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12

专题研究・

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
“二年常限”

张 荣 强

  提  要 : 厘清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中常见 “二年常限”的确切含义 , 是


理解吴国吏民租佃土地性质的关键 。“常限”应作 “一定标准”解 , “年”应作
“熟稔”解 。根据六朝及唐后期的 “二稔职田”所涉及的水稻耕作方式特点 , 所谓
“二年常限”, 实为官府根据当时普遍实行的各种形式的轮休耕作制而制定的一种
按照二年一垦的标准收取官租的规定 。
  关键词 : 吏民田家   二年常限  火耕水耨  一易之田

1999 年出版的《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① ( 以下简称《吏民田家 》


) , 收
录木简 2141 枚 ( 含残片) , 是嘉禾四年 ( 235) 、五年 ( 236) 同类性质简牍的汇总 。内中涉及的
名物制度 , 尤以 “二年常限”最为常见 , 《吏民田家 》的整理者 、高敏及蒋福亚诸位先生已有
研究 , 发表了很好的意见 。② 笔者曾著文对此略有涉及 , 但未能深入 。③ 本文拟对 “二年常限”
再做探讨 , 文中所引简文 , 凡不注明者 , 皆见于《吏民田家 》。

嘉禾《吏民田家 》中 , 简文书写田户佃田町数 、所佃亩额后 , 通常注明 “二年常限”; 我


们习惯说的 “二年常限”田 , 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去的 。④“二年”, 就其表面字义看 ,

①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文物研究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走马楼简牍整理组 :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


简・ 嘉禾吏民田家 》, 文物出版社 , 1999 年 。
② 走马楼简牍整理组 : 《嘉禾五年吏民田家 解题》,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 第 165
页 ; 高敏 : 《〈吏民田家 〉中所见 “馀力田”、 “常限田”等名称的涵义试析》, 《郑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5 期 ; 蒋福亚 : 《也谈〈嘉禾吏民田家 〉中 “二年常限”田的涵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 。此外 , 涉及 “二年常限”的文章尚有胡平生 “《嘉禾四年吏民田家 》研究”、吴荣曾 “孙
吴佃田制中的租赋问题” ( 以上两篇均为 2001 年 “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讨
论会”会议论文) 、阿部幸信《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田种初探》 ( 载长沙吴简研究会编《嘉禾吏民田家
研究 — ——长沙吴简研究报告》第 1 集 , 2001 年) 等 。吴荣曾先生提出 “二年常限”田或系二年后要
休闲的田 , 与本文所论有相关之处 。
③ 参见拙文《孙吴 “嘉禾吏民田家 ”中的几个问题》, 载《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3 期 。
④ 本文尽量采用 “二年常限”的表述 ; 但在某些场合如检讨已有成果时 , 也会沿袭 “‘二年常限’田”之
称 。简文中的 “二年常限”, 是官府对某类田地的一种规范 , 称 “‘二年常限’田”也是说得通的 。
・20 ・
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二年常限”解

似指田家的佃种年限 ; ① “常限”田 , 简牍整理者如邱东联 、王素等先生多解释为 “限定的田


额”。②《嘉禾五年吏民田家 解题》 ( 以下简称《解题》 ) 对照嘉禾四年与五年同丘同人名下的佃
田数额 , 发现二者并不吻合 , 认为 “所谓 ‘常限田’, 非指拥有固定的田亩数 , 或仅为限额而
已”。意为 “二年常限”田 , 并非指租佃期限内亩积不变 , 而是指佃田者所佃田亩数量有所限
额 。据《吏民田家 》, 嘉禾四年有佃田 “一顷六十四亩” ( 简 4・
9) 、
“一顷五十亩” ( 简 4・
618) ,
亦有 “一亩” ( 简 4・
462) 、
“二亩” ( 简 4・288) 者 ; 嘉禾五年 , 甚或有多达 “二顷一十八亩” ( 简
5・
1074) 、
“一顷八十二亩” ( 简 5・489) , 少至 “一亩” ( 简 5 ・537 ) 、“一亩二百步” ( 简 5 ・187 ) 。
同一人 ③ 名下 , 两年佃田总数的限额亦不明显 。略丘男子巨硕 , 嘉禾四年 “佃田一町 , 合四亩”
( 简 4・
370) , 五年 “佃田三町 , 凡八亩” ( 简 5 ・646 ) , 合计 12 亩 ; 刘里丘男子黄凤 , 嘉禾四年
“佃田六十七町 , 凡八十一亩” ( 简 4・
479) , 五年 “七十一町 , 凡九十七亩” ( 简 5 ・893 ) , 共 178
亩 。可见 , “二年常限”指佃田限额一说不确 。
高敏先生曾就《解题》“限额”说提出批评 , 认为 “所谓 ‘二年常限’田 , 是指按亩固定收
取税米 、布和钱的数量不变动而言 ; ‘二年常限’, 即固定按亩收取的税额二年不变”; “其各自
的常限田中的定收田 , 每年所缴纳的税米限额和收布限额都是相同的 , 并不因为年份不同而不
同 。这就表明 : 所谓 ‘二年常限’田 , 实为指固定缴纳税米与布的限额在两年内不变之田 。意
”④ 高敏先生理解的 “常限田”,
即超过了二年 , 每亩定收田纳税米与布的限额可能会发生变化 。
是指常限田内的定收田租率二年不变 。就是说 , 他将常限田的属性缩小到定收田来考虑 。常限
田通常包括定收田与旱田 , 定收田只是熟田 ; 嘉禾四年 、五年熟田 ⑤ 租率中的米 、布未发生变
化 , 旱田租率却有较大改变 。事实上熟田租率也有变化 , 《吏民田家 》载民户缴租赋有米 、
布 、钱三项 , 四年 、五年米 、布数额未变 , 所纳钱币则是由四年的 70 , 增至五年的 80 。⑥
蒋福亚先生最近提出新的解释 : “所谓 ‘二年常限’田 , 既有亩租额年限的涵义 , 也有吏民
对其佃租土地佃种年限的涵义在内 。即吏民佃租土地后 , 其佃种权只有二年 , 所缴地租按收成
的旱 、熟区分 , 各有定额 , 但这个定额也只在两年中有效 , 过了两年 , 须重新办理租佃手续 ,
地租额也由封建政府另行规定”。同一人名下嘉禾四年与五年佃田数额不同的问题 , 蒋先生有自
己的看法 : “临湘县吏民租佃零星国有土地并非只能办理一次 , 只要还有待租的国有土地 , 愿意
承租者就可以办理两次 , 甚至三次 。同样道理 , 承租这类国有土地也决非每二年才办一次 , 而
”⑦ 蒋先生用田家可以分次佃种的构想 , 巧妙地解释了同一人名下两年佃田数额
是年年都可以 。
不同的现象 ,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

① 近年胡平生先生撰文提出 , “二年”是指嘉禾二年 , “二年常限”田应是 “嘉禾二年规定的 、每户每人


限制租佃的最高数量的农田”和 “按照嘉禾二年规定的农田每亩纳税标准征收的田亩”两种解释之一
种 。( 见前引 “《嘉禾四年吏民田家 》研究”一文) 如本文所论 , 嘉禾四年 、五年 “二年常限”下的
佃田租率是有变化的 , “吏民田家 ”中也未发现有佃田限额的迹象 。
② 邱东联 : 《长沙走马楼佃田租税简的初步研究》, 《江汉考古》1998 年第 4 期 ; 王素 、宋少华 、罗新 :
《新出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简介》, 《书品》1999 年第 3 期 。
③ “吏民田家 ”中的同名情况 , 笔者曾有分析 , 见拙文《孙吴 “嘉禾吏民田家 ”中的几个问题》, 《中
国史研究》2001 年第 3 期 。
④ 高敏 : 《〈吏民田家 〉中所见 “馀力田”、“常限田”等名称的涵义试析》, 《郑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5 期。
⑤ 本文凡不注明者 , 其熟田 、旱田皆指 “二年常限”下的 “熟田”、 “旱田”。
⑥ 参见拙文《孙吴 “嘉禾吏民田家 ”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3 期 。
⑦ 蒋福亚 : 《也谈〈嘉禾吏民田家 〉中 “二年常限”田的涵义》,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 。
・2 1 ・
历  史  研  究 2003 年第 6 期  

据蒋福亚先生统计 , 嘉禾四年 、五年 “吏民田家 ”中 , 确系同一人者共 31 例 。这 31 例


中 , 同一人名下四年 、五年的佃田数额无一相同 。笔者认为 , 田户每年分次佃田的现象或许偶
有存在 , 若是所有人皆如此办理租佃 , 显然有些不可思议 。① 嘉禾五年所佃亩数多于四年者 , 有
张设 、谢丁 、 兼 、 棠 、郑囊 、谢双 、巨硕 、张声 、邓畴及黄凤诸人 , 按蒋先生的理解 , 其
五年佃田可以是在四年基础上 , 再行佃种 ; 或是四年佃耕到期后 , 重新租佃 。多数人佃田数额
少于四年 , 除后一种情况外 , 也可能是四年佃田亩数部分到期 ( 所剩余额已少于五年亩数) 后 ,
再行佃种 。无论如何 , 在原有田亩基础上再行租种 , 是极其可能的事 。② 然而 , 这种现象似乎并
不存在 ; 嘉禾五年所纳租税中 , 未发现一例有完全沿袭四年租率的迹象 。以州吏张声为例 , 简
5・
676 : “淦丘州吏张声 , 佃田廿八町 , 凡八十二亩六十步 , 皆二年常限 。其 二亩六十步旱败
不收布 。定收 亩 , 为米廿三斛四斗 , 亩收布二尺 。其米廿 ……张曼 、周栋 。凡为布二匹 , 准
入米五斛 , 五年十一月廿日付仓吏张曼 、周栋 。其旱田不收钱 。其熟田收钱亩八十 , 凡为钱三
千二百 , 准入米二斛八斗 , 五年十一月廿日付仓吏张曼 、周栋 。 ( 下略 ) ”嘉禾四年 、五年佃田
租额的变化 , 见下表 :

嘉禾四年 、五年佃田租率对照表

二年常限田亩租额 余力田亩租额

身份 年代 定收田 旱田 定收田 旱田

米 布 钱 米 布 钱 米 布 钱 米 布 钱

四年 112 斛 2尺 70 0 0166 尺 37 01456 斛 2 尺 70 0 0166 尺 37


男子
五年 112 斛 2尺 80 0 0 0 014 斛 2尺 80 0 0 0

四年 01586 斛 ③ 2 尺 70 0 0166 尺 37 01456 斛 2 尺 70 0 0166 尺 37

州吏 0158 斛
五年 2尺 80 0 0 0
( 112 斛)

大女 、郡吏 、县吏等身份佃田租率与男子同 , 表中不再详列 。张声所佃 82 亩 60 步中 , 旱田 42


亩 60 步 , “旱田不收钱”, 显系五年的规定 。其定收田 40 亩 , 缴租米 2314 石 , 亩租额 01585 石 ,
则与嘉禾四年州吏熟田租率相同 。据简 4 ・386 : “淦丘州吏张声 , 田十一町 , 凡 亩 , 皆常限 。
亩收租五斗八升五合 , 为米廿三斛四斗 ……日付仓吏 ……付库吏潘有 ……年十二月七日付库吏
”张声四年缴租米 2314 石 , 亩租额 01585 石 , 可见其佃田 40 亩皆是定收田 。从数额
潘 ( 下略) 。
看 , 似乎可以认为张声五年所佃定收田就是四年的延续 。简 5 ・676 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 11 张声
五年 “熟田收钱亩八十”; 我们知道 , 嘉禾四年熟田是亩纳 70 , 五年始改 80 ; 21 张声五年纳布 2

① 田户佃租土地的目的不外是满足基本口粮或者增加剩余产品 , 如果家庭内劳动人手没有大的变化 , 在
当年租额一定的情况下 , 分次佃种官田的情形不会如此普遍 。
② 蒋福亚先生也认为 , 四年 、五年同一人佃田情况虽有变化 , 但 “这里决不排除他们在五年佃种的土地
中有四年曾佃种的土地的可能” (《〈嘉禾吏民田家 〉中的 “余力田” 》, 收入《庆祝何兹全先生九十岁
论文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 年 ; 并在《也谈〈嘉禾吏民田家 〉中 “二年常限”田的涵义》
)
(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1 年第 5 期) 一文中 , 举州吏张声 、简 5・661 及简 5・705 诸例 , 说明这种现
象的存在 。
③ 个别简如本文所举 “州吏张声”例 , “亩收租五斗八升五合”, 较常例少一合 。
・22 ・
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二年常限”解

匹 , “准入米五斛”, 折纳比率 116 尺布 = 1 斗米 ; 而嘉禾四年布 、米的换算标准是 2 尺布 = 1 斗


米 , 五年布折米的比率常见者为 116 尺折米 1 斗及 1186 尺折米 1 斗两种 。31 张声五年纳钱
3200 , “准入米二斛八斗”, 折纳比率大致是 114 钱 = 1 斗米 ; 四年米 、钱的换算标准是 160 钱 =
1 斗米 , 五年钱折米的比率在 50 —150 钱折米 1 斗之间浮动 。① 由此看 , 张声五年所佃定收田并
非按照四年的租率缴纳 。
嘉禾五年《吏民田家 》中 , 有两例定收田分别按照两种租额缴租 。简 5 ・661 : ② “ 丘州
吏吴军 , 佃田廿二町 , 凡七十一亩廿步 , 皆二年常限 。其廿亩一百步旱败不收布 。其 亩税米
廿三斛四斗 。定收十亩百六十步 , 为米十二斛八斗 , 亩收布二尺 。其卅 ( ) 六斛八 ( 二) 斗 ,
五年十二月四日付仓吏张曼 、周栋 。凡为布二匹二丈一尺 , 五年十二月廿日付库吏潘慎 。其旱
田不收钱 。熟田亩收钱八十 , 凡为钱四千五十 , 五年十月五日付库吏潘慎 。 ( 下略) ”简 5 ・705 :
“湖田丘州吏蔡 ( ?) 雅 , 佃田十三町 , 凡六十七亩二百一十步 , 皆二年常限 。其十四亩 步旱
败不收布 。其 亩为米廿三斛四斗 。定收十三亩百七十步税 ( 田) , 为米十六斛四斗五升 , 亩收
布二尺 ……斗五升 , 五年十一月廿八日付仓吏张曼 、周栋 。凡为布二匹二丈七尺 , 五年十二月
廿日付库吏潘慎 。其旱田不收钱 。熟田亩收钱八十 , 凡为钱四千三百七十 , 五年十一月廿日付
库吏潘慎 。( 下略) ”这是有关州吏的例子 。上举两简中 , 吴军定收田实际是 50 亩 160 步 , 其 40
亩税米 2314 斛 , 亩纳租米 01585 斛 ; 另 10 亩 160 步为米 1218 斛 , 则亩纳米 112 斛 。蔡雅的定
收田也存在类似现象 。嘉禾四年州吏定收田亩租米 01586 斛 ; 五年优惠逐步丧失 , 所纳租米或
是 112 斛 。男子等身份佃田亩租额也有变化 , 四年定收田亩纳钱 70 , 旱田布 0166 尺 、钱 37 , 五
年定收田租钱升至 80 , 旱田则不收钱 、布 。嘉禾四年田家身份较为清楚的约 615 户 , 其中男子 、
大女等 567 户 , 郡吏 20 户 , 州吏 19 户 , 县吏 7 户 , 军吏 2 户 。计算各自的比例 , 男子 、大女占
总户数的 92 % , 州吏仅是总户数的 3 % 。嘉禾五年田家身份清楚的有 1113 户 , 男子 、大女共
981 户 , 郡吏 34 户 , 州吏 18 户 , 县吏 56 户 , 军吏 11 户 , 县卒 13 户 。男子 、大女占总户数的
88 % , 州吏仅是 116 % 。翻检《吏民田家 》, 无论是嘉禾四年还是五年 , 占压倒多数的男子 、
大女却无一缴纳两种租额的现象 ; 其他如郡吏 、县吏身份者亦是如此 。此外 , 上引简 5 ・661 、简
5・
705 “熟田亩收钱八十”, 也执行嘉禾五年的标准 。即如蒋先生所举 “仍享有嘉禾四年优惠的”
5・
434 号 、5・
665 号 、5・
676 号 、5・
702 号 、5 ・733 号 、5 ・791 号 、5 ・924 号 、5 ・1003 号 、5 ・1037
号诸简 , 除简 5・
1037 残泐不明外 , 也是 “亩收钱八十”; 上述诸简皆有布或钱折米的现象 , 其
折算比率也符合五年的标准 。
嘉禾五年《吏民田家 》中 , 涉及州吏佃田情况的 18 例 , 除去残泐难以判定的简 5 ・466 及
分两种租率佃田的简 5・
661 、5・
705 , 蒋先生上举 “享有嘉禾四年优惠的”共 9 例 , 已占总数的
60 % 。相形之下 , 占田家比例最多的男子 、大女 , 却无一例是在执行四年的租率 。事实上 , 就
目前掌握的资料 , 尚难判定州吏嘉禾五年定收田租率只是 112 斛 , 亩纳租米 0158 斛就是四年佃
田的证据 。高敏先生认为 , 嘉禾五年州吏分两种租率纳税的现象 , “表明 ‘州吏’在 ‘诸吏’中
的特殊地位已经发生变化 , 即 ‘州吏’有与 ‘郡吏’、‘县吏’趋同化的倾向”。③ 这一结论应该
说较为审慎 。看来 , 佃户每年分次租种官田的说法 , 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

① 嘉禾四年 、五年布钱米的折纳比率 , 分见《嘉禾四年吏民田家 解题》、《嘉禾五年吏民田家 解题》,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嘉禾吏民田家 》, 第 72 、165 页 。
② 以下简文中 , 凡缺字及数字明显有误者 , 径按整理者的意见 , 在其后的括号内补改 。
③ 高敏 : 《从〈嘉禾吏民田家 〉中的 “诸吏”状况看吏役制的形成与演变》, 《郑州大学学报》2001 年第
1 期。
・2 3 ・
历  史  研  究

以上诸说 , 皆是从佃田年限的角度解释 “二年常限”。《解题》推测或为二年内佃田有所限


额 , 高敏先生认为是定收田每亩租率二年不变 , 蒋福亚先生则理解是指租佃及缴纳相应亩租额
年限只有 “二年”。这些观点几乎涵盖了从 “年限”角度考察问题的方方面面 。

“常限”, 通常作 “一定标准”解 。


《三国志》卷 60 《吴书・吕岱传》吕岱清身奉公 , 孙权诏
“加赐钱米布绢 , 岁有常限”; 《抱朴子内篇》卷 5 《至理》称万物 “荣枯异功 , 岂有秋收之常限 ,
冬藏之定例”, 皆为此例 。“年”, 甲骨文作 “ ”, 是人负禾的形状 , 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
“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①; 《说文・
禾部》: “年 , 谷熟也”; 《尚书・多士》“尔厥有  ,
有年于兹洛”, 孔传 : “有丰年于此洛邑”; 《 梁传》桓公三年 : “有年 ,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疏云 : “有年 , 正义曰 : 年训为稔 , 谓岁为年者 , 取其谷岁一熟之义 。
”是 “年”的原始义为
“稔”。唐后期有 “二稔职田”, 学者多认为是指一年两熟的复种制 , 张泽咸先生提出 : “‘二稔’
也不限于复种制 , 举凡一年能收两次的如轮作 、套作 、间作 、复种诸方式都包括在内”②。
据《吏民田家 》, 田户每年需输纳米 、布 , 表明此地植水稻外 , 也种麻类作物 。唐时江南
盛产 麻 , 《新唐书》卷 41 《地理志五》江南道 “厥赋 : 麻 、 ”, 《大唐六典》卷 3 “户部郎中
员外郎”条 “润州调火麻 , 余州并以 布”, 是除润州 ( 治丹徒 , 今江苏镇江) 外 , 江南道户调
均纳 布 。六朝 麻种植情况 , 史书记载不多 。吴人陆机撰《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称 麻
“荆扬之间 , 一岁三收 , 今官园种之”, 似乎当时只在官园种植 , 民间仍多为野生 。但《后汉书》
卷 106 《循吏传・
卫飒传》载 , 茨充代卫飒为桂阳太守 , “教民种殖桑柘麻 之属 , 劝令养蚕织
屦”。不过更早的文献 , 如《卫飒传》李贤注引《东观纪》则谓 : “建武中 , 桂阳太守茨充教人
种桑蚕 , 人得其利 , 至今江南颇知桑蚕织履 , 皆充之化也”, 并无茨充教民种麻 之举 。《后汉
书》云云 , 或是范晔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的情况揣测加上去的 。③ 但史料表明 , 至迟在东晋时 , 民
间已开始种植 麻 。据《宋书》卷 31 《五行志二》, 晋元帝太兴四年 ( 321 ) , 吴郡讹传有大虫在
中及樗树上 , 啮人即死 , 百姓大恐 , “诸家有樗 者 , 伐去之”。
《宋书》卷 3 《武帝纪下》载 ,
永初三年 ( 422) , “秦雍流民悉南入梁州”, 朝廷一次就送去 “ 绢万匹”。当时 布的产量已经
不小 。
江南栽培大麻的历史 , 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草鞋山遗址 。④ 1972 年 , 长沙市郊马王堆西
汉初期墓葬出土的粗麻纤维已有相当好的韧性 。⑤ 随着北方流民的大批涌入 , 三国时吴地种植大
麻已较为普遍 。
《三国志》卷 65 《吴书・华 传》载 , 孙 为政 , 世俗滋侈 , “妇人为绮靡之饰 ,
不勤麻 ”, 华 建议 “今吏士之家 , 少无子女 , 多者三四 , 少者一二 , 通令户有一女 , 十万家
则十万人 , 人织绩一岁一束 , 则十万束”。大麻雌雄异株 , “ ”即雄麻 ; 纺麻织布已是吴地妇

① 于省吾 : 《甲骨文字释林》, 中华书局 , 1979 年 , 第 250 —251 页 。


② 张泽咸 : 《中国魏晋隋唐时期粮食作物的复种及其他》, 郑州大学历史研究所编《高敏先生七十华诞纪
念文集》, 中州古籍出版社 , 2001 年 。
③ 《齐民要术》序称 : “茨充为桂阳令 ……教民益种桑 、柘 , 养蚕 , 织履 , 复令种 麻 。数年之间 , 大赖
其利”, 也不排除系转述范晔《后汉书》。
④ 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 《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 、二次发掘简报》, 《考古学报》1960 年第 2 期 。
⑤ 上海市丝绸工业公司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 文物出版
社 , 1980 年 , 第 59 页 。
・24 ・
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二年常限”解

女劳作的常态 。大麻的种植时间 , 《 胜之书》称 “二月下旬 , 三月上旬 , 傍雨种之”, 崔 亦


曰 “二三月 , 可种苴麻”, 这都是指种植苴麻即雌麻而言 。苴麻纤维粗糙 , “捣治作烛 , 不作
麻”, 极少用于织布 。雄麻是织布的原料 , 崔 《四民月令》“夏至先后各五日 , 可种牡麻”, 贾
思勰《齐民要术》“夏至前十日为上时 , 至日为中时 , 至后十日为下时”; ① 雌麻生长期约 130
天 ②, 雄麻生长期较短 , 但也是夏播秋收 。
雄麻可以夏种 , 也可以春播 , 据《 胜之书》: “种 太早 , 则刚坚 、厚皮 、多节 ; 晚则皮
不坚”, “夏至后二十日沤  , 和如丝”。③ 是春季播种 , 夏至时节已能收割 、沤制 。南朝陈时
有 “夏调”一说 。《陈书》卷 5 《宣帝纪》载宣帝太建三年 ( 571 ) 三月大赦 , “自天康元年讫太
建元年 , 逋余军粮 、禄秩 、夏调未入者 , 悉原之”; 八年 ( 576) 二月 , “诏江东道太建五年以前
租税夏调逋在民间者 , 皆原之”。所谓 “夏调”, 据《宣帝纪》“太建九年五月丙子”条 : “ ( 宣
帝) 诏曰 : ‘ ……可起太建已来讫八年流移叛户所带租调 , 七年八年叛义丁 、五年讫八年叛军
丁 、六年七年逋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等 , 五年讫七年逋赀绢 , 皆悉原之’。
”《册府元龟》卷
489 《邦记部・
蠲复一》略有不同 , 作 “夏调绵绢丝布帛”。但布是夏调品种之一 , 知陈朝雄麻多
是春播夏收 。孙吴亦当如此 。
水稻种植时间 , 据北魏贾思勰 “三月种者为上时 , 四月上旬为中时 , 中旬为下时”④; 梁宗
凛《荆楚岁时记》载两湖风物 , 四月 “犁杷上岸”⑤。水稻成熟期 , 《齐民要术》卷 2 《水稻》
“霜降获之”, 南北有别 , ⑥ 但差异不大 。
《三国志》卷 26 《魏书・满宠传》载孙吴遣兵佃田 , “八
月田向收熟”, 距实际收割期尚有一段时日 ; 《吏民田家 》中 , 田家入交租米最早在九月中旬 ,
由此推断 , 水稻收获时间也在九月前后 。
大麻是旱田作物 , 《宋书》卷 67 《谢灵运传》载谢灵运《山居赋》“兼有陵陆 , 麻麦粟菽”,
《魏书》卷 56 《崔辩传》“水种 稻 , 陆艺桑麻”。六朝旱田作物南移 , 与当时气候有密切关系 。
竺可桢先生对物候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 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候干旱低温 , 处于秦汉 、隋唐两个气
候湿暖期的波谷 。⑦ 黎虎先生对比了这三个时期自然灾害的特点 , 指出魏晋南北朝的旱灾甚于秦
汉 , 大致与隋唐持平 。⑧ 据现代人分析 , 长沙境内多丘陵岗地 , 辐射热不易散发 , 地面蒸发量
大 。加之山地分布在境内边缘 , 缺乏修建水利工程的地理条件 。因而自然拦蓄条件差 , 可供利
用的水量较少 , 干旱成为当地的主要灾害 。⑨ 《吏民田家 》中 , 嘉禾四年民户佃种的 “旱田”
( “旱田”涵义详下) 普遍多于熟田 , 甚至中 丘 、平攴丘 、石下丘 、何丘 、 丘 、东 丘 、顷
丘等丘中 , 多数田户所佃田地 “悉旱”。嘉禾五年情形已有好转 , 熟田开始多于 “旱田”, 仅弦

① 分见缪启愉校释《齐民要术校释》卷 2 《种麻子第九》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 年) 第 124 、119 页 。


② 《齐民要术校释》卷 2 《种麻子第九》引《杂阴阳书》曰 : “麻 ‘生’于扬或荆 。七十日花 , 后六十日
熟。”
③ 《齐民要术》卷 2 《种麻第八》, 引《 胜之书》, 第 119 页 。
④ 《齐民要术校释》卷 2 《水稻第十一》, 第 138 页 。
⑤ 姜彦稚辑校《荆楚岁时记》, 岳麓书社 , 1985 年 , 第 29 页 。
⑥ 《隋书》卷 41 《高 传》载高 曰 : “江北地寒 , 田收差晚 , 江南土热 , 水田早熟 。

⑦ 竺可桢 :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竺可桢文集》, 科学出版社 , 1979 年 , 第 481 —482
页。
⑧ 黎虎 :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旱田作物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史论》, 学苑出版社 , 1999 年 。
⑨ 湖南省长沙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长沙县志》, 三联出版社 , 1995 年 , 第 81 页 。
・2 5 ・
历  史  研  究

丘田户 “悉旱”的比例较多 。①
六朝立国江南 , 境内多丘陵山阜 , 统治者屡次下诏 , 督令民众勤于地利 、水旱兼作 。《宋
书》卷 5 《文帝纪》载 , 二十一年 ( 444 ) , 文帝诏 : “凡诸州郡 , 皆令尽勤地利 , 劝导播殖 , 蚕
桑麻  , 各尽其方 , 不得但奉行公文而已”; 《宋书》卷 82 《周朗传》载 , 孝武即位 , 周朗建议
“田非 水 , 皆播麦菽 , 地堪滋养 , 悉艺 麻”。上引谢灵运《山居赋》“蔚蔚丰秫 , 香 
……兼有陵陆 , 麻麦粟菽”, 描述的就是水旱兼作的景象 。据《吏民田家 》, 嘉禾四年旱田亩
纳布 6 寸 6 分 , 四年 、五年 , 熟田亩纳布 2 尺 , 似乎每亩租田都有雄麻种植 。事实上 , 《吏民田
家 》中 , 田户折布缴米的现象不在少数 。看来 , 这只不过是官府希图通过规定征收赋税品种
的方式 , 以达到使民户水旱兼作目的的一种措施 。
在稻田的零边地角可以种植雄麻 , 问题是这种水旱兼作实际不是在同一田块进行的 , 既非
传统意义上的轮作复种 , 亦非通常所说的间作套种 , 自然也不能称其为 “二年 ( 稔) ”之田了 。

“年”释为 “稔”, 是其原始义 ; 金文中 “年”已作 “年岁”字 , 《尔雅・释天》: “载 , 岁也 。


夏曰岁 , 商曰祀 , 周曰年 , 唐虞曰载”, 郭璞注 : “岁 , 取岁星行一次 ; 祀 , 取四时一终 ; 年 ,
取禾一熟 ; 载 , 取物终更始 , 故以岁名”, 邢 疏 : “年者 , 禾熟之名 , 每岁一熟 , 故以为岁
名”。史籍中以 “稔”作 “年”之例甚多 。孙 所行暴虐 , 陆凯知其 “败不过二十稔也”; ② 诸葛
亮屡出歧山无功 , 司马懿度蜀军 “非三稔不敢动”。③“年”的原始义 , 除 “大有年”之类的习语
外 , 则极为少见 。
与 “二年常限”田类似的说法见于《居延新简》 EP T51 : 119 : “北地泥阳长宁里任    二
年田一顷廿亩  租廿四石”④。此简出土于破城子探方五 , 同出诸简有 “建始”、
“神爵”、
“元康”
等年号 , 推测是西汉之物 。黄惠贤先生提出 , “二年田”或可释为 “再易之田 , 即一年耕种 、一
年休耕的下等田”⑤。
《周礼・
地官・
大司徒》: “不易之田家百亩 , 一易之地家二百田 , 再易之地家
三百亩”, 《公羊解诂》宣公十五年何休注 : “司空谨别田之高下善恶 , 分为三品 , 上田一岁一
垦 , 中田二岁一垦 , 下田三岁一垦 。肥饶不得独乐 , 硗确不得独苦 。
”“再易之地”为 “三岁一
垦”, 是一年耕种 、二年休耕的下田 ; 一年耕种 、一年休耕的 “二岁一垦”, 实即 “一易之田”。
汉简 “二年田”之例仅此一见 ; 在时代稍后的西晋 , 冀州 ( 治信都 , 今河北冀县 ) 则有 “三更
稻田”的记载 。⑥ 不过 , 汉代的西北开发较晚 , 土旷人稀 , 土地轮番休耕是很自然的事 。魏晋南
北朝时期 , 人口减耗 , 土地抛荒 , 北魏均田令也有易田 “倍受”的措施 。
《史记》卷 129 《货殖列传》记载 , 当时的江南是 “地广人稀 , 饭稻羹鱼 , 或火耕而水耨”。

① 蒋福亚先生甚至统计了嘉禾四年 、五年熟田与旱田各自的田亩总额 , 见前揭《〈嘉禾吏民田家 〉中的


余力田》一文 。
② 《三国志》卷 61 《吴书・陆凯传》, 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③ 《晋书》卷 1 《高祖纪》。
④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居延新简・ 甲渠候官》, 中华书局 , 1994 年 。图版见下册第 160 页 。
⑤ 黄惠贤 : 《秦汉六朝时期自耕小农与农奴 、奴隶之间几种过渡性的农业劳动者》, 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
世纪研究所编《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 , 1996 年 , 第 413 页 。
⑥ 《晋书》卷 41 《李 传》: “故立进令刘友 、前尚书山涛 、中山王睦 、故尚书仆射武陔各占官三更稻田 。 ”
学者或认为 , “三更稻田”就是 “一年耕种 、二年休耕”的水稻之田 。
・26 ・
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二年常限”解

东汉班固撰《汉书・
地理志》, 乃至唐初撰《隋书・地理志》仍在沿袭这一说法 。关于 “火耕水
耨”, 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粗放落后的水稻耕作法 ; ① 至于其具体内容 , 论者或有不同 。西 定
生氏依据东汉郑玄注 , 理解火耕水耨是一年休闲制的水稻栽培法 。② 牟发松先生不赞成中国古代
存在休闲制的说法 , 认为它是南方撂荒农作制时期的水稻耕作方式 , 主要是在熟荒地上进行 。③
熟荒制与休闲制的主要区别 , 是土地休耕期间仍否进行适当的作业 ; 有关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
发展阶段 , 农史学者也有分歧 。无论如何 , 将火耕水耨视为一种定期轮耕制度 , 应该不会有太
大问题 。六朝时期 , 随着北方流民大批涌入 , 北方先进农业技术逐步引入 , 江南水稻生产有了
长足进步 。至于发展的具体程度 , 学者亦有不同看法 。西 定生氏力主整个六朝时期 , 江南水
田一直沿袭西汉以来的火耕水耨 , 实行一年休闲的耕作之法 。④ 牟发松先生比较乐观 , 认为至迟
在魏晋南北朝时 , 南方的广大地区已以连种制为主 , 传统的火耕水耨法只限于少数落后地区和
某些特殊场合 。⑤
较之江南其他地区 , 古代长沙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比较高的 。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吴越时 , 长沙已是 “西楚之粟”, 即经济富庶的地方 。两汉时期 , 以长沙为中心的湘江流域是江
南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⑥ 吴黄武五年 ( 226 ) , 孙权将 “车中八牛以为四耦”⑦, 张泽咸先生据
此认为 , 犁牛耕种已在南方推广 ⑧。此次所出吴简 , 有 “ □其调牯牛二头 □”、“调水牛皮”⑨ 的
υ
记载 , 似乎由此可判明长沙郡一带开始使用牛耕 λ
g。不过 , 这也许只是限于平原地区 ; 山陵冈阜

间零星田块能否使用牛耕 , 尚有疑问 。

① 近年陈国灿先生撰文 , 反对将火耕水耨视为一种原始落后的耕作方式 , 并从灌溉技术的进步和牛耕的


普及等方面高度评价了汉代江南水稻耕作技术 (《“火耕水耨”新探 — ——兼谈六朝以前江南地区的水稻
耕作技术》, 《中国农史》1999 年第 1 期) 。东汉江南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有所发展 , 在江苏泗洪先后发
现的牛耕画像石 , 表明当地已开始使用牛耕 ( 尤振尧 : 《江苏泗洪曹庙东汉画象石》, 《文物》1986 年第
4 期 ; 南京博物院 、泗洪县图书馆 : 《江苏泗洪重岗汉画像石墓》, 《考古》1986 年第 7 期 ; 睢宁双沟
《省 ( 江苏) 文化局把徐州市附近汉画像石集中保管》, 《文物参考资料》1956 年 10 期文物工作报导 ;
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江苏徐州汉画象石》图版陆叁 [ 图 81 ] , 科学出版社 , 1959 年 ) 。但正如学
者指出 , 目前所发现的汉代步犁皆是长辕和直辕 , 使用时回头和转弯都不很灵便 , 在山谷或有涧水的
地方更不适用 ( 方壮猷 : 《战国以来中国步犁发展问题试探》, 《考古》1964 年第 7 期 ) 。江苏泗洪 、睢
宁两地的《牛耕图》所反映的耕 、种 、  、耢 , 其种植对象不外麦 、稷 、粟 、黍 、菽之类的旱作物
(尤振尧 、周晓陆 : 《泗洪重岗汉代农业画象石刻研究》, 《农业考古》1984 年第 2 期) 。李伯重先生甚至
认为 , 既使在六朝史籍中 , 也未发现江南水田有使用牛耕的迹象 (《唐代江南农业发展》, 农业出版社 ,
1990 年 , 第 51 页) 。将当时南方出现的一些先进技术诸如牛耕之类 , 都纳入火耕水耨的耕作制度中去
是否妥当 , 也值得商榷 。近年来 , 学者撰述文章或对古代的农业发展水平有所夸大 ; 对此类现象的批
评 , 参见李伯重《“选精”、 “集粹”与 “宋代江南农业革命” 》 (《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1 期) 、杨际
平《秦汉农业 : 精耕细作抑或粗放耕作》 ( 《历史研究》2001 年第 4 期) 诸文 。
② 西 定生 : 《中国经济史研究》, 冯佐哲 、邱茂 、黎潮合译 , 农业出版社 , 1984 年 , 第 132 —166 页 。
③ 牟发松 : 《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 武汉大学出版社 , 1989 年 , 第 16 页 。
④ 西 定生 : 《中国经济史研究》, 第 151 —166 页 。
⑤ 牟发松 : 《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 第 21 —27 页 。
⑥ 参见何德璋《建康与六朝江南经济区域的变迁》, 载《东南文化》1999 年增刊 。
⑦ 《三国志》卷 47 《吴书・ 吴主权传》。
⑧ 张泽咸 : 《试论汉唐间的水稻生产》, 《文史》第 18 辑 。
⑨ 王素 、宋少华 、罗新 : 《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 《文物》1999 年第 5 期 。
υ
λ
g 高敏 : 《从嘉禾年间〈吏民田家 〉看长沙郡一带的民情风俗与社会经济状况》, 《中州学刊》2000 年第
5 期。
・2 7 ・
历  史  研  究

孙吴嘉禾年间的长沙郡大体以今天的长沙市为中心 ①, 临湘即现在的长沙县 ; 其境内岗地 、


山地 、丘陵 、平原 、水面五类地貌齐全 , 以岗地丘陵为主 。《吏民田家 》中 , 田户身份前皆书
“丘”名 ; 《说文・
丘部》“丘 , 土之高也 , 非人所为也”, 孔颖达释 “地高曰丘”。学者对丘的性
质容有争论 , 据整理者公布的简 8 —2805 : “入南乡嘉禾二年财用钱嘉禾二年七月五日雷渚卢仵
付库吏殷连受 。
”类似的简牍尚有几枚 , 如 “入广成乡嘉禾二年 贾钱二千嘉禾二年四月十三日
孙丘男子唐陆付库吏殷连受 ( 8 —2811) ”、“入平乡嘉禾二年租米六斛胄毕嘉禾二年十月廿八日
东丘番有关邸阁董基付三州仓吏郑黑受 ( 9 —3221) ”等 。② 上举 “雷渚卢仵”③ 与 “孙丘男子唐
陆”、
“东丘番有”文例相似 ; “渚”, “小洲也”, 即水中的小块陆地 。“丘”、“渚”显系以地形名
之。
《吏民田家 》中 , 田家佃种的地块称 “町”, 《一切经音义》卷 8 引《苍颉篇》: “町 , 田处
也”;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町原防”, 杜预注 : “堤防间地 , 不得方正如井田 , 别为小顷町”,
孔颖达疏 : “原防之地 , 九夫为町 , 三町而当一井”。按《周礼》地有九等 , “原防”是其一 , 为
陆阜陵阿之田 。据孔颖达所言 , “町”是固定的田地面积单位 , 近年出土的云梦龙岗秦简中 , 有
“盗田二町 , 当遗三程者 , □□□□□□□□”、“一町 , 当遗二程者 , 而 □□□□□□□□”、
“租不能实 □, □轻重于程 , 町失三分 □”之语 ; ④ 汉代《 胜之书》“区种法”, 一亩之地作十
五町 , “町皆广一丈五寸 , 长四丈八尺”。⑤ 吴简中的 “町”, 面积则是大小不一 : 简 4 ・201 “火
种田二町 , 凡六十亩”, 平均每町 30 亩 ; 简 5 ・670 “佃田九町 , 凡一亩二百廿步”, 每町平均 2
分 1 厘多 。此处的 “町”, 或写作 “处”, 仅表示田块之意 。总的看来 , 田家所佃土地多是零星
小块 , 分散在丘陵冈地之间 。前引牟发松先生火耕水耨限于的 “少数落后地区”, 其意即指荒山
低泽 、土旷人稀或熟荒废田之处 。事实上 , 直到唐代 , 长沙附近丘陵地的开垦仍在采用火耕水
耨的方式 。大历四年 ( 769) , 杜甫船经长沙铜官渚 , 赋诗 “水耕先浸草 , 春火更烧山”⑥, 前者
描述的显然是火耕水耨时的情景 。
《吏民田家 》中 , 有 “火种田”的记载 。嘉禾四年注明 “火种田”者凡 7 例 ( 不含 “余力
火种田”) , 如简 4・
201 、4・202 、4 ・208 、4 ・300 、4 ・554 、4 ・560 、4 ・659 等 ; 五年未出现 。所谓
“火种田”, 宋许观《东观记事・
刀耕火种》云 : “沅湘间多山 , 农家惟植粟 , 且多在岗阜 。每欲
布种时 , 则先伐其林木 , 纵火焚之 , 俟其成灰 , 即布种于其间 。如是则所收必倍 , 盖史所言刀
”唐代史籍中 , 描写湖南地区刀耕火种的材料不少 , 牟发松先生举例颇详 ⑦。但这里
耕火种也 。
的“刀耕火种”基本上是指丘陵浅山间的旱作方式 , 《吏民田家 》中的 “火种田”却有不同 。
典型者如简 4・
300 : “ 昭 丘男子张客 , 火种田三町 , 凡廿五亩 , 皆二年常限 。其廿三亩旱田 , 亩
收布六寸六分 。定收二亩 , 亩收米四斗五升六合 , 为米九斗一升二合 。亩收布二尺 。 ( 中略) 其
旱田亩收钱卅七 , 其熟田亩收钱七十 ( 下略 ) 。 ”“火种田”也属二年常限 , 有熟田 、旱田之分 。
 

① 据吴增仅 、杨守敬《三国郡县表附考证》, 吴黄武元年 ( 222 ) 至太元二年 ( 252 ) 长沙郡有 19 县 : 临


湘 、攸 、下隽 、醴陵 、刘阳 、吴昌 、罗 、建宁 、蒲圻 、巴陵 、湘南 、连道 、益阳 、临  、湘西 、衡阳 、
新阳 、酃 、茶陵 。据出土简牍 , 时长沙郡亦辖安成一县 , 说见《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 《文
物》1999 年第 5 期 。
② 录文转引自王素等《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 《文物》1999 年第 5 期 。
③ 《吏民田家 》中 , 嘉禾四年有 “昭丘男子雷渚” ( 简 4・301) , 此系人名 , 与 “雷渚卢仵”无甚关联 。
④ 中国文物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龙岗秦简》, 中华书局 , 2001 年 , 第 115 、118 页 。
⑤ 《齐民要术校释》卷 1 《种谷第三》, 引《 胜之书》, 第 82 页 。
⑥ 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 22 《铜官渚守风》, 中华书局 , 1979 年 , 第 1975 页 。
⑦ 牟发松 : 《唐代长江中游的经济与社会》, 第 54 页 。
・28 ・
吴简《嘉禾吏民田家 》“二年常限”解

“旱田”, 简文中或书作 “旱亩”、


“旱”、
“悉旱”、
“旱败不收”等 , 整理者或解释 “‘旱田’指受
旱较轻的田 , ‘旱败’指受旱较重的田”; ① 胡平生先生认为旱亩即旱败不收 , 二者无受灾程度的
差别 。②“熟田”无疑是收获较好的田地 。也就是说 , “熟田”、“旱田”只有收成之别 , 并无水
田 、旱作之分 。六朝史籍中经常提及 “ 田”, 《宋书》卷 80 《孝武十四王・豫章王子尚传》“鄞
县多 田”, 前已提到周朗曾建议孝武帝 “田非 水 , 皆播麦菽”。《说文・田部》释 “ ”曰 :
“烧种也”, 段玉裁注 “《篇》、《韵》皆云田不耕火种也 。谓焚其草木而下种 , 盖治山田之法谓
然。
《史记》曰 ‘楚 、越之地或火耕’
”。段氏也是将山田的 “刀耕火种”与水田 “火耕水耨”混
为一谈 , 前引周朗之语 , 足证 “ ”非旱作之法 。张泽咸先生指出 , 长江下游在六朝时所盛行
的 田是和火耕水耨很相似的 ③。吴简中的 “火种田”当即 “ 田”, 也就是火耕水耨之田 。④
火耕水耨田自然多数实行轮休 , 不采取火耕水耨方式的稻田同样可以实行轮休耕作 。尽管
学者对六朝时期水稻的耕作方式有不同认识 , 但据公元 6 世纪成书的《齐民要术》卷 2 《水稻第
十一》: “稻 , 无所缘 , 唯岁易为良 。
”水稻栽培在没有实行插秧移栽和普遍施肥以前 , 年年连种
是很困难的 。除草是个大问题 。《齐民要术》同篇记载 “北土高原”由于能种稻的田地很少 , 不
能实行 “岁易”, 只好在禾苗生长起来以后把秧苗拔出 , 除掉草以后再把它插回本田 。这是特殊
情况 , 一般水田没实行插秧的多为 “岁易”。南方温暖 , 雨水多 , 土壤肥力的分解和流失都比较
严重 , 所以唐宋以后南方水田农法特别强调施肥 ; 在没有普遍施肥以前 , 恢复地力的办法恐怕
只有轮休 。⑤ 顺便提及 , 雄麻也需岁易 , 否则 “有点叶夭折之患 , 不任作布”⑥。
笔者无意否认孙吴个别地区水稻有实行连种制的可能 , 只是这种情况不常见罢了 。据整理
者介绍 , 目前出土的吴简中 , 米的税目有 “租米 、税米 、限米 、粢租米 、税徭 ( ?) 米 、税帛
米 、税中白米 、税连年米 、杂限米”等 ⑦。我怀疑这里的 “连年米”是出于连种制的水稻田之
上 。若可证实的话 , “税连年米”一语则透露两点信息 : 一是当时水稻连种的现象不多 , 简文所
以要特别注明 ; 二是其他如 “租米 、税米”之类非连年米 , 应是实行休耕制的稻田所交 。
《吏民田家 》中 , 田户熟田亩纳税米 112 斛 。秦汉以后 , 佃田租率多为对半分成 ⑧; 据此
推算 , 熟田亩产 214 斛米 。此外 , 也应考虑麻田问题 。麻田所占比例 , 不得详知 , 若以 5 %的数
字计 ⑨, 水稻实际亩产量为 214 ÷ ( 1 - 5 %) = 215 ( 斛) 。既使如高敏先生的保守估计 , 熟田亩

① 王素 、宋少华 、罗新 : 《新出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简介》, 《书品》1999 年第 3 期 。


② 胡平生 : 《〈嘉禾四年吏民田家 〉统计错误例解析》, 李学勤 、谢桂华主编《简帛研究》,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 2001 年 。
③ 《汉唐间的水稻生产》, 《文史》第 18 辑 。
④ 参见高敏《〈吏民田家 〉中所见 “馀力田”、 “常限田”等名称的涵义试析》 《 ( 郑州大学学报》1999 年
第 5 期) 、吴荣曾 “孙吴佃田制中的租赋问题”及阿部幸信《长沙走马楼吴简所见田种初探》 (《嘉禾吏
民田家 研究》第 1 集) 诸文 。阿部幸信氏将 “火种田”理解为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 不确 。
⑤ 此处承蒙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根蟠先生教示 。
⑥ 《齐民要术校释》卷 2 《种麻第八》, 第 118 页 。
⑦ 见王素等《长沙走马楼简牍整理的新收获》 ( 《文物》1999 年第 5 期 ) 。整理者将税米名目依 “税种”、
“品质”、 “产地”等进行分类 , 视 “税连年米”为 “依品质分”, 这种划分方法是否准确 , 值得讨论 。
⑧ 曹魏屯田中 , 或实行官民六四分成 , 这限于屯田民租借官牛耕种的场合 。
⑨ 据吴慧先生对汉代情况的估计 , 麻田约占民户耕田的 5 % , 但这一数字是指雌麻 ( 田) 而言 ( 《中国历
代粮食亩产研究》, 农业出版社 , 1985 年 , 第 67 页 ) ; 孙吴田户是否种植雌麻 , 情况不明 , 其雄麻
( 田) 的比例不妨亦以此计算 。
・2 9 ・
历  史  研  究

产量也在稻 3 斛合米 118 斛左右 ①。这一数字已远远超出唐宋时期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水稻亩产


量 ②。这一水稻亩产量在孙吴史籍中也见记载 , 《三国志》卷 60 《吴书・
钟离牧传》: “ ( 牧) 少爰
居永兴 , 躬自垦田 , 种稻二十余亩 。临熟 , 县民有识认之 , 牧曰 : “本以田荒 , 故垦之耳 。
”遂
以稻与县人 ……民惭惧 , 率妻子舂所取稻得六十斛米 , 送还牧 , 牧闭门不受 。
”钟离牧种稻 20
余亩 , 得米 60 斛 , 亩收不足 3 斛 , 与上述亩产量相差不大 。需要注意的是 , 钟离牧 “本以田荒 ,
故垦之耳”, 表明其垦种的是久荒之田 。这种田久经抛荒 , 地力自然肥沃 , 第一年耕种通常会获
得较高产量 。在轮休的稻作制度下 , 土地每隔一定期限需要休耕 , 其亩产量较连种制条件下的
为高 , 也是很正常的事 。③《吏民田家 》反映的熟田亩产量 , 应当就是这种情况 。联系嘉禾四
年 、五年同一人名下佃田数额不等的问题 , 我们将同属 “二年常限”下的 “火种田”④、非火种
的 “常限”田视作 “二年一垦”的 “一易之田”, 应该不会有多大问题 。
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理解 , “二年常限”就是指 “二年一垦”的耕作制度而言 。在《吏民田家
》中 , “二年常限”与 “火种田”、“余力田”等的性质不同 , 它只是官府对某类田地的一种规
范形式 。已往研究者在使用 “二年常限”田的说法时 , 也注意到这一点 。关于《吏民田家 》
的性质 , 整理者多理解是佃田租税券书 , 高敏先生则认为它直接反映了赋税缴纳凭证的表征 ⑤,
我在前述拙文中是将它作为经田户曹史检校的乡租税簿来看待的 。无论如何 , 《吏民田家 》主
要是官府征收租税的载录 , 这点没有问题 。本文理解的 “二年常限”, 实际上就是官府根据当时
普遍实行的各种形式的轮休耕作制而制定的一种关于官租的规定 —
——按二年一垦的标准收租 。
在这个统一的标准下 , 可以容纳诸如 “火种田”、非 “火种田”等不同形式的轮休耕作制 。《吏
民田家 》中 , 特别标明 “二年常限”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 。

〔作者张荣强 , 讲师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  100875〕

( 责任编辑 : 宋  超)

① 高敏 : 《从嘉禾年间〈吏民田家 〉看长沙郡一带的民情风俗与社会经济状况》, 《中州学刊》2000 年第
5 期。
② 据李伯重先生研究 , 南宋时江南经济最发达的常州地区 , 水稻平均亩产量也不过在 1 石上下 。 ( 参见
《“选精”、 “集粹”与 “宋代江南农业革命”
》, 《中国社会科学》2000 年第 1 期)
③ 前引宋许观称 , 刀耕火种 “其收必倍”。近年来 , 尹绍亭先生通过对云南地区刀耕火种制进行研究 , 指
出 : “粗放比集约产量高 ……在正常的情况下 , 滇南传统粗放的懒活地的陆稻产量 , 一般为 600 斤左
右 , 有的甚至达到 800 —900 斤 。滇南傣族传统水稻产量也不过 500 斤左右 , 近年来改种杂交稻 , 产量
大部分上升到 600 —700 斤 , 也不比山地民族粗放的懒活地高多少 ……粗放耕作比集约耕作省力 、产出
高 、生态效益好 , 不仅刀耕火种如此 , 水田农业也是这样 。 ” ( 见《云南刀耕火种研究》, 云南人民出版
社 , 1991 年 )
④ 《吏民田家 》中的 “火种田”除前引简 4 ・300 外 , 简 4 ・201 、4 ・202 皆注明 “二年常限”; 简 4 ・554 、
4・560虽未注明 , 从其简例及佃田租率看 , 亦当属 “二年常限”。
⑤ 高敏 : 《论〈吏民田家 〉的契约与凭证二重性及其意义》, 《郑州大学学报》2000 年第 4 期 。
・30 ・
CONTENTS

Research A rticles

Shang Dynasty Inscriptions on Deceased Aristocratic Spouses Zhu Yanmin ( 3)

Oracle bone records of t he spouses of dukes in t he Yin ( Shang) dynasty are not seen until Ren and

Gui. Materials about unidentified women indeed appear , but t hese are wrongly identified as spouses of

deceased lords. Compared to t he dukes t hemselves , t heir spousesπ stat us and power as deities are rat her

low. As t he first lawf ul spouse of a late duke and deified female ancestor , Renπs wife , Geng , holds an

obviously more prestigious stat us t han ot her female ancestors. The identity of anot her prestigious fe2

male ancestor of t he Shang , E , is yet to be determined. Records about ot her spouses of deceased

dukes are eit her unt raceable or unseen. Female ancestors are not listed in sacrificial rites to all late

dukes and princes of t he Yin , alt hough t here are indeed oracular inscriptions specially for t hem.

The Biennial Taxation in J i a He L i Mi n Ti a n J i a Bie Zhang Rongqiang ( 20)

The expression“ernian chan gx ian ”( t he biennial standard) in J ia He L i M i n Tian J ia B ie , a

bamboo document of t he State of Wu during t 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 remains t he key to under2

standing t he tenancy system of t he state of Wu. If“changx ian ”is interpreted as“standard”and“ ni 2

an ”as“ripe ,”and if we consider rice farming practices of t he Six Dynasties period , t he term act ually

refers to t he regime of biennial official taxation on land , based on t he t hen prevailing practice of a bien2

nial fallow cycle.

A Re2examination in the Def inition and Origin of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a

Zu Hui  Gong Yanming ( 31)

There are four different definitions of t he civil examination system of t raditional China. It was a

system t hrough which : ( 1) official candidates were tested and qualified for service in different depart 2

ment s; ( 2 ) started f rom t he set up of t he ji nshi ke ( examination of policy questions) ; ( 3 ) officials

were selected , retained or dismissed on t he basis of t heir essay writing ; ( 4) official candidates recom2

mended t hemselves wit h t heir essays. None of t hese definitions is comprehensive , alt hough each has

somet hing in it . We would like to define t he system as a mechanism of selecting officials as follows :

candidates were test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questions , such as t hose about policies and classics , for dif2
・189 ・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