“计丁授田” 质 ,而我们通常所说的授田制只是授田中的国有
~114)
谕 ,其实施对象是辽东汉民 。 制部分 。可以说 “授田制”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
[ 29 ] (p88
,
从上述材料看 “授田”
, “
、赋田”“ 、给田”“
、赐 念 ,它是建立在对“授田”现象片面性的认识基础
田” 是可以通用的 ,虽然说法不一 ,但反映着同样 上的 ,它是对井田制 、
战国授田制 、
均田制 , 或者
的内容 ,都是指国家授予臣民以土地 。授田现象 更为准确地说 ,是对战国商鞅变法以后的土地制
是广泛存在的 , 在各个朝代都有过 , 特别在王朝 度的总结而抽象出来的 ,当把这种具有特定内涵
初期 , 由于大量荒地的存在 , 国家必然要通过各 的授田制概念 ,推广于所有“授田”现象 , 其结论
种形式将荒地授予臣民 ,以恢复生产 。授田的对 就值得怀疑了 。当然 , 从逻辑上讲 , 私有土地性
象有时是某个地区的全体民户 ,有时是特定的人 质的授田也可以称为授田制 ,只要我们纠正授田
群 ,有时只是特定的个人 。土地在授予前属于国 制概念的含义 ,使之同时容纳国有制和私有制的
家 ,但授予后 ,却往往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 : 有的 内容就可以了 。但是 ,纠缠于这种语义学上的解
土地被授予后 , 其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 , 被授予 释并无多大意义 ,关键是要认识其形式下面的实
者只有占有权或使用权 , 属土地国有制性质 ; 有 质内容 ,而见到“授田”就马上以为是国有性质的
的土地授予后即归被授予者私有 , 可以转让 、 继 “授田制”,其原因就是只注意了表面的形式 , 忽
承和买卖 ,属土地私有制性质 。 略了各自不同的内容 。
而授田制则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 。授田制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授田可以继承 、
概念的含义 ,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 : ( 一) 井田制 、 转让和买卖 ,说明授田是土地私有制性质 。有的
战国授田制 、 均田制都可以称为授田制 , 这是授 学者认为 , 当时土地买卖的只是占有权或使用
田制概念最普遍意义的使用 。如台湾教育部门 权 ,而不是所有权 。如此这将会推导出中国整个
《国语词典》 给“授田”下的定义 “
: 古代田地为官 封建社会土地买卖的都是占有权或使用权 ,根本
府公有 , 人民成年时就分授给他们 , 死亡后再将 不存在土地产权流动转移的结论 。因为 ,我们看
田地归还给公家 。如夏代的贡法 、商朝的助法 、 不出汉初的土地买卖与汉代中后期以及与以后
周朝的彻法 、
唐代的授田法 , 均属此类制度 。而 历代王朝的土地买卖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这实
国父耕者有其田的计划 ,部分办法仿于此 。”( 二) 际就涉及到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性
是专指战国授田制 , 这是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在 质问题 ,涉及到一系列更为复杂的理论和标准问
・38 ・

题 ,而这不是仅根据汉代情况 , 更不是仅靠张家 制 ,土地长期占有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私有制的


山汉简就能解决的问题 。 出现和土地买卖的发生 [ 36 ] 。朱先生的目的是要
《二年律令》对土地占有和买卖还有一定的 调和授田制与土地买卖现象之间的矛盾 。这种
数额限制 ,不同等级规定相应的占田限额 。这实 说法用于解释战国授田制是可行的 ,但对于解释
际是国家对土地占有的宏观调控 ,属于主权的体 《二年律令》
之受田却使人感到  格不通 。因为 ,
现 ,并不否定土地的私有性质 。对土地占有和使 土地在授出的同时就可以买卖 ,并不是经过了多
用的约束 , 对占有土地的最高额的限制 , 在当今 长时间才能买卖的 。
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存在的 。如
四  汉代名田制是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限田制
1946 年日本“农地改革”规定 : 农民拥有土地不
得超过三公顷 [ 35 ] (p76) 。台湾《土地法》第 28 条规 汉代土地私有制可以谓之为名田制 。
《汉
定“
: 省或院辖市政府对于私有土地 ,得斟酌地方 书 ・食货志上》
载董仲舒说汉武帝曰 “
: 古井田法
情形 , 按土地种类及性质 , 分别限制个人或团体 虽难卒行 , 宜少近古 , 限民名田 , 以澹不足 , 塞并
所有土地面积之最高额 。
”台湾《土地法施行法》 兼之路 。
”这是有关汉代名田的最早记载 。汉初
第 7 条补充规定 “
: 限制土地面积最高额之标准 , 名田主要有三个来源 , 即军功授田 、
自有土地和
应分别农地 、
宅地 、
兴办事业等用地 , 宅地以 10 买卖的土地 。军功授田是汉代名田的来源之一 ,
亩为限 , 农地以其纯收益足供一家 10 口之生活 但并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唯一的来源 ,对于广大的
为限 ,兴办事业用地视其事业规模之大小定其限 编户齐民来说 ,土地的主要来源是原先占有的土
[ 35 ] (p55~56)
制。
” 可见 ,即使在当今实行完全私有制 地 ,以及买卖而来的土地 。秦时 , 土地兼并的现
的国家和地区 ,私人的土地所有权也是受到一定 象尚不严重 , 大部分家庭能够拥有一定数量土
限制的 ,并非可以绝对自由地支配和使用 。 地 。汉初 ,留守家园的农民 , 本来就拥有户籍和
《户律》
简 319 : 田宅 , 他们无须再重新申报 , 只是由秦民变为汉
  田宅当入县官而诈代其户者 , 令赎城旦 , 没入 民而已 ; 而对于脱籍逃亡的流民来说 ,是“复故爵
田宅 。 田宅”。
“复故爵田宅”
就是恢复自己原有的爵位
《收律》
简 174 : 和田宅 , 并不是由政府重新授予 , 其做法是到官
  罪人完城旦舂 、
鬼薪以上 ,及坐奸府 ( 腐) 者 ,皆 府申报户籍 , 以此取得对原来土地的合法占有 。
收其妻 、
子、财、
田宅 。 如《户律》:
第一条律文是说应没入官府的田宅 ,如果有人冒   诸不为户 ,有田宅者 ,附令人名 ,及为人名田宅
其户名 , 用欺骗手段占有田宅 , 要判处赎城旦的 者 ,皆令以卒戍边二岁 , 没入田宅县官 。为人名田
刑罚 ,并没收其田宅 。这是对绝户田的处置规 宅 ,能先告 ,除其罪 ,又畀之所名田宅 ,它如律令 。
定 。第二条律文规定判处完城旦舂 、
鬼薪以上刑 这条律文的意思是没有立户 , 但占有田宅 , 或附
罚的 ,要收其妻 、
子、财产 、
田宅 。绝户田及因犯 着他人之名占有田宅 ,以及以自己户籍替他人占
罪而籍没的田地归国家所有 ,是中国各个王朝的 有田宅 , 这三者都要罚以卒身分来戍边两年 , 并
惯例 。这是封建国家作为主权者而非土地所有 且没收所占有的田宅 。而替别人名田宅 ,能主动
者的体现 。 自首 , 免除其罪过 , 并且把别人冒名占有的田宅
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
规定的授田宅 ,其实 赐予他 ,作为奖励 。户籍是国家征收赋税徭役的
施对象是军队系统的复员人员 ,战国授田制实施 依据 , 有田宅而不立户 , 目的就是要逃避赋税徭
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成员 ,这是二者区别的一个方 役 ,国家因此要予以严惩 。“诸不为户 , 有田宅
面 ,但还不是最主要的区别 。
《二年律令》
规定的 者” 的现象 ,也说明当时实行的不是战国授田制 ,
授田和战国授田制的区别 ,主要是土地私有制和 因为战国授田制是先立户 , 然后由政府授予田
土地国有制的区别 。因此 ,尽管汉代存在授田现 宅 ; 而现在出现有田宅却没有立户者 , 其田宅显
象 ,但我们不能认为汉初仍然实行商鞅变法以来 然非政府授予 ,农民的自有土地是汉初名田的主
的土地制度 ,即国有土地性质的授田制 。 要来源 。
朱绍侯先生认为 《二年律令》
, 之受田宅制度 这时还可以通过土地买卖名田 。
《汉书 ・食
( 名田制) 是土地长期占有制 , 而不是土地私有 货志上》
引董仲舒一段话云 “
: 至秦则不然 , 用商
・3 9 ・

鞅之法 , 改帝王之制 , 除井田 , 民得买卖 , 富者田 者 ,不许 。为吏及宦皇帝 , 得买舍室 。


”普通百姓
连阡陌 ,贫者无立锥之地 。 ”
这实际说的是汉初土 欲买之宅与原来宅地不相连 , 不允许买 , 但官吏
地买卖的现象 , 虽然说法有点夸张 , 但反映了当 与宦皇帝可以 。此项规定是为了加强对编户齐
时土地交换的活跃 。购买土地是汉初部分民户 民的管理 。这里有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即如果
名田的又一重要方式 。 夫妻俩的田宅之和超过丈夫应该占有的限额 ,多
从《二年律令 ・户律》
之受田宅律看 ,被授田 余部分怎么处理 ? 我们认为 , 一般来说是出卖 ,
的军队复员人员可分为三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是 因为田宅属于私有性质 , 可以转让或买卖 。所
有爵者 , 又分为二十个等级 ; 第二个层次是无爵 以 ,多余部分的田宅应该被转让或卖掉 , 而不可
的公卒 、士伍 、
庶人 ; 第三个层次是犯有轻罪的司 能由国家收回 ,哀帝时限田令实施后 “时田宅奴
,
寇、
隐官 。等级不同 ,授予田宅的数额也不同 ,整 婢贾为减贱”,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如果限制措
体上是从彻侯 、
关内侯向下依次降低 。这各个等 施不严格 , 多余的田宅也不会转让 , 很自然就出
级授予的土地数额是根据什么标准制定的呢 ? 现“田宅逾制”
的现象了 。
《二年律令 ・户律》 之受田宅律有“其已前为户而 《置后律》
简 387 有 :
毋田宅 , 田宅不赢 , 得以赢”的说法 , 说明军队复   寡为户后 ,予田宅 , 比子为后者爵 。其不当为
员人员的授田有不足额的情况 。汉高帝五年诏 户后 ,而欲为户以受杀田宅 ,许以庶人予田宅 。

云“
: 今小吏未尝从军者多满 ,而有功者顾不得 。
” 意思是寡妇作为继承人 , 其继承的田宅数量 , 按
意思是没有军功的基层小吏占田已经足额 ,而有 其子继承户主应该占有的标准继承 。如果寡妇
军功的复员人员却没有占足 。当然 ,由于小吏不 不具有户后的条件而坚持立户的 ,其继承的田宅
是军队复员人员 ,他们占田在原则上不可能是授 数量 , 只能以庶人的标准继承 , 即不能超过一顷
田 ,但可以通过买卖或利用权力营私舞弊 、
巧取 之田和一宅 , 其多余之田宅显然是要被卖掉的 。
豪夺来占田 ,刘邦批评的正是这种情况 。从这句 这两条律文说明了限田在法律上是如何操作的 。
话 ,我们可以看出 ,在军队复员人员之外 ,普通大 从文献材料看 ,对占田的限制不仅仅是汉初
众的占田虽然不是由政府授予 , 但也是有限额 的事 ,在整个汉代一直若隐若现地存在着 。
《汉
的 。这说明 ,当时在整个社会上有一套不同等级 书 ・食货志上》载董仲舒语 :“古井田法虽难卒
享有不同数量田宅的标准 《二年律令
, ・户律》
受 行 ,宜少近古 , 限民名田 , 以澹不足 , 塞并 兼之
田宅律的授田数额依据的就是这种标准 。这种 路。 ”汉武帝时设立部刺史 “以六条问事”
, , 首条
标准是限额 ,各个等级占有的田宅不能超过相应 就是惩处“强宗豪右田宅逾制 ,以强凌弱 ,以众暴
的限额 , 即只能小于或等于限额 , 汉代的土地制 寡。
”[ 2 ] (p742) 哀帝时 , 师丹辅政 , 建言 :“ ……今累
度就是这种不同等级拥有不同土地限额的限田 世承平 ,豪富吏民訾数巨万 , 而贫弱俞困 。盖君
制。《汉书》
卷二四《食货志上》载师丹语 “
: 孝文 子为政 ,贵因循而重改作 ,然所以有改者 ,将以救
(p1142~1143)
皇帝承亡周乱秦兵革之后 , 天下空虚 , 故务劝农 急也 。亦未可详 , 宜略为限 。
”[ 2 ] 东汉之
桑 ,帅以节俭 。民始充实 ,未有并兼之害 ,故不为 初 ,东海公刘庄说 :“河南帝城 , 多近臣 , 南阳帝
民田及奴婢为限 。
”以往 ,学界往往根据这段话和 乡 ,多近亲 , 田宅逾制 , 不可为准 。
”[ 22 ] (p781)《后汉
《汉书》
同卷所载董仲舒语 , 认为汉初不曾限田 , 书 ・仲长统传》:“今者土广民稀 , 中地未垦 ; 虽
现在看来应该修正这种观点 。限田规定在汉初 然 ,犹当限以大家 , 勿令过制 。
”所谓“逾制”、
“过
是确实存在的 ,应该说 ,名田制本身就是限田制 , 制”,说明“制”是存在的 “制”
, 就是占田的限额 。
只是汉初没有认真贯彻而已 。 虽然“制”
即限田的规定在汉代大部分时间并没
《置后律》
简 384 有 : 有得到很好执行 , 只是作为一种摆设而存在着 ,
  女子为父母后而出嫁者 ,令夫以妻田宅盈其田 但“制”
确实存在着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
宅 。宅不比 ,弗得 。 汉代限田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
《二年律
意思是女子为户主后又出嫁了 ,丈夫可以将妻子 令 ・户律》
受田宅律的标准 , 基本上反映了西汉
的田宅来顶替他不足额的部分 。但如果宅基地 前中期的限田标准 。到哀帝时 ,由于土地私有制
不靠在一起 , 即使不足额也不能拿来补足 。 《户 的发展 , 原有的限田标准形同虚设 , 面对日益严
律》简 320 也有类似规定 “
: 欲益买宅 , 不比其宅 重的土地兼并 ,又制定了新的限田标准 。三十顷
・40 ・

似乎是当时能够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 《汉书 ・ [ 3 ] 李均明 . 张家山汉简所反映的二十等爵制 [J ] . 中国史研究 ,


2002 , (2) .
食货志上》“
: 列侯在长安 ,公主名田县道 ,及关内
[ 4 ] 司马迁 . 史记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59.
侯、
吏民名田皆毋过三十顷 。 ”东汉初 , 限田的标
[ 5 ] 李均明 ,何双全. 散见简牍合辑[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0.
准史料没有记载 ,是否与西汉末相同不得而知 。 [ 6 ] 李解民 . 民和黔首 [ A ] . 文史 : 第 23 辑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
限田与土地私有制是联系在一起的 ,没有土 1984.

地私有制就不会有限田 ,限田是国家对土地私有 [ 7 ] 张全民 . 白徒初探 [J ] . 社会科学战线 ,1997 , (5) .


[ 8 ] 高诱注 . 吕氏春秋 [ M ] . 上海 : 上海书店 ,1986.
制的宏观调控 。战国授田制下 ,土地所有权属于
[ 9 ] 李学勤 .《奏献书》解说 : 下 [J ] . 文物 ,1995 , (3) .
国家 , 土地不能转让和买卖 , 同一等级占有相同
[ 10 ] 黄今言 . 秦汉军制史论 [ M ] . 南昌 :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
的土地 ,也就无须限田 。限田作为对私有土地拥 [ 11 ] 李学勤 . 初读里耶秦简 [J ] . 文物 ,2003 , (1) .
有量的限制 , 在实践中的效果是很小的 , 这有时 [ 12 ] 高敏 .《张家山汉墓竹简 ・二年律令》中诸律的制作年代试
是因为统治者的放纵 , 甚至是故意去破坏造成 探 [J ] . 史学月刊 ,2003 , (9) .
[ 13 ] 卫宏 . 汉官旧仪 [ A ] . 四库全书 : 第 646 册 [ M ] . 上海 : 上海
的 。如《汉书 ・王嘉传》载 , 哀帝时 , 新的限田标
古籍出版社 ,1987.
准颁布不久 “诏书罢苑
, , 而以赐贤二千余顷 , 均
[ 14 ] 滋贺秀三 . 西汉文帝的刑制改革 [ A ] .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
田之制从此堕坏”。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私 论著选译 : 第八卷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2.
有制本身具有很强的突破能力 ,人为的限制很难 [ 15 ] 张建国 . 西汉刑制改革新探 [J ] . 历史研究 ,1996 , (6) .
阻止土地兼并 。 [ 16 ] 沈家本 . 历代刑法考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5.

汉代名田制 、 战国授田制虽然都是与等级制 [ 17 ] 宋濂 . 元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6.


[ 18 ] 张廷玉 . 明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度相联系的 ,但却是完全不同的土地制度 。就战
[ 19 ] 世宗宪皇帝实录 ( 一) [ A ] . 清实录 : 第 7 册 [ M ] . 北京 : 中华
国授田制和汉代名田制来说 ,不同点主要有三个 书局 ,1985.
方面 : ( 一) 就土地来源来说 , 战国授田制下的土 [ 20 ] 脱脱 . 金史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5.
地由政府授予 ,汉代名田制下的土地主要是农户 [ 21 ] 王周二公疏 [ A ] . 明经世文编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原来自有的或者买卖来的 ,由汉政府直接授予的 [ 22 ] 范晔 . 后汉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5.


[ 23 ] 房玄龄 . 晋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占少数 。( 二) 就土地所有权来说 ,战国授田制下
[ 24 ] 沈约 . 宋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4.
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 , 农户无权转让或买卖 ;
[ 25 ] 萧子显 . 南齐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2.
汉代名田制下的土地不管来源于何处 ,其所有权 [ 26 ] 姚思廉 . 梁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3.
都归私人所有 。土地分别属于国有和私有 ,是战 [ 27 ] 姚思廉 . 陈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72.

国授田制和汉代名田制的本质区别 。 ( 三 ) 就同 [ 28 ] 满文老档 ( 译注本)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90.


[ 29 ] 郭成康 ,刘建新 . 努尔哈赤“计丁授田”谕考实 [ A ] . 清史研
一等级的土地数量来说 , 战国授田制下 , 同一等
究集 : 第 2 辑 [ M ] .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2.
级拥有土地大致相同 ; 汉代名田制下 , 同一等级
[ 30 ] 郑玄注 , 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 [ M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拥有的土地差别很大 。其所依据的标准 ,一个是 1990.
土地的实授标准 ,一个仅是占田限额 。 [ 31 ] 郑樵 . 通志 [ M ] . 杭州 :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汉代名田制 ,是秦王朝“使黔首自实田”令颁 [ 32 ] 王应麟 . 玉海 [ M ] . 扬州 : 广陵书社 ,2003.
[ 33 ] 何乔新 . 椒邱文集 [ M ]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布后土地制度的继续发展 。汉政府在承认民户
[ 34 ] 黄宗羲 . 明夷待访录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1.
土地私有权的同时 , 又对土地的转让 、
买卖和继
[ 35 ] 柴强 . 各国 ( 地区) 土地制度与政策 [ M ] . 北京 : 北京经济学
承予以限制 ,其方法是按不同等级划定不同的占 院出版社 ,1993.
田限额 ,目的是维护既存的等级制度和抑制土地 [ 36 ] 朱绍侯. 吕后二年赐田宅制度试探[J ]. 史学月刊 ,2002 ,(12) .
兼并 。因此 ,汉代名田制是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
限田制 。 收稿日期  2006 —10 —23
作者李恒全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
参考文献 : 究员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
[ 1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M ] .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1978. 【责任编辑  龙  田】
[ 2 ] 班固 . 汉书 [ M ] . 北京 : 中华书局 ,1962.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