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43

刑法總則

(5)
-因 果關 係與 客觀歸 責

東海大學法律學系
張麗卿 教授
因果關係概說
定義( 1 書、 P.130 、 2 書 p.140 )
構成要件該當性之行為與結果
間之聯絡關係。
1. 判斷的前提:
發生具體的結果
2. 判斷的犯罪類型:
結果犯( 動犯無此問題)
3. 判斷的行 :
人類具有社會意義之行為
4. 判斷的對象:
客觀存在的事實
判斷上在過失犯、故意犯間無差別。
其在構成要件該當性中加以檢驗。
檢驗順序先於違法性與有責任性。
屬於不成文構成要件要素。
因果關係學說-條件說
1870 年,奧地利法學家所創立,至今
仍是德國學說與實務上重要的主流。
定義
刑法意義上之原因,是指「任何一
種不可加以忽略的條件,如果沒有該
條件,具體結果就不會出現」。

(一書、 P131 )
條件說之缺陷
1. 過度強調「如無前者,即無後者」觀念。
2. 所有條件同等價值,判斷上恐漫無節制。
對於「條件說」運用過度擴張之糾正
1. 故意或過失理論
排除一些「事實上的因果關係」
2. 相當性理論
3. 重要性理論
4. 客觀規理論
因果關係學說-相當因果關係說
定義(我國實務採之)
行為有普遍的傾向,會導致結果之
發生,該行為即是刑法意義上之原因

引起具體結果之「條件」判斷:
1. 以行為人事後的立場觀察當時的情狀
2. 以一般經驗法則而言,必須是適當的條件
該條件與結果有因果關係
本說無法解決之問題
一、因果關係之明確性「浮游不定」
1. 本說之「條件」係指將導致具體結果
之「相當性條件」
2. 行為結果之因果關係,必須經
「相當可能性」之判斷。
3. 「可能」是個不確定之 念。
何謂「相當」或「不相當」?
界限無法固定
二、事後客觀判斷,將造成不確定性
三、無法解決有問題的因過歷程
EX :未區分結果之肇因與歸責
 甲欲槍殺乙,丙拉乙之手,希望乙能不
被子彈擊中,結果造成乙肩膀受傷。
1. 丙之行為,將乙本將死亡的風險降低至
受傷結果 。 未製造不容許風險,不該當傷
未製造不容許風險
害構成要件
2. 若依相當因果關係?
甲欲槍殺乙,丙拉乙之手,希望乙能
不被子彈擊中,結果造成乙肩膀受傷

2. 依相當理倫,丙拉手之行 是造成乙
受傷的重要條件。 傷害的構成要件該

因果關係學說-重要性理論
定義(一書、 P133 )
刑法意義上具有重要性之行為
過程,在因果關係中具有重要
性。
判斷上,必須就兩個層次檢驗
1. 第一層次:因果問題
運用重要性理論之案例(一書、
P134 )
 甲打傷乙,乙受傷送醫,經醫生誤診,
致乙死亡。乙死亡結果可否歸責於甲?
 甲打傷乙:有因果關係
 甲對乙之死亡:無責任問題
1. 甲傷害乙, 非乙死亡之最重要的行為。
2. 造成結果發生的最重要的行為 過程是醫生
的誤診。
3. 最後責任和因果問題,就兩層次檢驗為此
因果關係學說-客觀歸責理論
定義(一書、 P134 )
 從重要性理論與條件說發展而來,對因果
關係限制之學說。認為是否可歸責,須從
規範上考慮。
 德國現今的通說將「相當理論」與「重要性
理論」歸屬於「歸責理論」。認為:
1. 因果關係:
經驗的觀點來判斷「結果原因」
2. 客觀可歸責:
規範的觀點來判斷「結果歸責」
可否歸責必須做以下之判斷:
一、首先依條件說檢驗
本理論之基礎是「條件說」
判斷公式:
「刑法上之原因,是指任何不可忽略之
條件,如無此條件,具體結果就不會
發生。」
如無前者(行為),即無後者(結
果)
二、接著判斷是否客觀可歸責
 判斷上從二方面考量(一書、 P135 )
1. 行 人引起法律 得非難之構成要件
違反行為規範,引起法律所要譴責
對之危險行為 。
2. 引起之危險導致了具體結果之發生
導致構成要件該當結果之發生。
排除不具客觀可歸責性之條件
 條件說:任何條件均與結果有因果關係,
故以下情形必須排除: (一書、 P136 )
1. 異常結果的事件流程。
2. 行為人沒有可能支配的損害結果出現時。
3. 危險減少之情況。
4. 結果要讓第三人完全負責時。
5. 結果非為 規範所要保護之範圍內。
6. 行為本身若非引起法律加以非難的構成要
件危險行為時。
必須排除上述情形之理由(一書、
P135 )
因果關係的 念,是一種支配關係
1. 對於「作為 犯」
法律不能要求行為人對無法支配的
結果負責,當採取任何方法都無法改
變結果時,即不可非難行為人當時之
「作為」。
2. 對於「不作為 犯」
當行為 人去做法律所期待的行為 ,並 不
客觀歸責理論的主要內容
1. 行為製造了不被容許的危險
沒有製造危險:
「容許危險」的行為。
「降低風險」的行為。
2. 危險行 為 導致結果的發生
危險與結果間具備常態關係。
「升高風險」的行為 。
3. 因果歷程是在構成要件的效力範疇內
(一書、 P136 ;二書、 P147~154 )
不在構成要件效力範圍內之情形
1. 規範目的(保護目的)不相干
例如:甲車闖紅燈,乙車亦跟隨闖紅燈
,此時乙車被橫向的丙車撞上,則此情形,
無法歸責甲車。
2. 參與他人故意的危險行為
例如:藥房賣安眠藥給顧客甲,甲服用
自殺,藥房無須負責。
甲是出於自願所做的危險行為,結果

發生非刑法上殺人的構成要件範圍
3. 屬於專業人員的負責範疇
例如 :消防隊員救火受傷。
放火的人對此傷害結果無須負
責。
4. 同意他人之危害
例如 :乘客要求司機超速肇事受傷

此時乘客受傷不可歸責於司機

(一書
因果關係之類型及是否可歸責
壹、沒有疑問的因果關係
行為 和結果間有直接明顯的因果關
係。 不須用特別的理論加以 究。
例如:
甲飯中下毒,欲毒死乙,
乙食後身亡。
(甲之行 和乙之死亡因果關係密切)
(一書、 P136 )
貳、有疑問的因果關係
 判斷經由二途徑:
1. 從行為考慮
依自然科學、經驗法則上之觀點來判斷
有無因果關係。→事實上的判斷
(古典犯罪理論實證的觀念)
2. 從結果考慮
探究結果之發生,可否歸責於行為,
是一種規範上的評價問題。→評價上的判

一、擇一的因果關係(二書、 P161 )
數個獨立的條件共同發生作用而各
條件均可獨立造成結果的產生。

行為 結果

其他
原因
 甲用足以致人於死之毒藥置於丙飯中,乙
也為之(甲、乙間無犯意聯絡)因二毒共
同作用,丙食後立即毒發身亡。
→ 多數的條件,均是結果之原因:
其中擇一條件不存在時,
結果仍會發生時,每一個
條件均為造成結果之原因。
甲乙皆負殺人既 遂之罪責
 二個獵人「幾乎同時」開槍,打中林務官
(一槍打中心臟、一槍打中腦幹)。
1. 同時開槍,造成前後不易判斷。擇 一 的 因
果關係有疑慮時:
對行為人採「罪疑唯輕」原則。
2. 依罪疑唯輕原則:
兩人皆負殺人未遂之責任。
(因果關係上 舉 證困難所適用的結果)
二、累積的因果關係(二書、 P163 )
(共同造成結果發生)數個獨立的
條件,必須合在一起才能產生
一個結果。
行為 結果

其他
原因
 甲、乙各用二分之一不足致人於死之毒效
放入丙的飯中。(二人均不知其藥不足致
人於死),丙飯後因二毒共同作用而亡。
→ 兩人行為與丙之死具有因果關係,但甲、
乙 行為是否造成具體結果發生?
1. 兩人偶然各於丙飯中加二分之一的毒,實
屬異常例外情形(無犯意聯絡)
2. 丙死亡結果不可單獨歸責給甲乙
甲、乙各負殺人未遂之責
三、偏離常軌之因果歷程
行為加上其他原因導致結果發生。
一個行為連接其他原因,才造
成結果發生。 (二書、 P167 )
行為 結果

其他
原因
 甲打傷乙,乙送醫,因醫生誤診致死。
1. 甲打傷乙和乙死亡,有因果關係。
2. 打傷之行為,引起法律上非難之危險。
3. 此危險有無導致具體結果發生?
 由規範上評價之認定:
依事務常態的發展判斷
 此死亡結果顯不尋常,沒有造成最後具體
結果的發生。
甲負傷害既遂之責。
四、超越的因果關係
其他條件先於前行為而獨立地造
成結果之發生。(後行為超越
先前條件而造成結果) (二書、
P165 )
行為 結果

其他
原因
甲對乙下致命毒,乙亦吃下,但
在毒效發作前,乙之仇人丙舉槍
射殺乙,乙被丙槍殺立刻死亡。
甲下毒和乙死亡無因果關係,因 因
果關係被丙中斷。
甲負殺人未遂之責。
(因具體結果未發生)
五、假想之因果關係(二書、
P164 )
行為直接導致結果發生,其他
原因只是假想的,對於結果無影響

行為 結果

其他
原因
 甲毒乙,乙即 使不因為 毒發而身亡,也
可能因為 其他原因(如乙稍後所欲搭乘
之飛機失事,無一生還者)而死亡。
 甲之行為 已導致結果發生,飛機失事的
原因只是假想的原因。
甲為 殺人既 遂
結論(一書、 P141 )
依客觀可歸責理論檢驗「有疑問之因果
歷程」時,必須注意:
1. 行 結果間有關聯。
2. 行 違反行 規範,而此行 造成的
結果是法律所要譴責的。
3. 此危險導致構成要件結果之發生。
客觀歸責理論所衍生的規則
一、風險減少(一書、 P142 ;二書、 P151 以下

 表面上之因果關係,非引起構成要件相
關之危險行為 。
 行為人改變已存在之因果關係。用其他較
輕微的方式、較慢的時間來使結果發生。
 此結果不能歸責於行為人,否定構成要件
該當。
風險減少,未引起構成要件之危險行為
以下為風險減少之案例
1. 結果用其他方式出現
山崩時,火車司機把火車由 Α 鐵軌移到 Β
鐵軌,結果火車仍被山崩倒。
2. 結果用較輕微的方式出現
甲將被殺時,乙拉甲一把,使原應射中心
臟之子彈僅打中手臂(乙使風險減少)。
3. 結果以較慢的時間出現
甲要 除定時炸彈,因該炸彈未能 除成
功,只是讓該炸彈較慢爆炸。
二、風險升高
 行為人欲排除風險,卻造成更高的風險。
槍手欲殺甲、但瞄準度差,本來只會射到
手臂,但乙見 一拉,而射中心臟致甲死
亡 。 (乙讓風險升高 )
1. 乙行為,造成構成要件危險結果發生。
構成要件該當結果之實現。
2. 進入(緊急避難)違法性檢驗
可於違法性加以排除。
(一書、 P143 ;二書、 P157~158 )
不作為犯的因果關係
有他行為說、先行為說、準因果關係說
一、他行 說(一書、 P144 )
行 人在其不作 的同時,一定在做
其他行 ,而沒有履行其義務。
褓姆應餵小孩,卻不餵而在看電視

看電視之行為是發生結果之原因

二、先行為說 (一書、 P144 )
行為 人在不作為 之前,原來應有積極
的作 ,此「 積極作 」 和「 不作 」
相結合後, 發生結果的原因。
看守平交道之工人,因事前喝醉,
而忘記放柵欄,致發生事故。
→ 事前 酒 先行行 (積極的作 )
和不作 相結合,造成結果發生。
三、準因果關係說(一書、 P144~145 )
1. 從評價觀點,評價因果關係之存在。
2. 不作為 犯如有違反作為 義務時,應有
防止結果發生之義務。
3. 在法理上應和以積極行為 發生結果做
相同認定。
4. 故對於不作 因果關係之判斷 :
準用作 因果關係之法理。
(本書見解採之)
疫學的因果關係
創造緣起:(一書、 P145 )
1. 現代社會公害、醫療過失、生物科
技、藥害、環境犯罪等,因果關係
認定上十分困難。
2. 為 避免舉 證困難導致法律 生諸
多 漏洞之問題。
透過「疫學因果關係」加以解決
何謂「疫學」?
以公 對象加以 究,對於人的健
康以及引起異常的原因、環境 …等,
做一個包括的 究, 講求增進預防
的一種學問。
例:有毒 米、魚群暴斃。
雖無法明確認定其因果關係,但仍希
望能透過醫學、生理學、病理學之方
法來加以說明其中的因果關係。
「疫學因果關係」之內涵
1. 疾病的起因,和發病之間有一定期間之關
聯性。病因的作用程度愈顯著,疾病的罹
患率愈高。
 依病因消長之情形得到高度可能性時:
具有疫學之因果關係。
2. 純粹對於現代環境創出的觀念。
 須利用生物、生理、病理學的方法取得實
證之 研 究,才可做出具體的認定。
下周預習
主觀之構成要件
故意、過失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