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cê está na página 1de 35

刑事訴訟法 ( 8 )

訴訟行
東海大學 法律系
張麗卿 教授
訴訟行為
訴訟行為:構成訴訟程序所實施合
於訴訟法上定型之行為,可發生訴
訟法上之效果 。
如 §329Ι :檢察官之訴訟行為,
於自訴程序,由自訴代理人為之。
訴訟行為:個別具體
訴訟程序:全體
(1 書, p205)
一、訴訟行為之種類 (1 書, p205 ~
207)
1. 法院之訴訟行為:審理、裁判、調
查證據、被告之傳喚等
2. 當事人之訴訟行為
(1) 聲請:重在程序,請求法院審判
長、受命法官或受託法官為一定處
分之意思表示;採書面原則,如為言
詞,需有法律明文規定。不同於聲明
,重在實體。不同於請求,受請求者
不同於請求
不得拒 。
(2) 立證:證明事實 (1 書, p207)
a. 舉證 (§161Ι)b. 提出 (§275)
(3) 陳述:供述事實,依直接審理、
言詞審理原則,需以言詞為之;如
以書面,不生訴訟上效果。
a. 事實上陳述 b. 法律上陳述
(1 書, p208)
(4) 主張:為事實上或法律上意見之陳
述,稱辯論或意見。不得為 證據之一
部。 (1 書, p208 ~ 210)
a. 有利之陳述 (§100) :有利之事實、

利之意見。
b. 不利之陳述,均為事實,可為 證據

c. 自白 (§156Π 、 §422)
 主張 有利意見:證據力薄弱
陳述 不利陳述:事實,可做
證據
有利陳述:事實,
可做證據,

但須指出證明方法
3. 第三人之訴訟行為 (1 書, p210)
如:告訴人之告訴、告發人之告發、
二、訴訟行為之成立與效果
(1 書, p210~211)

不成立 - 不具備訴訟構成要
件定型
訴訟
行為 無效 - 訴訟行為
不生效果
成立 不
合法
有效 -
( 一 ) 訴訟行為之有效無效
訴訟行為雖成立,但未必有效果。
1. 無效之裁判:未經起訴或上訴之判

2. 無效之其他行為
(1) 由於行為人之事由,使得訴訟行為
無效,例:欠缺具結能力之人。
(2) 由於訴訟行為之 容,使得訴訟行為
無效,例:附條件或期限。
( 二 ) 訴訟行為之適法不適法
1. 前提:訴訟行為必須有效
2. 有可補正者,可依 §273Ⅵ 補正
3. 訴訟條件欠缺,不能補正,訴不適法
4. 具備前提要件,法院才審訴訟條件
5. 不適法訴訟行為 :原則不生效果,例
外違反訓示規定,不影響其行為。
(1 書, p212~213)
( 三 ) 訴訟行為之有無理由 (1 書,
p213)
1. 前提:訴訟行為適法
2. 從實體審查有無理由
3. 起訴之有無理由:起訴適法,具備
訴訟條件
4. 裁判之有無理由:上訴合法
例:第二審 §362 、 §367
例:第三審 §395 、 §396
 三、訴訟行為瑕疵之治癒 (1 書, p214)
1. 有瑕疵:訴訟條件有欠缺
2. 法院為形式判決,如不符經濟,容許
當事人治癒瑕疵,補正訴訟條件欠缺
(1) 瑕疵原因之除去
(2) 瑕疵原因雖未除去,但訴訟已進行
至某階段,無從再行主張,瑕疵屬已
治癒
(3) 檢察官認是告訴乃論之罪但未經告
訴,審理結果認為非告訴乃論,其瑕
否定說:法院已查明,訴訟條件無欠缺,
不必治癒。
肯定說:如果檢察官起訴不合法,必須補
正訴訟條件,治癒其所生之訴訟行為瑕
疵。
(1 書, p214)
3. 法院之審理:視 起訴是否適法,該
起訴是否適法 不適
法可否補正,可補正先命補正,不能補正
法可否補正
,為 不受理判決。
4. 非本案判決,仍得再行起訴,其訴不合法
之瑕疵,不因訴訟進行而治癒。
(1 書, p215)
四、訴訟行為之方式 (1 書,
p215~217)

1. 言詞:重在明瞭表示人及內容,
實踐言詞辯論原則、直接審理原則。
例: §178Ι 、 §177 、 §159
2. 書面:程序形成行為 發生重要效
果,刑訴多有明文規定,應用書面
而以言詞為 之,不生訴訟法上法律
效果。
( 一 ) 就文書的意義而分類的文書
1. 法定程式文書與意定程式文書
(1) 法定程式文書:方式與應記載
事項,用法律規定,如:起訴書、
判決書,可依 §273Ⅵ 補正。
(2) 意定程式文書:以文書為 訴訟行
為之表示,法律上未規定應記載
事項,如:上訴書狀。
(1 書, p217)
2. 表示文書與報告文書 (1 書, p217~218)
(1) 表示文書:以意思表示之文書,如
:起訴書、自訴書等。
(2) 報告文書:以報告一定事實之文書
,如:訊問、搜索、 押、勘驗筆錄

3. 原本、正本、繕本、節本
(1) 原本:制作者原來文書、為提出用、簽

(2) 正 本 :照錄原本文書全部之 文 書 、 送達

(3) 繕本:照錄原本文書全部之 文 書 、 通知

(4) 節本:節錄原本文書一部之 文 書 、 公示
送達與執行用
(1 書, p218 、 219)
( 二 ) 就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而分類的文

1. 書狀 (1 書, p219)
(1) 書:實施形式訴訟程序之公務員所 制 作
之文書,如起訴書、不起訴處分書
(2) 狀:非公務員製作之文書,如:自訴狀
、上訴狀
(3) 書狀:公務員及非公務員均得制作之 文
書,如:聲請書狀、抗告書狀等
(4) 慣用語者: §350 書狀,應為 「狀」等
2. 票: §71 傳票、 §77 拘票、 §102
押票、 §128 搜索票
3. 筆錄
(1)§41 、 §43 訊問筆錄
(2)§42 、 §43 搜索、 押、勘驗筆錄
(3)§44 ~ §48 審判筆錄
(1 書, p220)
( 三 ) 文書之製作與更正 (1 書, p220)
1. 公務員制作之文書
公務員制作
(1) 一般文書
a. 其程式依刑事訴訟法之規定
b. 記載製作年月日及所屬機關
c. 制作人簽名
d. 如有增加、刪除或附記,應由公務員
蓋章,記明字數,依 §40 留存可供辨認
字跡。
(2) 筆錄 §41~§49 (1 書, p221)
a.§41 、 §43 訊問筆錄
b.§42 、 §43 勘驗筆錄
c.§44 ~ §48 審判筆錄

§41 訊問筆錄與 §44 審判筆 錄之不同?


A. 記載內容不 同
B. 審判筆錄於開庭後三日內整理
C. 訊問筆錄向受詢問人朗讀或使其閱覽
D. 審判筆錄具有法定證據效力
(3) 裁判書 (1 書, p221 、 222)
A. 由法官制作 (§50)
B. 不得抗告之裁定當庭宣示,僅命記載
於筆 錄。
C. 裁判書誤寫誤算,可否類推民訴
§232 裁定更正?
文書重在內容正確、形式確實性、
維持法安定性,如許隨時更正,影響
法定期間之起算、判決確定力。
D. 實務見解: (1 書, p222)
 刑事判決正本送達後發現原本錯誤
→ 不得裁定更正 ( 司法院院字 1857 號解釋 )
正 本 記 載 之 主 文 與 原 本 記 載 不 符 :
a. 如影響全案情節及判決本旨,不得裁定更正
( 大法官釋字 43 號 )
b. 如正本僅係文字誤寫,不影響全案情節及判決
本旨
(a) 依通常方式更正 ( 院字 1857 號解釋 )
(b) 判決宣示前,依 §40 訂正;經宣示或送達,

照民訴 §232 ,依刑訴 §199 裁定更正
(c) 僅係文字誤寫,不影響全案情節及判決本
旨,得裁定更正 ( 最高法院 72 台抗
E. 裁判書誤寫誤算,可否類推民訴
§232 裁定更正?
採否定見解為 宜,理由在於文書
重在 內容正確、形式確實性、維持
法安定性,如許隨時更正,影響法
定期間之起算、判決確定力。
F. 裁判書除另有規定外,應記載受
裁判人 ( 判決→被告;裁定→當
事人與非當事人 )
(1 書, p223)
2. 非公務員制作者
非公務員制作 ( 狀 ) (1 書, p223)
(1) 由本人簽名;不能簽名,使他人
代書姓名,由本人蓋章或按指印
(2) 代書之人應附記事由並 簽名
( 四 ) 文書之送達 (1 書, p224)
1. 送達處所
(1) 檢察官:向承辦檢察官;若不在
,向首席檢察官 (§58)
(2) 被告
  a. 住所居所或事務所 (§55)
  b. 送達代收人 (§55)
  c. 監獄或看守所 (§56)
(3) 被害人 (1 書, p224)
a. 住所居所或事務所或送達代收人向
法院陳明
b. 被害人死亡,由配偶、子女、父

依序陳明
2. 送達方法 (1 書, p224 、 225)
(1) 送達人送達:司法警察或郵政機關
(§61)
(2) 代收送達:向送達代收人,視為 送
(3) 郵務送達:應受送達人未為 §55
陳明,書記官知其住、居所或事務
所,得向該處所送達 (§57)
(4) 留置送達:應受送達人拒絕收領
而無法律上理由,將文書置於送達
處所,如有難送達,將文書寄存於
送達地之自治或警察機關,作送達
通知書,黏貼應受送達人住、居
所或事務所 (§62)
(5) 公示送達:利用公告通示 (§59 、 §60)
a. 住、居所或事務所及所在地不明
b. 掛號郵寄而不 能 達 到
c. 因住居治外法權所不及之地,而不能以其
他方法送達
d.§60 其 他 適 當 方 法 :推定受送達人所在地
,任意以郵信通知,於車站埠頭、交通孔
道張貼佈告。
e. 發生效力:自最後登載報紙或通知公告之
日起經三十日
(1 書, p226 、 227)
 五、訴訟行為之時間 (1 書, p229)
 ( 一 ) 期日 (§63 、 §64)
1. 法官與檢察官會合當事人及其他訴訟
關係人於一定場所為訴訟行為之時間

2. 以日時為準,無始期終期之別。
3. 因實施訴訟行為之性質不同,有不同
名稱,如:審判期日、訊問期日
4. 由法官或檢察官指定
5. 期日開始以訴訟行為 之開始為開始。
6. 不能變更或延展,除重大理由或規定
 ( 二 ) 期間 (§65~§70) (1 書, p230)
1. 為 訴 訟 行 為 者 , 分 別 為 訴 訟 行 為 之 時
間。
2. 有始期、終期之分
3. 種類
(1) 法定期間: §256 再議期間為 七日;
§406 抗 告 期 間 為 五日; §349 上訴期間為
十日
(2) 裁定期間: §273 程式欠缺之補正
(3) 失權期間:因遲誤期間,致失其為訴
(4) 訓示期間:遲誤此期間,僅生廢弛
職務問題,裁判效力不生影響,如:
§226 交付裁判原本期間
(5) 行為期間:指一定期間 為訴訟
行為,包括失權期間、訓示期間
(6) 不行為 期間:不得於某期間為 一定
之行為,亦稱「猶豫期間」
(1 書, p231)
(7) 限制期間:訴訟行為之效力,限於
在一定期間,如: §108 之羈押期間
、 §93 之 24 小時限制,超過限制期
間,會生訴訟行為是否有效或撤銷之
問題。
(1 書, p231)
4. 在途期間之扣除 (§66) (1 書, p231)
例1: 傷


台北 基隆
(1) 釋字第 130 號解釋:憲法 §8Π 之 24
小時之時效,不包括因交通障礙或其
他不可抗力之事由,所生不得已之遲
滯及在途解送時間,不適用訴訟法上
扣除在途期間。
(2)§93 Π 之時限,與 §66 無關。
(1 書, p232)
5. 回復原狀 (§67~§70)
(1) 可回復之期間:行為 期間,包括上訴
期間、抗告期間、聲請再審期間、聲
請撤銷、變更法官裁定或檢察官命令之
期間、聲請再議期間
(2) 回復之條件:非因其過失,遲誤之原因
消滅後,五日內為 之。
(3) 回復之內容:回復其為 該訴訟行為 的權

(1 書, p232~233)
(4) 回復原狀之裁判
a. 不 合 法 或 無 理 由 :裁定或命令駁回其 聲

b. 有理由:上訴及抗告期間,繕具意見書
,將案件送由上級法院合併 裁判;再審及
撤銷、變更法官裁定或檢察官命令之期間
,由 受 聲 請 法 院 與 補 行 訴 訟 行 為 合 併 裁
判;再議期間,由 原 檢 察 官 准 予 回 復 原
狀。
(1 書, p233)

Você também pode gostar