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58

刑事訴訟法

(3)
東海大學 法律系
張麗卿 教授
一、法院
意義: (1 書, p53 、 54)
1. 刑事訴訟法之法院為普通刑事審判機關,
不含行使軍事審判權之特別法院
2. 與法院組織法之法院不同,不稱法官乃因
其為審判機關:有 獨任制、合議制
3. 審判不符法定人數,為 法院組織不合法
(§379I)
4. 刑事訴訟法所稱之法官,指的是法院。
5. 法院:原則為狹義;特別註明為廣義。
6. 法院分為
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
7. 刑事案件原則為 三審
例外二審 (1) 內亂、外患、妨害國交等

(2)§376
一、法院
組織
  地方法院→ 一人制→獨任制
  ↘
  高等法院→ 三人制→合議制
  最高法院→ 五人制→合議制
陪審制度┌大陪審 ( 起訴陪審 )
小陪
審 ( 公判陪審 )
1. 英美國家採之 (1 書, p54~55)
2. 由職業法官與民間陪審員 組成:
(1) 職業法官判斷犯罪之科刑
(2) 陪審員判斷 有罪、無罪
3. 起訴陪審:決定是否起訴被告。
5. 在美國之輕重罪之正式訴追程序:
(1) 控訴狀
(2) 起訴書
6. 大陪審團決定起訴: indictment
檢察官直接起訴: information ( 占絕多
數)
7. 是否有陪審團以追訴罪名的刑罰及當事人
意願決定之。 (2 書, p78~79)
參審制度 < 德國採之 >
1. 由職業法官與民間參審員組成
2. 參審員可決定 (a) 犯罪之責任問題
(b) 犯罪之科刑問題
3. 替代或補充陪審制度之缺點
4. 德國參審法院組織及法官配置圖 (1 書
p56)
參審制度之優點
1. 參審法院是民主制度之結果
2. 參審是以民意來宣判
3. 增加人民對司法的信賴、了解
4. 程序上的可透視性
(2 書, p168~170)
專家參審
1. 由具有專業知識的專家參與審判
2. 彌補鑑定的缺失
3. 提升裁判品質
4. 改進法官職業審判之缺點
5. 專家參審可以符合訴訟迅速的要求
(1 書, p57~58 ; 2 書, p172~173)
「專家參與審判諮詢試行要點草案」
之評估
1. 專家參與審判諮詢的適用範圍:
(a) 地方法院 ( 含簡易庭 )
(b) 少年法院
→ 針對特定事項為其審判範圍。
2. 參與諮詢的專家資格:
有特別知識、技能或工作經驗者來擔任
3. 參 審 員 (a) 選定與迴避
(b) 權限及義務
(c) 在場權
4. 評估要點 (a) 名稱疑義
(b) 與專家參審不同
(c) 試行時限不確定
(d) 有缺漏規定
(2 書, p174~178)
國民參審
1. 國民參審係專就重大刑事案件,由一般國
民參與審判,以使法院的判決結果,符合
社會期待。(日本、韓國採此。)
2. 以法官與人民共同參審。
與陪審、專家參審不同。
3. 我國於 2006 年提出「國民參審試行條例」
草案。 是否適合於我國?
一、法院
審判職務的分配 (1 書, p58~60)
合議審判:三人或五人
1. 審判長 2. 陪席法官
3. 受命法官 4. 受託法官
獨任審判:一人獨任
法官之地位
1. 不受指示之自由
法官執行職務時,享有不受上級指
示之約束。 ( 憲法 §80)
2. 裁判之自由
法官之裁判內容,不受一切非司法之
直接或間接壓力所左右。
(1 書, p59~60)
維持審判之公正
1. 自行迴避 (§17)
2. 聲請迴避 (§18)
3. 職權迴 避 (§24)
4. 法院書記官及通譯之迴 避 (§25)
5. 檢察官及辦理檢查事務書記官之迴避
(§26)
(1 書, p60~63)
維持審判之公正
爭點:
◎ 何謂「曾參與前審之裁判」
 1 . 裁判--包括判決與裁定:指曾參與實質上經証據調查
程序而形成心証者而言,受託法官之參與或僅參與宣示判決者
,不在迴避之列。
2 . 「前審」之意義:(1)審級利益說: 71 釋 178 --指下
級審而言。發回更審( 29 上 3276 )、再審( 28 聲 10 )乃分
屬同級審、前次審,故無須迴避。(2)拘束性說:  「前審
」應指包括下級審在內之所有之前次審。基於貫徹公平原則,
前審包括前次審 。
號)
維持審判之公正
「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針對特別個案,基於客觀
之社會通念,如:被告與法官有債權債務之糾紛等。
僅以空言攻訐,私意推敲,或對法官之指揮訴訟或訊
問方法不滿。
79 台抗 318 號: 「…係指以一般通常之人所具有之合理
觀點,對於該承辦法官能否為公平之裁判,均足產生懷疑
;且此種懷疑之發生,存有其完全 客觀 之原因,而非僅
出諸當事人自己主觀之判斷者…至於訴訟 上之 指揮 乃專
屬於法院之職權,當事人之主張、聲請,在無礙於事實之
確認以及法的解釋,適用之範圍下,法院固得斟酌其請求
以為訴訟之進行,但仍不得以此對當事 人之 有利與 否 ,
作為其將有不公平裁判之依據,更不得以此訴 訟之 進行
與否 而謂有偏頗之虞聲請法官迴避。」
二、法院之管轄
刑事管轄權:刑事法院行使審判權之內容
,擁有管轄權之不同刑事法院間之事務分
配,在於定法院間之審判範圍。
刑事審判權:刑事法院審理刑事案件之司
法權,定審判範圍。
( 1 書, p64 )
先有審判權,始有管轄權之問題
1. 審判權 為 司法權;管轄權分配事務於各法

2. 審判權 抽象管轄權;管轄權 具體審判

無審判權  偵查中依 §252 第 7 款
審判中依 §303
第 6 款為 不受理
無管轄權  偵查中依 §250 通知或移送
審判中:公訴
二、法院之管轄
管轄權之有無,考慮順序:
1. 有無審判權?
2. 由何級法院為第一審法院?
3. 由何處法院管轄?
例: (1 書, p65)
甲、乙兩人於基隆丁處喝酒,與丙不歡
而打架,將丙打成重傷。
丙控告甲、乙,檢察官於
台北地院起訴,甲、乙居
於新竹,丙居於台北。

試問:於台北地院起訴是否合法?
二、法院之管轄
             固有管轄 ( 事物、土地 )
法定管轄
牽連管轄
案件管轄

指定管轄
法院管轄 裁定管轄
移轉管轄
審級管轄
職務管轄
地域管轄
(一)固有管轄
事物管轄 §4 (1 書, p67)
1. 定「不同級」 之第一審管轄, 即 對第一
審法院審判案件之分配,應歸地方法院管
轄或高等法院管轄。
2. 依刑事案件之性質,採犯罪主義。
(一)固有管轄
土地管轄 §5 (1 書, p67~69)
1. 以土地區域定同級法院刑事案件之分配
2.(a) 犯罪地(行為地與結果地)之法院
(b) 被告之住所地或居所地之法院
(c) 實務認為 被告逮捕地也有管轄權
3. 以被告為 對象,起訴時為準。
5. 在中華民國領域外犯罪,在國內又無住居
所,不能適用 §5 ,應適用 §9II ,裁定管轄

6. 管轄區域不同於行政區域。
7. 取得管轄權之原因發生在法院管轄區域內
,始有土地管轄權。
8. 因管轄區域之變更,原受理之法院只須移
送案件至變更後有管轄權之法院,不用為
管轄錯誤之諭知,此為 司法行政上事務之
分配。
(一)固有管轄
競合管轄 §8 (1 書, p69)
1. 同一案件,因事物管轄或土地管轄之不同
,而 數法院皆有管轄權 , 競合管轄。
2. 依 優先原則處理,由 繫屬在先之法院審判。
除非共同上級法院裁定由繫屬在後法院審
判。
3. 對繫屬在後之法院,應為 §303 第 7 款不受
理判決,或 §302 第 1 款之免訴判決。
4. 同一案件:在二個訴訟其被告及犯罪
事實
相同之案件。
單一案件:一被告和一犯罪事實。
(1 書, p158 以下; 2 書, p88 以下參
照)
5. 繫屬時點:即受理,是否繫屬以「提出
」 為 準,不同於偵 終結。
→ 提出起訴書於法院而發生訴訟關係

(1) 繫屬前:有管轄權之地檢署,
可偵 、起訴
(2) 繫屬後:最先受理之法院有管轄權
(1 書, p69~71)
例 1 : (1 書, p72)
 乙 基隆

甲  丙 台北
(偷 )
 丁 新竹 ( 先起訴,取得管轄權
)
例 2 : (1 書, p73)
打傷
甲 乙

基隆 3/25( 犯罪地 )
新竹 3/24( 被告住所地 )
例 3 : (1 書, p73)
台北 ( 犯罪地 )
甲 乙
夫 傷 妻

公訴 10/18 台北地院 ( 犯罪地 )


自訴 10/15 新竹地院 ( 被告住所地 )
§303 第 2 款:以提起公訴或自訴之案
件,在同一法院,重新起訴。
§303 第 7 款:依 §8 規定不得為 審判
( 繫屬不同之法院 )
以上均 為 不受理判決 (1 書, p74)
6. 同一案件經本案判決後之競合管轄
處理
如繫屬虞有管轄權數法院之同一案件
,漏未依 §8 定管轄法院,且經本案判
決後,始發現有競合管轄?
→(1) 判決確定前發現: (1 書, p74)
→(2) 判決確定後發現: (1 書, p75)
二、法院之管轄
判決之種類 (1 書, p74)
§299 有罪
實體判決 本案
判決
判決 §301 無罪
§302 免訴判決
形式判決 §303 不受理判決 非
本案
( 一 ) 固有管轄
牽連管轄 §6
1. 案件各有固有之管轄法院,但案件間,因
有某種特殊關係,可由有牽連管轄之法院
為合併管轄或合併審判。
「 數」 案件,該「 不
相牽連案件 §7 :為
同」之案件原為分別管轄,分別審判,
但因訴訟經濟,可合併管轄、審判。 (1
書, p76)
相牽連案件 §7
(1) 一人犯數罪
(2) 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
(3) 數人同時在同一處所各別犯罪
(4) 犯與本罪有關之藏匿人犯、湮滅證據、
偽證、贓物各罪
2. 牽連管轄與競合管轄不同
(1) §8 競合管轄需繫屬始發生
牽連管轄分繫屬前後
(2) 其他( 1 書, p79~80 )
3. 相牽連案件合併 審理之前提 (1 書, p80)
(1) 審判權相同
(2) 訴訟程序相同
(3) 訴訟程度相同
( 二 ) 裁定管轄
指定管轄 §9 (1 書, p81~82)
1. 管轄法院不明,「無」管轄權法院經「指定
」 為 「 有」 管轄權法院。
2. 經確定裁判為無管轄權後,是否有一事不
再理之適用?
3. 如無法依其他管轄及土地管轄定管轄,可
由最高法院裁定指定管轄法院。
( 二 ) 裁定管轄
移轉管轄 §10 (1 書, p82~83)
1. 因為管轄法院「不方便」,所以由
「有」管轄權法院「移轉」於「無」管轄
權法院。
2. 所謂不方便: (1) 法律上不方便
(2) 事實上 不方便
三、當事人
當事人 §3 (1 書, p88~92)

檢察官、自訴人、被告
1. 公訴案件以檢察官及被告為當事人
2. 自訴案件以自訴人及被告為當事人
3. 自訴之反訴人亦為自訴人,即為當事

4. 承受訴訟人可變成自訴人
5. 擔當訴訟─檢察官不因而變成當事人
6. 上訴人不因上訴而成為當事人
7. 抗告人亦不會變成當事人
8. 聲請再審人亦非當事人
9. 不合法之當事人,可能是 §3 之當事人
1.
檢察官
內部關係:實施偵 → 檢察一體原則 (1
書, p93~96)
檢察一體之目的 : 基於檢察職權的內容與憲
法保障之審判權具密接性,為確保此項權力
公正的行使,不僅對檢察官應為身分上之保
障,就其職權之行使,亦應擔保其獨立性,
不受非法或不當之干涉。
惟檢察事務之性質,究與法院之審判不同,
為防止檢察權之濫用,並就偵查或起訴等事
務,得統一運作方針,講求效率之需要,自
有必要採行檢察一體原則之規範。依據:法
檢察官
檢察一體原則之適用: (1)
檢察一體原則之適用: (1) 無如法院有
土地或事物管轄之限制。 (2) 職務之行使
有審級配置之限制(法組第 62 條)。
( 3) 檢察官之處分對外公布,確定時,除
非有特別規定(如第 260 條但書),上級
檢察長不得再以檢察一體之原則介入。
檢察一體之原則範圍:應以確保檢察權之
公正行使為前提,為防止權力濫用及統一
檢察權行使為目的,不違背檢察官之真實
義務及合法義務為 界限。
檢察官
2. 外部關係
(1) 檢察官之處分已對外發表,因檢察機關不可分
,不可再行職務承繼權和職務移轉權。
→ 不得對同一案件再行起訴
例外:除非有再議或再審。
(2) 提起公訴、實行公訴、協助自訴、擔當自訴
(3) 檢察官義務:法定義務與客觀義務
檢察官
3. 檢察官與偵 輔助機關
(1) 司法警察官與司法警察
(2) 檢察事務官
4. 檢察官與司法警察的調和 (1 書,
p99~101)
法律規定與法律事實不符!
退案制度 §231-1
理想的檢察官角色
檢察官是犯罪調查武官陣營中之文官,故其應有濃
厚之司法官色彩與自覺,始能擔任起『刑事訴訟法守
護神』之角色。」(檢察官改革協會:以法律明定檢
察官之司法官地位 )
檢察官職司摘奸發伏,打擊犯罪,是正義的化身,也
是法律的守護神。為了打擊犯罪,實現正義,國家賦
與他很大的權力及責任。當執法時,別忘了保障人權
,更別忘了謹守分際。當以霹靂手段辦案時,更不要
忘了以菩薩心腸待人。(高雄地檢署凌博志檢察長)
自訴人 §319
1. 被害人 (包含自然人、法人)
2. 非法人團體不得提起自訴
3. 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或死亡
者,可由法定代理人、直系親屬或配
偶為之
(1 書, p102)
被告
意義
起訴前→偵 中:犯人、犯罪嫌疑人
起訴後→審判中:被告
審判後→執行中:受判決人、受刑人
(1 書, p103~104)
被告
種類  (1 書, p104~109)
1. 單獨被告與共同被告
2. 本訴被告與反訴被告
3. 刑事訴訟被告與附帶民事訴訟被告
被告
( 於訴訟法上的地位 )
1. 當事人地位   (1 書, p109~115)
(1) 被告的權利:請求依法審判權、在場權、防
禦權、緘默權、陳述權、詰問權、調查證據
聲請權、辯論權、選任辯護人權、救濟權
、迴 避聲請權。
(2) 被告的義務: 到場義務、服從訴訟指揮義
務、接受訊問義務、忍受強制處分義務。
2. 在證據方法上之地位  (1 書, p116)
  (1) 人的證據方法 (2) 物的證據方法
3. 在訴訟程序對象上之地位
由被告的地位 生的原則:
  (1) 被告不自證己罪
(2) 有疑應利於被告
(3) 無罪推定
(1 書, p116~118)
三、當事人
當事人能力:刑訴當事人之法律上能力
(1) 自訴人之當事人能力。
(2) 被告知當事人能力。
訴訟能力:刑訴上得為 有效行為
之 能力
(1) 自訴人有無訴訟能力,以起訴時為準。
(2) 被告之訴訟能力,以其在程序上能否防
禦自己之利益,自由決定其意思為 斷。
(1 書,
p119~122)
四、訴訟關係人
辯護人  (1 書, p125 以下 )
意義:獨立自主而與法院及檢察官處於平
行之地位之訴訟關係人,用以輔佐犯罪
嫌疑人或被告,依據法定程序參與訴訟
,加強
防禦能力。
定位:一方面有相當程度之司法功能,
一方面為 被告之輔佐者互保護者。
辯護人
取得辯護之原因 (1 書, p127~131)
  1. 選任辯護與指定辯護
  2. 強制辯護與任意辯護
  3. 共通辯護與多數辯護
辯護人
辯護之內容:以被告之利益為之
辯護人之權利義務 (1 書, p133~135)
1. 權利:
(1) 固有權:接見互通權、檢閱或抄錄權、
攜同速記到庭紀錄權、辯論全、在場權、
詰問權、聲請調查證據權、異議權
1. 權利:
(2) 傳 來 權 : 迴 避 聲 請 權 、 繼 續 審 判
聲請權、回復原狀聲請權、上訴撤
回權、再審救濟權。
2. 義務:真實義務 、服從訴訟指揮義務
、保護義務、賠償義務
四、訴訟關係人
輔佐人 (1 書, p136~137)
1. 得為輔佐之人 2. 輔佐人之權限
代理人 (1 書, p138)
1. 得為代理人之案件:
§36 、 §37 、 §236-1
2. 代理時間之限制
3. 代理方式與 容
預習
偵查程序 See
you
Next week !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