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7

2007 年第 3 期 史学史研究 No.

3 ,2007
总 127 期 JOURNAL OF HISTORIOGRAPHY Serial No. 127

欧阳修论考史
余敏辉
(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 安徽 淮北  235000)

  [ 摘  要 ] 欧阳修在长期从事文献史料的收集 、 整理和研究工作中 ,始终能够坚持创


新与求实并重原则 ,在考史方面得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认识 ,即 : 考史应“不没其实”,力求
史实真相 “ ; 慎于传疑”,不轻易下结论 “
; 勇断不惑”,敢于创发己见 “
; 不苟立异”,反对刻意
标新 “
; 切于人事”,排斥天命神学 ,这些至今仍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
[ 关键词 ] 欧阳修  实事求是  考证  历史
[ 中图分类号 ] K09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5332 ( 2007) 0320027207


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取得多方面成就的学者” , 欧阳修 ( 1007 - 1072) 读书治学 , 既有大
胆怀疑 、 开风气之先的一面 ,又有求真务实 、
多闻阙疑的另一面 , 他的考史就体现了这样的学风特
征 。欧阳修在长期从事文献史料 ,特别是经书 、 史籍 ,以及谱牒和金石遗文的收集 、 整理和研究过程
中 ,始终能够坚持创新与求实并重原则 , 一方面提倡学出己见 , 勇于立说 , 另一方面却强调言必有
据 ,无征不信 ,如他对于先贤的一些定论 ,并不迷信盲从 ; 对于一时无法搞清楚的问题 ,也不急于下
结论 ,这在当时的疑古辨伪思潮中尤显难得可贵 , 对当时和后来历史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
响。

一、
考史应“不没其实”

  作为史学家的欧阳修 ,从来就把“直书而不隐”作为他编纂史书的指导思想 ,因此他广搜史料 ,


遍考群书 ,所修《新五代史》就遵守了“不没其实” 的要求 ,而他对于文献史料的考订也同样体现出这

一观念 。他收集金石铭刻“与史传正其缺谬” ,收获很大 ,曾自述“余于《集 ( 古) 录》,正前史之阙缪

者多矣” ,如《魏钟繇表》为曹公破关羽贺捷表 ,钟繇建安二十四年闰月九日上 。欧阳修考证闰月
九日为十月 ,然而参照魏 、
吴二志 ,孙权是闰十月才征讨关羽 ,十二月才俘获关羽 “安得于闰十月先
,

贺捷也 ? 由是此表可疑为非真” 。他编修家谱 ,也以考信为标准 ,如庆历六年 ( 1046) 夏 ,曾巩称其
父命来请欧阳修作《曾氏族谱》,并为他祖父撰写神道碑 。由于曾巩所述的先祖世系“考于《史记》 皆
不合”,因而欧阳修多方考证 ,找寻确凿证据 ,但终因世次久远而难明 ,所以“虽且从所述 ,皆宜更加

[ 收稿日期 ]  2007204210
① 孙钦善 《欧阳修学术研究・
: 序》,见顾永新著《欧阳修学术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
② 
《欧阳修全集》
卷 42 《集古录目・
, 序》,中华书局校点本 2001 年版 ,第 600 页 。
③ 
《欧阳修全集》
卷 138 《隋尔朱敞碑》
, ,第 2180 页 。
④ 
《欧阳修全集》
卷 137 《魏钟繇表一》
, ,第 2154 页 。
⑤ 
《欧阳修全集》
卷 47 《与曾巩论氏族书》
, ,第 665 页 。

2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欧阳修论考史


考正” 。欧阳修在《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中 ,就有“不知其始封”、 “历商周千

有余岁 ,常微不显”“
、其后又晦 ,复千有余岁而至于公” 的说法 。
欧阳修还注重对文人诗词中所涉史实的考辨 。如他所撰《诗话》 中就有这样的记载 :
李文正公进《永昌陵挽歌词》 云“: 奠玉五回朝上帝 ,御楼三度纳降王 。
”当时群臣皆进 ,而公
诗最为首出 。所谓三降王者 ,广南刘  、 西蜀孟昶及江南李后主是也 。若五朝上帝则误矣 。太
祖建隆尽四年 ,明年初郊 ,改元乾德 。至六年再郊 ,改元开宝 。开宝五年又郊 ,而不改元 。九年
已平江南 ,四月大雩 ,告谢于西京 。盖执玉祀天者 , 实四也 。李公当时人 , 必不缪 , 乃传者误云
五耳 。②
他既对词中的“三降王” 进行了解释 ,又订正了“五朝上帝” 之误 。
在文献的著录上 ,欧阳修也力求客观真实 。如作为反映唐代所藏书目 《新唐书・
, 艺文志》大量
增补了《旧唐书・经籍志》缺漏未载的图书 ,体现出他“所修《唐书》新制最宜详备”③ 的要求 ; 又通过
“著录”“
、不著录”记载方式 ,来区别并保留《古今书录》和《旧唐书・ 经籍志》
的原貌 ,最大限度反映出
历史真相 。还有《新唐书・艺文志》 将原本列入《旧唐书・经籍志》
“史部杂传类” 的一大批作品移录入
“子部小说家类”,如祖冲之《述异记》 十卷 、
干宝《搜神记》三十卷 、
梁元帝《妍神记》十卷 、
祖台之《志
怪》四卷 、
刘义庆《幽明录》三十卷 、
东阳无疑《齐谐记》七卷 、王延秀《感应传》八卷 、
王琰《冥祥记》十
卷等 ,这是因为他认为历史著作应以真实为其生命 ,其基本事实应是可考的 ,而《搜神记》《 、幽冥录》
之类著作显然不符合这个标准 。还有 ,欧阳修对于原始文献如起居注的记载 ,更是要求及时准确 ,
秉笔直书 。如《宋会要・ 职官二》云“: 庆历中 ,欧阳修为起居注 ,常论其失云 : 自古人君不自阅史 。今
撰述既成 ,必录本进呈 , 则事必有讳避 , 史官虽欲书而不敢也 。乞自今起居注更不进本 。仁宗从
之。”
又《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四十五 ,庆历三年 ( 1043) 十一月记载 “
: 辛卯 ( 27 日) ,同修起居注欧
阳修 ,请自今上殿臣僚退 ,令少留殿门 ,俟修注官出 ,面录圣语 。从之 。

此外 ,欧阳修不信谶纬 、
灾异 、
附会之说 ,以及力排佛道“雄诞之说”,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他
的求实精神 。
欧阳修既博采众说 ,又学求其是 ,一生潜心致力于古籍辨伪 、 文献著录 ,以及史书纠误 、
文集考
订 ,目的在于恢复历史之全貌 、 事实之真相 ,反映出他作为一位历史学家的学术品格 。

二、
考史应“慎于传疑”

  阙疑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之一 , 王国维总结说 “ : 阙疑之说出于孔子 , 盖为一切学问


言 ,独于小学则许叔重 ( 许慎) 一用之 ,荀勖辈再用之 ,杨南仲三用之 。近时吴中丞 ( 吴大 ) 又用之 。
今日小学家如罗叔言 ( 罗振玉) 参事考甲骨文字别撰《殷虚文字待问篇》 ”④
一卷 ,亦用此法 。
欧阳修极其重视阙疑的学术传统 ,他在跋《邓艾碑》 云:
右《邓 碑》,考其事迹终始 ,即魏邓艾碑也 。艾尝为兖州刺史 ,据碑云“晋初尝发兖州兵讨
叛羌 ,艾降巫者传言 ,授以用兵之法 ,因以破羌 。兖人神之 , 遂为艾立庙建碑纪其事”。艾于三
国时为名将 ,尝有大功 ,其姓名闻于世甚显 ,史与兖人皆不应误 。而“艾”、 “ ”二名不同如此 ,
此君子所以慎于传疑也 。⑤
认为邓艾作为三国名将 ,史书记载和碑文所刻都不应有误 ,其记载不同的原因却无从探究 ,因而主

① 《欧阳修全集》
卷 20 《尚书户部郎中赠右谏议大夫曾公神道碑铭》
, ,第 330 页 。
② 《欧阳修全集》
卷 128 《诗话》
, ,第 1949 页 。
③ 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 181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第 4381 页 。
④ 王国维 《观堂别集》
: 卷 4 《金文编・
, 序》。见《观堂集林》( 外二种)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871 —872 页 。
⑤ 《欧阳修全集》
卷 137 《魏邓艾碑》
, ,第 2157 页 。

28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史学史研究             2007 年第 3 期

张“慎于传疑”。
欧阳修在《帝王世系图・ 序》中 , 曾对古史系统提出了质疑 , 类似的议论又见他所著《诗本义》。
他强调说 “
: 君子之学也 ,不穷远以为能 ,阙所不知 ,慎其传以惑世也 , 阙焉而有待可矣 。毛郑之说 ,
余能破之不疑 ; 生民之意 ,余所不知也 ,故阙其所未详 。”① 欧阳修在《与张秀才 第二书》中还反对
“务高言而鲜事实” 的做法 。他曾举孔子删《书》 的例子来说明 :
孔子删《书》,断自《尧典》,而弗道其前 ,其所谓学 ,则曰“祖述尧舜”。如孔子之圣且勤 ,而
弗道其前者 ,岂不能邪 ? 盖以其渐远而难彰 ,不可以信后世也 。今生于孔子之绝后 ,而反欲求
尧、 舜之已前 ,世所谓务高言而鲜事实者也 。②
主张叙述古史 ,要以“传信”为原则 。就以修谱来说 ,欧阳修同样主张求实 ,对于“世次久远而难详”
之事 ,多用疑似之词 ,并不轻易下结论 ,他在《与曾巩论氏族书》 中说 :
如足下所示 ,云曾元之曾孙乐 , 为汉都乡侯 , 至四世孙据 , 遭王莽乱 , 始去都乡而家豫章 。
考于《史记》,皆不合 。盖曾元去汉近二百年 , 自元至乐 , 似非曾孙 , 然亦当在汉初 。则据遭莽
世 ,失侯而徙 ,盖又二百年 ,疑亦非四世 。以《诸侯年表》推之 ,虽大功德之侯 ,亦未有终前汉而
国不绝者 ,亦无自高祖之世至平帝时 , 侯才四传者 。宣帝时 , 分宗室赵顷王之子景 , 封为都乡
侯 。则据之去国 ,亦不在莽世 ,而都乡已先别封宗室矣 。又乐 、 据姓名 ,皆不见于《年表》,盖世
次久远而难详如此 。若曾氏出于 者 ,盖其支庶自别有为曾氏者尔 ,非 子之后皆姓曾也 ,盖
今所谓 氏者是也 。③
在其它学术领域 ,欧阳修也无不如此 。如他坚持把“阙疑” 当作校勘原则 ,提出了“校雠之际 ,决

于取舍 ,不可不慎”,此处不再赘述 。 而他考释金石文字 ,遇到疑难困惑处 ,要么请教专家 ,博采通
人之说 ; 要么阙疑待问 ,从不勉强为解 。金石遗文中有古奥费解处就保持原样 ,留待后人解决 ,如张
仲器铭有五十一 ,能够辨识的四十一 ,其余“以俟博学君子”⑤; 有不同解释就一同并录 ,以供后人选
择 ,如《韩城鼎铭跋》 “原甫博学 ,无所不通 ,为余释其铭以今文 ,而与南仲时有不同 。故并著二家所

解” ; 有几种说法就存异待考 ,不作取舍 , 此类例子就更多了 。而后来的金石学家却大不一样 , 如
王国维批评说 “ : 自王楚 、
王俅 、薛尚功之书出 ,每器必有释文 ,虽字之绝不可释者 ,亦必附会穿凿以

释之 ,甚失古人阙疑之旨 。 ”
此外 ,欧阳修指出《诗序》 作者已无从考证 ,主张付之阙如 。针对汉唐诸儒解诗 ,必委屈为说 ,汗
漫为解 ,以致改经就注 、 穿凿附会 ,欧阳修对这种轻率作法提出了严厉批评 ,他说 “ : 郑多改字 , 前世
学者已非之 。然义有不通 ,不得已而改者 ,犹所不取 ,况此义自明 ,何必改之以曲就衍说也 !”⑧正确
的作法应该是“六经有所不通 ,当阙之以俟知者 。若改字以就己说 ,则何人不能为说 ? 何字不可改
也 ?”⑨ 因此 ,一方面 ,他勇破旧说 ,以己意解经 ; 另一方面 ,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证据不足的
猜想 ,则采取谨慎的阙疑态度 。 《诗本义》质疑发问 、 存疑待考 、传疑求证的例子很多 , 如欧阳修就
《鲁诗》 中所反映“克淮夷 ,伐戎狄 ,服荆舒 ,荒徐宅 ,至于海邦 、
蛮貊 ,莫不从命 ,何其盛也” 的情况 ,与
《春秋》 所记史实进行比照 ,发现要么“与《春秋》 不合”,要么“不见于《春秋》 ”,因而他说 “: 《诗》,孔子
所删正也 《春秋》
; ,孔子所修也 。《诗》 之言不妄 ,则《春秋》疏谬矣 《春秋》
; 可信 ,则《诗》妄作也 。其

① 欧阳修 《诗本义》
: 卷 10 《生民》
, ,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② 《欧阳修全集》
卷 67 《与张秀才 第二书》
, ,第 978 —979 页 。
③ 《欧阳修全集》
卷 47 《与曾巩论氏族书》
, ,第 665 —666 页 。
④ 参见余敏辉《欧阳修校勘学成就述论》,载《史学史研究》
2003 年第 3 期 。
⑤ 《欧阳修全集》
卷 134 《张仲器铭》
, ,第 2077 页 。
⑥ 《欧阳修全集》
卷 134 《韩城鼎铭》
, ,第 2067 页 。
⑦ 《观堂别集》
卷 4 《金文编・
, 序》。见《观堂集林》( 外二种) ,第 872 页 。
⑧ 《诗本义》
卷 13 《七月》
, 。
⑨ 《诗本义》
卷 13 《绿衣》
, 。

29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欧阳修论考史

”①
将奈何 ? 应之曰 : 吾固言之矣 ,虽其本有所不能达者 ,犹将阙之是也 。惟阙其不知以俟焉可也 。
欧阳修的阙疑 ,反映出他的一种求真的精神 、 客观的态度和谦逊的学风 。其实 ,阙疑不是回避
问题 ,躲避矛盾 ,而是在方法用尽仍无法解决之时才不得已为之 ; 同时 , 阙疑并不意味着问题的解
决 ,只是在特定时间 、
一定范围的存疑 ,而随着条件的变化 ,原先阙疑的可能又可以解决 ,如《魏刘熹
学生冢碑》,欧阳修在乾德令时 “不暇读而去”
, ; 后来集录古文 “疑为汉碑”
, , 求之又数年乃获 ; 最终
经过考证 ,断定为“魏时碑也”②。

三、
考史应“勇断不惑”

  欧阳修学贵发疑 , 不拘旧说 , 曾自述“少无师传 , 而学出己见”③ , 认为“泥古之士 , 学者之患


也”④。其子欧阳发也说 “ ”⑤
: 公于经术 ,去取如此 ,以至先儒注疏有所不通 ,务在勇断不惑 。
在经籍和史书的考辨上 ,欧阳修就敢于抒发己见 ,既力辨传注的诬妄 ,又审察经书本身的讹舛 ,
如他认为《易传》 既不是圣人所作 ,也不是一人之言 ; 从《周礼》
设官之烦 、
不为后世所用两方面 ,揭露
《周礼》
可疑之处 ; 又突破前人陈见 , 对《史记》编排的古史系统进行质疑 ; 还从《泰誓》疑《尚书》, 辨
《石鼓文》等 。尤其是《诗本义》黜《诗序》,以及评议毛 、郑《诗》
之“臆说”“
、衍说”“、曲说”“
、妄说”,在
《诗》
学史上引发了疑辨之声 。诚如欧阳修所言“正经首唐虞 ,伪说起秦汉 。篇章异句读 ,解诂及笺
传 。是非自相攻 ,去取在勇断”⑥ ,因而“于经术 ,治其大旨 ,不为章句 ,不求异于诸儒”⑦ ,多有创获 。
此外 ,欧阳修极力推崇梅圣俞所注《孙子》“凡胶于偏见者皆抉去
, , 傅以己意而发之 , 然后武之说不

汩” ,指出梅注多有“己意”,很有价值 。
由于六经和《论语》《 、孟子》《
、尔雅》等这些经书产生于先秦 ,到欧阳修所处的时代 ,至少历经千
年了 。而在此期间 ,因为天灾人祸不断 ,经书损毁严重 ; 还有后儒有意作伪和无意传讹混杂其中 ,牵
强附会 ,妄说误解不少 ; 以及对经书认识的分歧等 ,使得后世学者对经书内容是否完整 、 作者是否真
实 ,以及论述是否合理等都产生了怀疑 ,从而引发了很大争议 。欧阳修就一再指出这种现象 “ : 自孔
子没而衰 ,接乎战国 ,秦遂焚书 ,六经于是中绝 。汉兴 ,盖久而后出 ,其散乱磨灭既失其传 ,然后诸儒
因得措其异说于其间 ,如《河图》《
、洛书》,怪妄之尤甚者 。余尝哀夫学者知守经以笃信 ,而不知伪说

之乱经也 。
” 为了求得经书的原貌和本义 ,他排《系辞》、 黜《诗序》、
毁《周礼》,攘斥“伪说之乱经”;
又探求《诗》
本义 ,发明《易》
理 ,考究《春秋》
大旨 ,都以经书文本为依据 ,不为传注所迷惑 。正如欧阳
发所说 “平生所辨明十数事
, ,皆前世人不以为非 ,未有说者 。如五帝不必皆出于黄帝 , 春秋赵盾弑
君非赵穿 ,许世子非不尝药 ,武王之十有一年非受命之年数 ,及力破汉儒灾异五行之说 。《正统论》
破以秦为伪闰 ,或以功德 ,或以国地不相臣属 ,则必推一姓以为主之说 。以为正者正天下之不正 ,统
者统一天下之不一 。至于各据地而称帝 ,正朔不相加 ,则为决统 ,惟合天下于一者为正统 。统或绝 、
或续 ,而正统之说遂定焉”λυg。
此外 ,欧阳修还首次大规模收藏金石铭刻 ,编目录 ,写跋尾 ,以碑证史 ,以史考碑 ,碑史互证 ,同

① 《诗本义》
卷 14 《鲁问》
, 。
② 《欧阳修全集》
卷 137 《魏刘熹学生冢碑》
, ,第 2155 页 。
③ 《欧阳修全集》
卷 68 《回丁判官书》
, ,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第 995 页 。
④ 《欧阳修全集》
卷 129 《笔说》
, ,第 1967 页 。
⑤ 《欧阳修全集・
附录》
卷 2 《先公事迹》
, ,第 2627 页 。
⑥ 《欧阳修全集》
卷 9 《读书》
, ,第 139 页 。
⑦ 《欧阳修全集・
附录》
卷 2 《神宗实录本传》
, ,第 2660 页 。
⑧ 《欧阳修全集》
卷 42 《孙子・
, 后序》,第 606 页 。
⑨ 《欧阳修全集》
卷 43 《廖氏文集・
, 序》,第 615 页 。
υ
λ
g 《欧阳修全集・
附录》
卷 2 《先公事迹》
, ,第 2627 页 。

30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史学史研究             2007 年第 3 期

时运用金石铭刻这种珍贵的原始文献来校勘古籍 ,信其所应信 ,疑其所当疑 ,别开生面 ,不仅开拓了


学术研究新的领域 ,而且奠定了金石考据学的基础 。还有 ,在唐末五代谱学衰微情况下 ,他私修《欧
阳氏谱图》,创制“五世一图法”,改造家谱体例 ,重振家谱学 ,为明清家谱学繁荣创造了条件 。

四、
考史应“不苟立异”

  欧阳修虽强调学贵自得 ,却反对刻意求新 ,欧阳发就说他“不苟务立异于诸儒”① , 韩琦也评价



他“务究大本”“不过求圣人之意自立异论”
, ,表明他尊重先儒旧说 , 决不轻率标新立异 , 而史书上
也有他“虽以文雄一时 ,然无忌前好胜之气”③的记载 。
其实 ,欧阳修对自己的学生也作这样要求 。如庆历三年 ( 1043) , 欧阳修致信徐无党 , 规劝他治
经旨“不敢自以为是”,责备他“自信甚锐”“于经外又自为说”
, ; 又批评说后儒给《春秋》作注 , 总结
《春秋》
书法义例是“患沙浑水 ,而投土益之”,因而主张丢掉《春秋》书法 “不若沙土尽去
, , 则水清而
明”,并且告诫学者要“慎于述作”。他说 :
凡今治经者 ,莫不患圣人之意不明 ,而为诸儒以自出之说汩之也 。今于经外又自为说 , 则
是患沙浑水而投土益之也 ,不若沙土尽去 ,则水清而明矣 。鲁隐公南面治其国 ,臣其吏民者十
余年 ,死而入庙 ,立谥称公 ,则当时鲁人孰谓息姑不为君也 。孔子修《春秋》,凡与诸侯盟会 、

命将 ,一以公书之 ,于其卒也 ,书曰“公薨”。 ……故某常告学者慎于述作 ,诚以是也 。④
师、
表明了欧阳修对于徐无党治经史有看法 。也就是说 ,徐无党注《新五代史》
又去搞一套书法义例 ,欧
阳修是持批评态度的 。
欧阳修所著《诗本义》,在批驳毛《传》、 郑《笺》
解经曲为附丽 ,穿凿附会的同时 ,力主实事求是地
评价 ,并表明态度说 “ ”⑤ 因此 ,一方面 ,他
: 尽其说而有所不通 ,然后得以论正 ,予岂好为异论者哉 。
对毛 、郑正确的地方 ,积极给予肯定 ,认为已得“诗人之意”或“圣人之旨”,主张应该沿用其说 ; 另一
方面 ,提倡慎于改易 ,声称自己“不得已乃易之 ,非乐求异于先儒也”⑥ ,只有“质诸先圣则悖理 ,考于
人情则不可行 ,然后易之”⑦ ,不过即使有所改易 , 还要做到“未尝轻议二家 , 而亦不曲徇二家”⑧ , 可
见他探求《诗》本义是极为审慎严谨的 。又如《礼记》,他就认为不可随意改动 ,说 “
: 然其中好语 , 合

于圣人者多 ,但当去其泰甚者尔 ,更宜慎重 。

欧阳修对《易传》
的态度也比较客观 ,认为虽非圣人所作 ,却“未必无益于学”,他说 :
不必废也 。古之学经者皆有《大传》,今《书》《
、礼》之传尚存 。此所谓《系辞》者 ,汉初谓之
《易大传》
也 ,至后汉已为《系辞》矣 。 ……
《系辞》
者谓之《易大传》,则优于《书》《
、礼》
之传远矣 ,
谓之圣人之作 ,则僭伪之书也 。盖夫使学者知《大传》为诸儒之作 ,而敢取其是而舍其非 ,则三
代之末 ,去圣未远 ,老师名家之世学 ,长者先生之余论 ,杂于其间者在焉 ,未必无益于学也 ,使以
为圣人之作 ,不敢有所择而尽信之 ,则害经惑世者多矣 。此不可不辨也 ,吾岂好辨者哉 ! λυg
欧阳修信经疑传 ,认为应以《春秋》
经为正 ,传不可尽信 ,提出“舍传从经”
的主张 。不过 ,他并不全盘

① 《欧阳修全集・
附录》
卷 2 《先公事迹》
, ,第 2627 页 。
② 《欧阳修全集・
附录》
卷 3 《墓志铭》
, ,第 2704 页 。
③ 《欧阳修全集・
附录》
卷 2 《重修实录本传》
, ,第 2671 页 。
④ 《欧阳修全集》
卷 18 《答徐无党第一书》
, ,第 1011 —1012 页 。
⑤ 《欧阳修全集》
卷 42 《诗谱补亡・
, 后序》,第 604 页 。
⑥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
: 卷 2 《诗本义》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年版 ,第 36 —37 页 。
⑦ 朱彝尊 《经义考》
: 卷 104 引 ,中华书局 1998 年版 ,第 563 页 。
⑧ 永 等 《四库全书总目》
: 卷 15 《经部・
, 诗类一・
毛诗本义》,中华书局 1965 年版 ,第 121 页 。
⑨ 《欧阳修全集》
卷 150 《与姚编礼
, ( 辟 ,字子张) 》,第 2483 页 。
υ
λ
g 《欧阳修全集》
卷 78 《易童子问》
, 卷 3 ,第 1122 页 。

31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欧阳修论考史

否定《三传》,主张择善而从 :
或问 “
: 子于隐摄 ,盾 、
止之弑 ,据经而废传 。经简矣 , 待传而详 , 可废乎 ?”曰 “
: 吾岂尽废之
乎 ? 夫传之于经术勤矣 ,其述经之事 ,时有赖其详焉 , 至其失 , 传则不胜其戾也 。其述经之意 ,
亦时有得焉 ,及其失也 ,欲大圣人而反小之 ,欲尊经而反卑之 。取其详而得者 ,废其失者 ,可也 ;
嘉其尊大之心 ,可也 ; 信其卑小之说 , 不可也 。
”问者曰 “
: 传有所废 , 则经有所不通 , 奈何 ?”曰 :
“经不待传而通者十七八 ,因传而惑者十五六 。日月 ,万物皆仰 ,然不为盲者明 ,而有物蔽之者 ,
”①
亦不得见也 。圣人之意皎然乎经 ,惟明者见之 ,不为他说蔽者见之也 。
此外 ,宋咸著《补注周易》,对旧注的 谬之处悉加刊补 ,自以为此书一出 ,几可尽废从前之作 ,
并请教于欧阳修 。欧阳修答书“甚善”,语语褒嘉 ,却言含隐讽 ,认为他“于经勤矣 ,凡其所失 ,无所不
欲正之 ,其刊正补缉者甚众 ,则其所得亦已多矣”,并指出他病在有意求胜于前人 ,而没有虚心以求
其意 ,也未必尽得六经之旨 。他说 :
世无孔子久矣 ,六经之旨失其传 , 其有不可得而正者 , 自非孔子复出 , 无以得其真也 。儒
( 按 : 当为“传”
) 者之于学博矣 ,而又苦心劳神于残篇朽简之中 ,以求千岁失传之谬 ,茫乎前望已
远之圣人而不可见 ,杳乎后顾无穷之来者 ,欲为未悟决难解之惑 ,是真所谓劳而少功者哉 。然
而六经非一世之书也 ,其传之谬非一日之失也 ,其所以刊正补缉亦非一人之能也 。使学者各极
其所见 ,而明者择焉 ,十取其一 ,百取其十 ,虽未能复六经于无失 ,而卓如日月之明 。然聚众人
之善以补缉之 ,庶几不至于大缪 ,可以俟圣人之复生也 ,然则学者之于经 ,其可己乎 ? ②
欧阳修强调考订文献史料应博采众说 ,择善而从 ,立论谨慎 ,正如宋末王柏所说 “其言精切而
,
深远 ,广大而公平 ,既不以己说为是 , 亦不敢厚诬后世之无人”③。欧阳修一生致力于《诗经》《
、易
经》《
、春秋》
等的注释和评论 ,虽大胆怀疑并严厉批评汉唐注疏 ,却不主张全部废掉 ,能如此平心静
气 ,持论客观而公允 ,确实是应该给予积极肯定的 。

五、
考史应“切于人事”

  欧阳修“学通今古 ,究明人事之始终”④ ,在《送张唐民归青州序》中 ,他表述了对天人关系的总


的看法 “
: 呜呼 ! 人事修 ,则天下之人皆可使为善士 ,废则天所赋予 ,其贤亦困于时 。夫天非不好善 ,
其不胜于人力者 ,其势之然欲 ? 此所谓天人之理 ,在于《周易》否泰消长之卦 。能通其说 ,则自古贤
圣穷达而祸福 ,皆可知而不足怪”⑤。
欧阳修认为 “六经之所载
, ,皆人事之切于世者”⑥。他指斥汉《泰誓》为伪书 , 就是由于其中有
“白鱼赤乌”
之说 ; 认为《周南・
麟之趾》《
、召南・驺虞》的《诗序》语涉感应 ,怪异不经 “疑此二篇之序
,
为讲师以己说汩之 ,不然 ,安得缪论之如此也 ?”⑦ 此外 ,他以此还对河图 、
洛书的传说提出质疑 ,他
说“
: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幽赞神明而生蓍 ,两仪生四象 , 若此者 , 非圣人之言也 。凡学士不通
者 ,惑此者也 。知此 ,然后知《易》
矣。” ⑧正如近人张元济在《诗本义・跋》中所说 “
: 欧阳永叔不信符
命之说 ,尝斥《周易》《
、河图》《
、洛书》为妖妄 , 是书于《思文》《
、臣工》诸诗复力诋高 祈子 、
后稷天

① 《欧阳修全集》
卷 18 《春秋或问》
, ,第 311 页 。
② 《欧阳修全集》
卷 47 《答宋咸书》
, ,第 667 页 。
③ 王柏 《鲁斋集》
: 卷 2 《大学沿革论》
, 《丛书集成初编》
, 本。
④ 《欧阳修全集》
卷 95 《回校理邵学士
, ( 必) 启》,第 1449 页 。
⑤ 《欧阳修全集》
卷 44 《送张唐民归青州序》
, ,第 627 页 。
⑥ 《欧阳修全集》
卷 47 《答李诩第二书》
, ,第 669 页 。
⑦ 《诗本义》
卷 1 《麟之趾》
, 。
⑧ 《欧阳修全集》
卷 61 《易或问》
, ,第 879 页 。

32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史学史研究             2007 年第 3 期

生 ,及白鱼跃舟 、火流为鸟与谷俱来之怪说 ,诚古人之先知先觉者 !”


欧阳修用“天理” 取代“天命”,严厉谴责了董仲舒 、刘向和刘歆父子宣扬的“五行灾异”说 。为了
保持经文的纯洁性 ,他还曾上书《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建议排斥经注中谶纬迷信内容 :
臣欲乞特诏名儒学官 ,悉取九经之疏 ,删去谶纬之文 ,使学者不为怪异之言惑乱 ,然后经义
纯一 ,无所驳杂 ,其用功至少 ,其为益则多 。臣愚以谓欲使士子学古励行而不本六经 ,欲学六经

而不去其诡异驳杂 ,欲望功化之成 ,不可得也 。
仁宗读过奏疏以后 ,下令国子学官摘取《九经正义》 所引的谶纬之说 ,逐条抄录 ,奏报朝廷 。后来 ,由
于宰辅大臣文彦博 、 富弼等人不同意擅改经籍 ,欧阳修这项建议没有得到实施 。
在经书考订上 ,欧阳修主张依情据理 ,切于人事 ,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推天地之理 ,以明人事之

始终 ,而不失其正” 。如他解说《易》理 ,明确反对天命 ,提出“修吾人事而已 , 人事修 , 则与天地鬼
③ ④
神合矣” 《易》
; 之为说 “止于人事而已矣
, ,天不与也” 。探求《诗》之本义 , 欧阳修提倡“以人情求

之 ,则不远矣” ,并批评郑玄以谶纬解经 , 说 “
: 郑学博而不知统 , 又特喜谶纬诸书 , 故于怪说尤笃

信。 ”
欧阳修考辨经书 、探求义理 、
考证史实 ,往往能从人情和事理出发 ,切近人事 ,这是和他向来反
对汉儒的“天人感应” 与谶纬迷信等神学谬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
总之 ,欧阳修考订文献史料 ,既考信求实 ,又勇于开拓 ,同时还力纠旧说 ,主张求变 ,却反对刻意
标新 ,与众不同 ; 此外 ,他还注重人事 ,排斥天命 ,批驳怪妄之说等 ,这些对当时及后世的文献学的发
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

① 
《欧阳修全集》
卷 112 《论删去九经正义中谶纬札子》
, ,第 1707 页 。
② 
《欧阳修全集》
卷 65 《张令注周易・
, 序》,第 949 页 。
③ 
《欧阳修全集》
卷 76 《易童子问》
, 卷 1 ,第 1109 页 。
④ 
《欧阳修全集》
卷 61 《易或问》
, ,第 878 页 。
⑤ 
《诗本义》
卷 6 《出车》
, 。
⑥ 
《诗本义》
卷 13 《取舍义》
, 。

Ouyang Xiu on the Method of Textual Research in Historical Studies


Yu Minhui

[ Abstract ]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llecting , arranging , and examining documents , Ouyang Xiu sticks to
the principle that a scholar should be practical2minded when a new idea is brought forth. He puts some new
views on checking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which are as follows : don’
t hide or neglect the truth and seek truth
from the historical facts ; refrain from any rash decision without sufficient evidence ; be bold in bringing forth
his own new ideas ; put forward ones own doctrine without the special purpose to develop one’s own unique
style ; conform to the ways of the world and fighting the divination combined with mystical confucianist belief .
So far these methods are still of methodological significance.
[ Key words ] Ouyang Xiu   seek truth from facts   textual research and criticism   history

33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