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163

何昕家

2009/05/05

環境倫 理與空間概論
【 V.9 】
 觀察作業期中報告。(一人三至五分鐘說明報告)
 每個人選十位同學,寫下意見。

 繼續觀察作業直至期末,最後繳交一份期末觀察報告。

 南華環境主題大搜密,期末分組。(繳交分組名單)

 繳交空間設計行為泡泡圖。
環境倫理學的理論模型
 請寫下三種觀點對於環境規劃設
計啟發為何?
環境
 通常被我 們認為是: =「自然 」、
=「土地 」、=「地 球」,甚 至=
「世界」 。
 BUT : 「環境」 概念比「地 球」

、「土地 」、甚至「 自然」 更抽象


,它本身 沒有物理界 線,也很 難定
義。
環境的意 義有著 豎軸上 的歷 史傳
統, 及橫 面上的自 然與 社會 ,就形
成一 個整 體的生態 文化 範疇 。

「 環境 」 是指屬 於個 人存在 的 「 所
在」 (dwelling) ---海德 格 (M. Heidegger) 〈存
有與時 間〉
環境倫理學 的理論模型
( theoretical model )

拓荒倫理觀
( frontier
ethics )
救生艇倫理觀
( life boat
ethics )
太空船倫理觀
拓荒 倫理觀 ( frontier ethics

 或稱為美國「牛仔倫理」( cowboy
ethics ):以人類做為自然界的主宰的倫
理觀。在此觀念之下,不屬於人類的其他
物種是沒有任何權利可言,也不 得人類
尊重。
 人類對自然界的掠奪,有如牛仔與殖民主
義者,利用地球豐富的資源,創造了人類
的繁榮,經濟發展及高度生活水準。
 「拓荒者」對資源掠奪,其唯一理據在於
「自然資源無窮盡」與「科學的至尊」
( Scientific Supremacy )說。認為自然
資源無限,即使自然資源是有限,也能藉由
科學的力量,使資源不至貧乏。
 問題是:人類現在是否應該像牛仔一樣,繼
續不斷地消耗資源?並順這個方向不斷地發
展經濟?其合法性又何在?現代人仍然貪得
無厭地掠奪地球資源,其道德根據又是什麼

 科學不能解決「拓荒倫理」或「牛仔倫理
」所導致的困難。事實上,人類目前正處
於污染、人口膨脹、工業化及資源耗盡的
危機中。而許多人為了使自己獲得最大的
滿足,不惜犧牲地球上其他的人的利益,
將導致「共有地的悲劇」。除非人類將地
球上的共同利益置於個人之上,否則將無
法避免這種困境, 「科學的至尊」也將無
能為力,沒有任何科技能阻止這種命運。
 環境規劃設計拓荒倫理觀?
 任何土地均能開發。
 共有地的悲劇與 BOT 省思。
救生 艇倫 理觀 ( life boat
ethics )
每個富國都相當於比較擁擠而富裕的救生艇。
世界上的窮人則擠在另一個擁擠得多的救生艇
上。比方說,窮人漸漸地從他們的救生艇上掉
了下去,在水中游了一會,希望被允許進入富
人的救生艇,或者希望以某種特別的方式得到
一點船上的「好處」。在富人救生艇上的乘客
應該怎麼做?這是「救生艇倫理觀」的中心問
題。
-凱里特 . 哈定
Garrett Hardin
1. 將地球視為海洋。
2. 每一個國家皆比擬在海洋漂流的船。
3. 貧窮國家比擬坐由漁船上乘客過於擁擠
而瀕臨翻船,船民於是努力游向人口不
擁擠的其他船隻。
4. 發達或富有的國家變成了「救生艇」。
5. 救生艇倫理:富有的國家是否應該搶救
或幫助貧困國家?
第一種 可能情況:
將美國視為救生艇。世界上貧民人數比美國
富有的人數多了許多,為了確保船上乘客的福
祉,就必須考慮「安全係數」-在現在的載重
量和實際的載重能力之間有一個差額,這個差
額允許對生態變化做出某程度的靈活反應。倘
若本著基督教「博愛精神」或馬克斯主義「各
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倫理,就該讓任何人上
救生艇。但是,倘若如此做,則沈船將是必然
的事情。結果是:若要完全公義,便會導致全
面性的災難( Complete justice , complete
castastrope )。
第二種 可能情況:
只容許部分人士上船。但是,如何這樣
做?因為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選擇誰該
上船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易解決。
第三種 可能情況 :
只保護船上的生還者,維持安全係
數,並且不准其他人登上代表富有國
家的船。
 這是哈定所堅持的辦法:倘若富有的
國家提供資源給窮國,那麼,「救生
艇」最後必沈沒。
他甚至 對援助窮國 的行為也 感到厭
惡,理 由是:
如果窮國得不到富國的經濟援助,則
他們人口便會自動下降。反之,富國援
助窮國,反而使窮國人口暴增。至於一
旦把地球資源變成各國共有,其結果必
然出現「共有地的悲劇」,因為必然會
有更多人只為了個人利益而產生更多污
染,屆時便將導致全體毀滅。
棘 輪效 應
生態環境有一
種自然存在的關
係,一旦一 個
族群過度使用其
自然環境,就會
造成該族群的滅
絕,而使大自然
終究恢復平衡。
 現在有些善心人士出手化解了自然的鐵則。
他們送食物到人口過剩的飢荒地區,讓他
們暫時脫離飢荒之苦。結果只是人們繼續
繁殖,人口繼續增加,直到超過大自然的
負荷,然後有更多的人挨餓,善心人士必
須花更大力氣去改善這些更加惡化的狀況。
大家竭盡心力,這些人再度獲救。但這過
程只是一次最終的滅亡。
 棘輪效應會因為不顧人口與環境的自然
關係,而使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這群人
沒有控制人口的意願,送食物給他們只
是有如在養大腫瘤。
 哈定認為,根據棘輪效應,對那些人口
過剩地區伸出援手是不對的,它只會造
成更悲慘的局面。
總之…
 救生艇倫理不是要救眾生,而是要救自
己或發達國家的人民。目的不是建立人
類對待環境的規範,而是針對環境的過
度負荷而提出什麼人及其子孫才有權力
生存下去。企圖申辯發達國家人民的生
存權,而不是全人類平等生活的權力。
 這種倫理觀是反人類,沒有顧及人類之
間的平等性原則與分配的正義。
 環境規劃設計的救生艇倫理觀?
 蓋了別人不需要的房子。(眷村及原住
民部落)
太空船 倫理 觀 ( spaceship
ethics )
我們必須把地球當作一個小小的、相當擁擠
的宇宙太空船,目標不明,人們不得不在不斷
重複的物質轉換循環中尋找某種生活方式的蛛
絲馬跡。在宇宙太空船內,不可能有任何輸入
或輸出。即使必須有能量輸入,水也必須通過
腎和小藻進行循環,食物、空氣都同樣如此,
…不可能有物質輸出或輸入,缺少將能量轉換
為物質的機制。…這意味著必須節省一切要經
過不可能逆轉變化的東西。
------肯尼思 . 鮑爾丁
Kenneth Boulding
太空船及地球
 太空船及地球在某種程度上說,皆是封
閉系統,其能源總有耗盡的一天。
 太空船及地球的乘客,其負荷量皆為有
限,因此,倘若資源不能回收或翻新,
系統必會損壞。
 太空船及地球是藉著系統整體的互動、
均衡及自我維護才能存活生命。
 人與自然之間沒有主從或優先性問題。因為
兩者是結合成一體的。富人船隻與窮人船隻
上的乘客,彼此也沒有優先關懷的待遇,而
是把全球人民視為同在一艘太空船上,彼此
要同舟共濟,分享與節省有限的地球資源。
 太空船的比擬表明地球生活環境的有限性,
及環境系統的封閉性。因此,主張限制工業
化、人口膨脹及經濟擴張,而資源則需設法
翻新或回收,並且視之為倫理責任。倘若不
斷地擴張和膨脹,則有限的太空船必然導致
生存危機。
 環境規劃設計太空船倫理觀?
 綠建築
 永續設計
延伸思 考
 現今的世界由於科技不斷發展,工商業
的成長,衍生了許多環保相關的議題,
在我們個人的小小範疇之下能如何去為
環保盡一份心力?如 分類、 袋
的儉用、冷氣機的使用上……等等, 在
日常生活中做到了多少?身為環境規劃
者是否又能為環境盡點心力?
生態守 則
 宇宙是受造物共同體
 地球是單一複雜的實體,我們無法以零碎的
方法拯救
 我們必須承,認破壞我們星球的生命系統是
邪惡的
 不會再有拯救地球的機會
 我們有能力承擔保護和養育地球的責任
 人們依賴地球的安寧
 試深思 ……… .
治療地 球
 淨化水源
 回收垃圾
 拯救海洋
 保護動植物
 維護新鮮空氣
 保護森林
 節約能源
 ……
惜物、惜福
人類面對自己的行為引起的危害災難,自己製造出的垃
圾、污染的空氣水源、吃食殘害動物時… . 任何一層面的
自私、貪婪、苛虐、短視及無知,均將造成我們生活空
間無法彌補的嚴重後果。惟有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善
待環境資源,期以全球思考,地區意識、瞭解及行動,
重新建構人與人、人與環境的和諧,將環境倫理理念與
心懷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使我們的一意一動,都建立在
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基礎上,共同為「環境資源永續
利用」的目標奮力不懈。
永續發展
第一節 永續發展的 由來、內 涵及特

一、永 續發展 源於環 境保護
 1 、人與自然
 自然提供了維持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
 自然通過自然災害、資源枯竭、環境退化和環境污
染等形式威脅著人類健康和人類生存發展的條件
 人類社會的發展大大改善了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條

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
人類對環境與發展關係的認識過程
人類對環境與發展關係的認識經歷了以下四
個階段:
第一階段:發展=經濟增長階段

第二階段:發展=經濟發展+工業污染控制
第三階段: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
第四階段: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
第一階段:發展=經濟增長階段

從二~三百萬年前人類在地球上誕生一直到 20 世
紀 50 年代產業急劇發展時期開始 ( 即第三次產業革
命時期 ) ,人類社會發展雖然經歷了多個階段,但
是人類對環境與發展關係的認識卻只經歷了一個階
段,即都有一個基本特徵:發展=經濟增長,沒有
把環境問題排在人類的議事日程上來。
這一階段又可以分為前發展時期、農業革命時期和工業時
代這三個歷史時期。
⑴ 前發展時期

在農業和畜牧業出現以前 ( 距今一萬年前 ) 的漫長歲


月裏,人類主要是本能地利用環境,採集和捕食所必
須的生活物質,並以生理代謝過程與環境進行物質和
能量的交換,人類的經濟水準融于天然食物鏈之中;

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長和亂捕亂
采而引起的局部物種減少和物質資料的短缺以及由此
引起的饑荒。此時,人與環境的影響處於原始狀態的
協調。
⑵ 農業革命時期
這一時期是從一萬年前至 18 世紀初。農業和畜牧業的
出現,人類由簡單地利用環境進入到開始自覺改造環境
的時代。

這種改造主要是進一步向大自然索取,農牧業本身具
有一定的天然生態性,即農牧業產品一般具有可再生性
,也就是農牧業的排泄物又具有被農牧業自身消化吸收
的天性。因此,容易實現生產生態之間的迴圈。

雖然由於簡單的生產工具和自給型經濟也對局部環境
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壞、出現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和
人口聚集區的環境問題等等。但從全局看,人與自然、
環境與發展的關係基本上還是協調的。
⑶ 工業時代

該時期是從 18 世紀初工業革命開始到 20 世紀 50 年代
電子時代開始。

隨著科學技術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人類社會生產力有了
極大提高。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於戰後重建
家園的強烈願望,世界一味追求高速增長,出現一股從
未有過的“增長熱”。

近一個世紀來,礦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約 30 倍,工業
生產增加 50 倍以上。經濟發展把一個受戰爭創傷的世界
,在短短的 20 ~ 30 年時間裏推向一個嶄新的高度發達
的電子時代,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
與此同時,工業時代對環境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 :

首先,大量礦藏的開發和利用,使得地圈與
大氣圈之間產生強烈的物質流和能源流;
其次,工業生產消耗大量物料,產生大量的
廢物進入環境,幾十萬種人工合成化學物質進入水
圈與大氣圈,打破上億年來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態平
衡。
儘管如此,響徹人類太空的仍然是對經濟增
長的一片讚歌。

所以 ,這 一階段 就是 發展= 經濟 增長。


第二階段:發展=經濟發展+工業污染控制

這一階段是從 50 年代末到 1972 年,在經濟增長


、城市化和人口激增的巨大壓力下,人們對“發
展”的認識開始深化。
1962 年,美國出版了萊切爾 · 卡蓀 (Mr Rachel
Karson) 編寫的《寂靜的春天》一書,書中列舉了
大量的環境污染事實,告誡人類一方面在創造高
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毀滅自己的文明;環境問
題若不解決,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之中”
中央 政府級 的環 境保護 機構
第三階段: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保護

本世紀七十年代,“發展”的觀念中開始強調
社會因素和政治因素的作用,把發展問題同人
類的基本需求結合起來

儘管這段時期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認識和實踐
有了飛躍 , 一些發達國家以人為中心的環境品
質狀況有所改善,但是全球環境仍然在惡化
第四階段: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

1992 年至今,以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為標誌
,人類對環境與發展的認識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
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必須要轉變發展模式
和消費模式。
人類
發展
歷史

人依賴環境 環境緩慢退化 人類十分強大、對


無污染 自然環境有極大破
壞作用,應十分注
意與自然環境協調
2 .先覺者的呼聲
1962 年,美國的萊切爾 · 卡遜女士發表了
《寂靜的春天》,引起強烈的反響。

《寂靜的春天》是以一個“明天的寓言”開始
的,描寫了曾經具有優美生態環境的小城鎮,
忽然面臨著一片死亡的陰影。春天到了,曾經
蕩漾著小鳥歌聲的小鎮卻是一片寂靜,曾經搖
曳著綠樹的道路兩旁卻只是一片枯黃,“被生
命拋棄了的地方只有寂靜”。
 以詳實的資料列舉了工業革命以來,化學藥品特別
是殺蟲劑的使用,對自然界的生態平衡所產生的破
壞性影響,闡述了殺蟲劑在自然界中的聚積對自然
的生產力乃至對人類健康的不可挽回的影響
 “ 大自然在反抗”,人類在冒著極大的風險來改造
自然,想把它變得合乎心意,但最終的結果只能是
適得其反。
 《寂靜的春天》從環境污染的新視角喚起了人們對
古老的生態學的興趣,通過對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
遷移轉化規律的描述,揭示了環境污染對地球生態
的深遠影響,強調人與自然之間必須建立起 " 合作
的協調 " 的關係。
3 .第一座里程碑 -- 斯德哥爾 摩會議
 會議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兩個文件中,其一是大會秘書長
委託完成的非正式報告《只有一個地球》,其二是大會
通過的《聯合國人類環境宣言》。
 會議確定每年的 6 月 5 日為世界環境日。
 斯德哥爾摩會議第一次把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擺
在各國政府面前,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喚起世人對環境問
題的覺醒
 會議並未能把環境問題同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暴
露了環境問題卻未能確定其根源和責任,也就不可能真
正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 發達國家對環境問題的關注並未得到廣大發展中國家的
回應,許多發展中國家並未意識到環境污染的影響,甚
至認為環境污染是發達國家的事情
同年,羅馬俱樂部 -- 約 30 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學
者所組成的團體發表了著名的《增長的極限》,引起了很大
的震動。
受羅馬俱樂部的委託,以麻省理工學院 D· 梅多斯
(Dennis·L·Meadows) 為首的研究小組,針對長期流行於西方的高增長
理論進行了深刻反思,並於 1972 年提交了俱樂部成立後的第一份研究
報告 《增長的極限》。報告深刻闡明了環境的重要性以及資源與人口
之間的基本聯繫。報告認為:由於世界人口增長、糧食生產、工業發展
、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這五項基本因素的運行方式,是指數增長而非線
性增長,全球的增長將會因為糧食短缺和環境破壞於下世紀某個時段內
達到極限。就是說,地球的支撐力將會達到極限,經濟增長將發生不可
控制的衰退。因此,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資源極限而導致世界崩潰的最好
方法是限制增長,即 " 零增長 " 。
《增長的極限》一發表,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由於種種因素的局限,其結論和觀點存在十分明顯的缺陷。但是,報告
所表現出的對人類前途的 " 嚴肅的憂慮 " 以及喚起人類自身的覺醒,其
積極意義卻是毋庸置疑的。它所闡述的 " 合理的、持久的均衡發展 " ,
為孕育永續發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1982 年 5 月 10 日,在內羅畢召開了人
類環境特別會議,發現 10 年前的斯德哥
爾摩會議,並未收到實效。這主要因為人
們對環境保護的長遠利益,缺乏足夠的預
見和理解,在方法和努力方面為進行充分
的協調,以及資源缺乏和分配均勻,等等

4 .永續發展的提出 -- 《我們共同的未來》

 斯德哥爾摩會議之後,發達國家普遍加強了對
環境保護的投入,生態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 環境問題的焦點卻逐漸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 --
熱帶雨林在消失,良田由於過度開墾而逐漸變
成不毛之地
 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發展,酸雨、全球變暖和臭
氧層耗竭等,對人類帶來了更大的威脅
 環境問題決不只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問題,只有
通過國際合作,才有可能真正取得進步
 1983 年 12 月,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
展委員會( World Commission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 WCED )
 經過 5 年細緻的實地調查研究, WCED 於
1987 年 4 月出版了其最終報告《我們共同的
未來》。同年 12 月,該報告經過聯合國第 42
屆大會通過,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 首次採納了“永續性”和“永續發展”的概念
,把環境與發展緊密地結合在了一起。
該報告將注意力集中於人口、糧食、物種和遺傳資源
、能源、工業和人類居住等方面。在系統探討了人類
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之後,提出
了 " 永續發展 " 的概念。報告深刻指出,在過去,我
們關心的是經濟發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而現在
,我們迫切地感到生態的壓力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重
大影響。因此,我們需要有一條新的發展道路,這條
道路不是一條僅能在若干年內、在若干地方支持人類
進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遙遠的未來都能支持全球人
類進步的道路。
5 .第二座里程碑 -- 里約熱內盧
會議
 170 多個國家的代表團參加了這次會議,有 102
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
織的代表出席。
 通過了《 21 世紀議程》、《裏約宣言》和《關於
森林問題的框架聲明》等三個綱領性檔,簽署了
《生物多樣性公約》和《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 國際社會就環境與發展密不可分、為生存必須結
成“新的全球夥伴關係”等問題達成共識,接受
了體現永續發展思想的重要綱領
 發達國家對全球環境惡化負有主要責任、應當提
供資金作為官方發展援助 Official
Development Aid, ODA) 並以優惠條件向發展
中國家轉讓有益於環境的技術等。
二、永續發展的定義
 永續發展給出的經典定義為:永續發展是指滿
足當代人需求,又不危及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
能力的發展。
 永續發展的這個定義包含兩個重要的概念:
 第一,“需要”的概念,特別是窮入的需要,應當
對此給予特別優先的地位來考慮;
 第二,“限制”的概念,這並不是絕對的限制,主
要是指對未來環境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限制,這
種能力一旦被突破,必將危及支援地球生命的自然
系統 : 大氣、水體、土壤和生物。
決定兩個基本要素的關鍵性因素是:
 ( 1 )收入再分配以保證不會為了短期生存需要
而被迫耗盡自然資源;
 ( 2 )降低主要是窮人對遭受自然災害和農產品
價格暴跌等損害的脆弱性;
 ( 3 )普遍提供永續生存的基本條件,如衛生、
教育、水和新鮮空氣,保護和滿足社會最脆弱人
群的基本需要,為全體人民,特別是為貧困人民
提供發展的平等機會和選擇自由。
三、永續 發展 的內涵
 ( 1 )永續發展的公平性( Fairness )內涵。
 “ 人類需求和欲望的滿足是發展的主要目標”。然而,在
人類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
 永續發展的公平性涵義是:
 一是本代人的公平;
 二是代際間的公平;
 公平分配有限資源 。
 ( 2 )永續發展的持續性( Sustainability )內涵

 持續性原則的核心就是人類經濟和社會發展不能超越資源
和環境的承載能力。
( 3 )永續發展的共同性
( Common )內涵。
 永續發展作為全球發展的總目標,所體現的
公平性的持續性原則是共同的。
 為實現這一總目標,必須採取全球共同的聯
合行動。
由於永續發展的概念最初是從生態學範疇中引伸而來,當
它應用於更加廣泛的經濟學和社會學範疇時,便不可避免
地導致了一些不同的認識與理解,也發生過某些混亂,並
按照不同的理解被加入了一些新的內涵。

“ 永續發展”從字面上理解是指:促進發展並保證
其成為永續性

包括了兩個概念 : 發展和永續性
發展的內涵-既有量的增長,又有質的提高
( 1 )發展不僅僅是 經濟增長 ( 量的增 長)
傳統的狹義的發展僅指經濟領域的活動,其目標
是產值和利潤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即強
調量的增長。社會變革也只是實現經濟增長的
手段。聯合國“第一個發展十年 (1960
~1970 年 )” 開始時,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概
括地提出了:


發展 的內涵 -發展既有量的增長,又有質的提

( 2 )發展還 包括 質的提 高
經濟增長是發展的必要的條件,但並不是充分的條件。低收人
國家急需經濟增長來促進改善生活品質,但這不是全部目的,
也不可能無限地繼續下去。發展只有在使人們生活的所有方面
都得到改善才能承認是真正的發展。
真正的 發展 應該是 一個 廣泛 的概念 : 不僅表現在經濟增長,
它還表現在文學、藝術、科學的昌盛、道德水準的提高、社會
秩序的和諧、國民素質的提高、環境生態的平衡等。簡言之,
既要 “經濟繁榮”,也要“社會進步”。
( 3 )發展是受限制的
(發 展通 常受到 三個 因素制 約)
其中生態因素 效益超过成本,或

的限制是最基 经济 至少与成本平衡
本的。發展必
須以保護自然
為基礎,它必
发展
須保護世界自
然系統的結構 社会 生态
、功能和多樣
性。 不违反基于传统、伦理、宗教、 保持好各种陆地和水体生
同惯等所形成的一个民族和国 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等
家的社会准则,必须保持在社 生命支持系统以及有关过
会反对改变的忍耐力之内 程的动态平衡。
發展 的內涵 -發展是受限制的

人類活動必須保持在地球環境承載力極限之內
 環境承載力是指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
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
濟規模的大顯然,地球的承載力決不是無限的
,因為最基本的一點是地球的面積是有限的。
 80 年代的事實表明,如果不從環境的角度來管
永續性的內涵
一個永續的過程是指該過程在一個無限長的時期內,可以永遠地
保持下去,而系統的內外不僅沒有數量和品質的衰減,甚至
還有所提高。如果某項活動是永續的,那麼它對於任何一種實踐目的,都可以永遠繼
續下去。
永續性的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情況是保持自然資源總量存量不變或比現有的水準更高。從經濟學
角度講,單純使用存在銀行裏的本金所產生的全部利息就是一種永續的過程,因為它保持了
本金的數目不變,而任何比這更高的使用速度則會破壞本金。
1986 年, Peter Vitousek 等人撰文指出,地球上所有陸生生態系統的淨初級生產量的 40% 直
接或間接地已經被人類利用了。因此,假定地球上人口增加到現在的 3 倍,而生產和消費模
式仍不加以改變的話,人類將會耗盡地球上全部的淨初級生產量。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把
“淨初級生產量”看作本金所產生的利息,“淨初級生產量”則提供了理解永續性的一個基
礎。
四、永續發展的基本特徵
永續發展是能動地調控自然經濟社會複合系統,使
人類在不超過資源與環境承載能力的條件下,促進
經濟發展、保持資源永續和提高生活品質。
 (1) 永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因為它體現國家實力
和社會財富。
 (2) 永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
的承載能力相協調。因此,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
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品質,保護
生命支援系統,保證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
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能力之內。
 (3) 永續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品質為
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 對於發展中國家,只有消除了貧困,才能生
長起保護環境和建設環境的能力。發展的內
涵包括著提高人類生活品質和健康水準。

永續發展可總結為三個特徵:
生態持續、經濟持續和社會持續
它們之間互相關聯而不可分割。
中華民國推動永續發展的願景
 永續的生態
 適意的環境
 安全的社會
 開放的經濟
台灣21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架構圖
建立公民參 強化非政府
推展綠色標章 鼓勵綠色採購 保障環境人權
與機制 組織合作

延長產品 推動綠色運輸 關注後代子 公平 完整蒐集並即


綠色 孫福祉 正義 民眾 時公開資訊
強化廢棄物 責任制
減量 消費 參與
推動綠色租稅
保護弱勢族
發展綠色 群與團體 建立生態社區
清潔 推動綠建築
科技 永續 永續 落實文化保存
生產
節約資源投入 經濟 社會 社區 及多樣性維護
發展
培育高級人力資源 建構社區安全
人口 與照顧體系
調整產業結構 永續海島
綠色 台灣 健康
產業 降低危害健康 促進原住民族群
的個人風險 健康與人口延續
發展農林漁牧休閒產業 發展非核潔淨能
排除危害健康 增進弱勢族
源產業
推動正確生態旅 的環境風險 群健康
遊服務業 推動生態工業區
保護大氣 保護水資源
建立生態城鄉
環境 永續 保護生物多樣性
保留適量自然綠地 規劃
環境 自然
保護海洋及海岸濕地
適當利用農村生產區 保育
合理的土地使用 保護土地資源
公害
防治 防治自然災害
防治廢棄物公害 防治大氣公害

防治土壤公害 防治水資源公害
永續環境:
三個策略方向、十五個行動目標
推 動生 態工 業 區 保 護水 資源

保 護大 氣
建 立生 態 城鄉 保護生 物多 樣性

保 留適 量 自然 綠地
環境 自然 保護海 洋及 海岸 濕地
規劃 保育

適 當利 用農 村 生產 區 保護土 地資 源
永續
環境
合 理的 土地 使 用 防 治自 然災 害

防治 廢 棄物 公害 防 治大 氣公 害
公害
防治

防 治土 壤公 害 防 治水 資源 公 害
永續經濟:
三個策略方向,十五個行動目標

推 展綠 色標 章
延 長產 品責 任 制

強化 廢 棄物 減量 鼓勵 綠色 採購

發展 綠 色科 技 推動綠 色運輸
清潔 綠色
生產 消費

節約 資源 投 入
推動綠 色租稅

永續
培 育高 級 人力 資源
經濟 推 動綠 建 築

調整 產業 結 構 發 展非 核潔 淨 能源 產業

綠色
產業
發 展農 林漁 牧 休閒 產業 推動 正 確生 態旅 遊服務 業
永續社會:
四個策略方向,十三個行動目標
保障 環境人 權 建立 公民 參與 機制

關注 後代子 孫福 祉
強化 非政 府組織 合作
公平 民眾參與
正義

保護 弱勢 族群 與團體
完整 蒐集並 即時 公開 資訊

永續
社會
降低 危害 健康 的個人 風險

建立 生態社 區

排除 危害 健康的 環境 風險 人口 社區
健康 發展 落實 文化 保存 及多樣 性維護

增進弱 勢族群 健康

建構 社區安 全與 照顧 體系
促進 原住民 族群 健康 與人口 延續
中華民國追求永續發展的十項原則
 世代公平原則
 環境承載原則
 平衡考量原則
 優先預防原則
 社會公義原則
中華民國追求永續發展的十項原則
 公開參與原則
 成本內化原則
 重視科技原則
 系統整合原則
 國際參與原則
結語:永續發展需要環境典範的轉移
 重新定位人與自然關係:肯定自然本質的
價值,釐清人類中心、生命中心與生態中
心的環境價值觀;
 重新認定環境正義的範圍:除了自然保育
外,更要思考弱勢族群與未來世代的關懷

 重新定義現代文明的內涵:思考經濟發展
與環境保護及科技與人文本質的相互依存
關係。
『孟母三遷』的省思
後現代『「夢」母三遷』
本來夢子和夢母住在一座山的山
腳下
突然有一天
發現地底下冒出大量溫泉
便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泡溫泉
大量的溫泉飯店一座一座拔地而起
結果某個夏天
強颱來襲
夢子和夢母便帶著沮喪的心

來到了
一條河流的旁邊定居
在某個梅雨季節
溪水暴漲
把連外的橋給沖斷了
對外交通完全中斷……
最後夢子和夢母下定決心
搬離台灣本島
來到外島的小島
本想能安全平安的過日子
那知道
因為全球暖化的影響
海平面急速上升
小島 將 被 淹 沒 ……
大家都不希望這樣的情況發生
因為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永續」
下去
那就等同於「永續發展」嗎?
『人生活離不開的元素之一』
『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
人有能力改變環境,可是一旦人住到所選擇的環境之後,
環境就反過來影響人的個性與思想。
永續設計
(綠色設計)
 永續設計,是一種以符合經濟、社會及
生態學三者永續經營為方針的設計方法。
永續設計的範籌小至日常生活用品,大
至建築設計、都市設計、乃至於地球的
物理環境。
 為環保而設計( Design for Environment )

 為回收而設計( Design for Recycle )

 為拆解而設計( Design for Disassembly )

 為再製而設計( Design for Re-manufacture )

 為永續性而設計( Design for Sustainability )


A 、為回收而設計 B 、為拆解而設計

(1) 避免材料複雜度 (1) 易鬆開,少固定件

(2) 採用回收價值高之材 (2) 少用焊、膠結法


料 (3) 考量拆解順序
(3) 可識別回收物 (4) 易拆解工作
(4) 用可回收包裝 (5) 用相同扣件,固定零件
(5) 易更換,亦修復零件 (6) 減少零組件數目
(6) 易拆解 (7) 採用多功能零件
(7) 材料之相容性
C 、為環保而設計 D 、為省能源而設計

(1) 降低產品尺寸 (1) 降低生產階段的能源耗用

(2) 減少重量 (2) 降低產品耗能源量

(3) 減少包裝材 (3) 減積、減重,節省運送能源

(4) 用可辨識材料 (4) 採用可再生能源材質

(5) 用相容材料 (5) 少用照明

(6) 減少材料種類 (6) 散熱及餘熱再利用

(7) 少用有害、有毒材料 (7) 提高設備能源效率

(8) 減少產品說明書

(9) 用可生物分解材料

(10) 考量廢棄物處理方式
E 、為資源保全而設計

(1) 採用多功能設計

(2) 可回收,可再使用

(3) 可修復,可再製

(4) 高可靠度

(5) 易升級

(6) 模組化

(7) 包裝材再利用

(8) 設計產品新系統(如租賃方式)
綠建築
大量耗費能源
地球暖化現象逐漸嚴重
超限開發導致環境惡化
自然界反撲災害不斷

推動節能、減低污染之綠建築與維護環境
之生態工程
綠建築之推動

人口向都會區集中
市區建築密集
大量使用鋼筋混凝土材料
透水性不良地面
大量使用空調

耗費能源、廢氣使氣溫升高、地球暖化逐漸嚴重
、廢棄物日益增多、耗費大量處理成本及人力
緩和都市化造成環境惡化問題
以環境保護為導向「綠建築」概念產生
降低污染
節省能源
尊重自然環境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頒訂「綠建築解說與評
手冊」( 2003 )九大指標
生態、節能、減廢
、健康
什麼是綠建築?

綠建築係指在建築生命週期中(指由建
材生產到建築物規劃、設計、施工、使用
、管理及拆除之一系列過程),消耗最
少地球資源,使用最少能源及製造最少
廢棄物的建築物。
簡而言之:所謂綠建築就是生態、節能
、減廢、健康的建築。
簡單的定義, 就是 " 花費最少的資源建造 , 產
生最少的廢棄物 " , 也就是環保的建築工程。

例如可回收的鋼構建材與寒帶木材構材, 避免
使用鋼筋混泥土建材減少 CO2 的排放。
行政院頒布的「綠建築推動方案」,其中建築部
分訂定環境評估九大指標系統:
「綠化」、「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
節能」、「二氧改
化碳垃
減量」、「汙水

善」、「室內環境品質」、「生物多樣化」、
「廢棄物減量」。
為何要推動綠建築?

綠建築之推動係為紓解生態環境惡化
、溫室效應及地球暖化之現象,在世界
各國已蔚為風潮,我國也不能例外。行
政院於九十年核定「綠建築推動方案」,
正逐步推動此項具有時代性意義之工作。
以消耗最少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來
達到環境共生、共榮及地球永續發展的
目標。
為鼓勵及推動全民參與綠建築運動,內
政部建築研究所已訂定申請綠建築標章
及綠建築候選證書之制度。
何為綠建築標章?

1999 年內政部為了積極推動綠建築政
策,公開甄選「綠建築標章」作為推動綠
建築的獎勵標誌,並將多年來的綠建築
相關研究成果匯集成「綠建築解說與評
手冊」,作為綠建築的評估依據,同時也
在「中華建築中心」內成立「綠建築委員
會」,負責評選綠建築標章之作業。
六大目的

推動綠建築,以建設綠色 島,積極維護
生態環境 目標,具有六大目的。
1. 促進建築與環境共生共利,永續經營居
住環境。
2. 落實建築節約能源,持續降低能源消耗
及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3. 發展室內環境品質技術,創造舒適健康
室內居住環境。
4. 促進建築廢棄物減量,減少環境污染與
衝擊 。
5. 提昇資源有效利用技術,維護生態環境
之平衡。
6. 獎勵並建立綠建築市場機制,發展台灣
本土亞熱帶建築新風貌。
綠建築評定指標
綠建築依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等四大
指標群之方向,可分為九大指標來評估。
1. 生物多樣性指標
2. 基地綠化指標
3. 基地保水指標
4. 水資源指標
5. 日常節能指標
6. 二 化 減量指標
7. 廢棄物減量指標
8.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9. 室內環境指標
基地綠化指標
何謂基地綠化 ?
 「基地綠化」就是利用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以及
屋頂、陽台、外牆、人工地盤上之覆土層來栽
種各類植物的方式。
基地綠化的目的
健康的都市生活不能缺少綠意,缺乏綠意的都市
生活 難奢言「 永續發展」 的居住品質。
若我們在居住環境中廣植花木,不但可怡情養性,同
時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對生態環境有莫大助益。
綠化被公認 為 唯一可吸收大氣二 氧 化 碳 最好的策
略,有助於減緩地球氣候日益溫暖化的危機。
本 指 標 希望能以植物對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做為評
估單位,藉鼓勵綠化多 生 氧氧

氣、吸收二 化 、淨
化空氣,進而達到緩和都市氣候溫 暖化現象、促進
生物多樣化、美化環境的目的。
基地保水指標
何謂基地保水?

基地保水性能

建築基地內自然土層及人工土層涵養水分及貯
留雨水的能力。基地的保水性能愈佳,基地涵
養雨水的能力愈好,有益於土壤內微生物的活
動,進而改善土壤之活性,維護建築基地內之
自然生態環境平衡。
基地保水之目的?
過 去 的 都 市 防 洪 觀 念 , 都 希 望 把 建 築 基 地 內 的
雨水盡速往 地排出或引流至都市公共下水道系
統,造成都市公共排水設施極大的負擔,形成低
窪地區每到大雨即淹水的窘境。
綠建築之「基地保水指標」 是藉由促進基地的
透水設計並廣設貯留 透水池的 手 法 , 以 促 進 大地
之水循環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調節微氣候、緩和都
市氣候高溫化現象。
水資源指標
何謂水資源指標?
「水資源指標」

建築物實際使用自來水的用水量與一般平均用水
量的比率,又名「節水率」。其用水量評 ,包括
廚房、浴室、水龍頭的用水效率評估以及雨
水、中水再利用之評 。
水資源指標之目的?
過 去 由 於 建 築 物 用 水 設 計 不 當 , 水 費 偏 低 、 國 人
用水習慣不良,使得國人用水量偏高。
2007 年國人每人每日民生用水量平均 291 公升,遠
高於合理用水量國際標準 250 公升。而台北市、
基隆市及台北縣為全台用水量最高的三縣市。台北
人用水量最大,每人每天用掉 388 公升水;最省水的
則是彰化人的 199 公升。
本 指 標 希 望 能 積極利用雨水與生活雜用水之循環再利
用 的 方 法 ( 開源 ) ,並 在建 築 設 計 上 積 極 採 用 省 水
器 具 ( 節 流 ) ,來達到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日常節能指標
何謂日常節約能源 ?
 建築物的生命週期長達五、六十年之久,從建材
生 、營建運輸、日常使用、維修、 除等各階
段,皆消耗不少的能源,其中尤以長期使用的空
調、照明、電梯等日常耗能量佔最大部分。
 由於空調與照明耗能佔建築物總耗能量中絕
大部分,綠建築之「日常節能指標」 以空調及
照明耗電為
主要評估對象。
 同時,將「日常節能指標」定義為夏季尖峰
時期空調系統與照明系統的綜合耗電效率。
日常節約能源的目的?

了最大
建築的日常耗能中以空調及照明用電佔
比例,在夏日建築物的空調用電比約佔四至五
成,而照明用電比高達三至四成,因此從空調
與照明上來談論建築節能最有效果。
另 一 方 面 由 於 建 築 物 的 使 用 壽 命 長 , 其
節能的累積效果遠勝於其他工業 品。我們甚
至可說,建築節能設計是國家節約能源政策最
有潛力的一環。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何謂 室氣體?
所謂「溫室氣體」就是會造成氣候溫暖化的大氣氣
體,地球氣候高溫化是現在最嚴重的地球環保課題,
而氣候高溫化最主要的因素在於大氣的溫室氣體增加。
大氣中最主要的溫室氣體為二 氧 化 碳 (CO2) 、甲
(CH4) 、氧 化亞氮 (N2O) 等三種,以 CO2 氣體對
全球氣候溫暖化影響最大。
在 建 築 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主要是起因於能源
使用,建築 業的耗能則包括空調、照明、電機
等「 日常使用能源」 ,以及使用於建築物上的鋼筋、
水泥、紅 、磁 、 璃等建材的「 生 能源」 。
何謂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 所謂 CO2 減量指標,乃是指所有建築物軀體構
造的建材 ( 暫不包括水電、機電設備、室內裝
潢以及室外工程的資材 ) ,在生 過程中所使
用的能源而換算出來的 CO2 排放量。
二氧化碳減量的目的?
地球氣候高溫化的問題是當前地球環保最迫切的課題。
從 1992 年「 地球高峰會議」 制訂的「 全球氣候變化
公約」 到 1998 年「 京都議定書」 ,各國無不積極進
行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工作。
過 去 國 內 建 築 業採行高耗能、高 染的構造設
計,對地球環境破壞甚大,目前台灣新建建築物中,有
95﹪ 為鋼筋混凝土構造,除了 每年 80﹪ 盜 採 自 河
川砂石及高耗能水泥生產能源之外。未來混凝土建
築拆除解體時,其廢棄的水泥物、土石、磚塊又難
以回收再利用,造成環境莫大負荷,因此必須從建
築物之規劃設計及構造進行改善,以減少二氧化碳
的排放量。
廢棄物減量指標
何謂廢棄物減量?

所謂廢棄物係指

建築施工及日後拆除過程所 生的工程不平衡
土方、棄土、廢棄建材、逸散揚塵等足以破壞
周遭環境衛生及人體健康者。
廢棄物減量指標之目的?
台灣鋼筋混凝土建築,每平方米樓地板在施工階段約
生 1.8 公斤粉塵,對人體危害不淺。中層住宅大樓
在 施 工 階 段 約 生 0.14 立方公尺的固體廢棄物 , 在
日 後 拆 除 階 段 約 生 1.23 立方公尺的固體廢棄物,
造成大量的廢棄物處理負擔。
「 廢棄物減量指標」 以廢 棄 物 、 空 氣 染減量及
資源再生利用量為指標,以倡導更乾淨、更環保的營
建施工為目的,藉以減緩建築開發對環境的衝擊
,並 降低民眾 對建築開發的阻力,進而增進生活環境品
質。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何謂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 本指標著重於建築空間設施及使用管理相
關的具體評估項目,是一種可讓業 主 與 使
用者在環境衛生上具體控制及改善的評估 指
標。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之目的?

 為輔佐 水處理設施功能,本指標針對生活雜
排水配管系統介入檢驗評估 ,以確認生活雜排
水導入 水系統。

 此外,本指標也希望要求建築設計正式重視
圾處理空間的景觀美化設計,用以提昇生活環
境品質。
室內環境指標
何謂室內環境指標?

 所謂「室內環境指標」主要在評估 室內環境中
,隔音、採光、通風換氣、室內裝修、室內
空氣品質…等,影響居住健康與舒適之環境因
素,希望藉此喚起國人重視室內環境品質,
並減少室內污染傷害以增進生活健康。
室內環境指標的目的?
 本「
室內環境指標」 以音環境、光環境、通
風換氣與室內建材裝修等四部份為
主要評估對象。

 尤其在室內裝修方面,鼓勵儘 量減少室內裝修
量,並 盡量採用具有綠建材標章之健康建材,
以減低有害空氣污染物之逸散,同時也要求低
染、低逸散性、可循環利用之建材設計。
綠建築候選證書申請規定

綠建築候選證書為鼓勵取得建造執照
但尚未完工領取使用執照之新建建築物
,凡規劃設計合於綠建築評估指標標準
之建築物,即頒授候選綠建築證書,為
一「準」綠建築之代表。
申請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之
建築物,應符合「綠建築解說與評 手冊」
所訂定之九項評估指標,經內政部主辦
機關委託之公益法人審議通過,並報經
內政部核准後,頒發綠建築標章或候選
綠建築證書。
申請綠建築標章或候選綠建築證書,
至少須通過前項手冊之四項指標,其中
「日常節能」及「水資源」兩項指標為必須
通過之指標。
申請評定合格→「綠建築標章」
施工中評估符合規定→「候選綠建築證書」
完工→「綠建築證書」
綠建材使用

綠建材概念 1988 第一屆國際材料科學研


究會首次提出。
1992 年學術界綠建材定義:
在原料採取、產 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以
後的再生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
、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材料→綠建材
特性:
再使用( Reuse )
再循環( Recycle )
廢棄物減量( Reduce )
低污染( Low emission materials )
優點:
生態材料:減少化學合成材生態負荷、能
源消耗。
可回收性:減少材料生產耗能、資源消耗

健康安全:自然材料、低揮發性有機物建
材,減免化學合成材料危害。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綠建材認證類別:
建康→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
生態→抑制溫室效應、抑制臭氣破壞、使用
本土建材、省資源省能源
再生→再循環、再利用、廢棄物減量
高性能→耐久性低、不需(低)維護、高隔
熱高防音
評估項目及評估指標巷建築研究所委託財
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認證。
評估合格→發給綠建材標章
生態工程

生態工程定義:
人類基於對生態系統深切認知
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育及永續發展
採取生態 基礎、安全 導向
減少對生態系統造成傷害之永續工程
生態工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考量:不同的地理、人文、生態條件
生態工程成功要件:
1. 須從觀念及心態做起
2. 需做整體性的系統考量
3. 對現有生態環境認知
4. 減少營建工程對生態之衝擊到最小程度
5. 研究可能造成安全問題之因數,從原點
將因術去除
6.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7. 不需做就不做、減少資源消耗
生態思維發展設計考量重點:
1. 因地制宜
2. 環境連續性
3. 生態機能
4. 生物多樣性
5. 工法適宜性
6. 個別材料與使用年限
自然環 境能買賣 嗎?

寫給十年後的環境或自己的一封信。
 邁向 生態城 市系 列報導 —蛻變中 的西雅 圖
何昕家
2009/05/05

環境倫 理與空間概論
【 V.9 】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